十九 詩膽
關燈
小
中
大
曹雪芹這三個字,自從乾隆四十年前後開始較為普遍地為人所知起,直到今天,是作為極受歡迎的一位小說家的名字而流傳衆口的;可是在曹雪芹生時,情形不如此。
還并不是說他的朋友們對他的小說天才完全不能賞識,——除非是他的小說寫得還不夠十足地好、或是朋友們的鑒賞能力還不如一般人高。
顯然兩種假定都不合乎事實。
那麼究竟原因安在呢? 這有三點可說。
第一,在當時,小說這種文學還遠遠沒有取得它在今天所享有的地位,大家不過是把它在今天所享有的地位,大家不過是把它當作為“閑書”,最多也隻是看了欣賞,思想上絕不以為它是可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朋友們愛重曹雪芹,不會把他這一方面的才能擺在第一位。
第二,曹雪芹的小說,寓意甚深,牽涉頗廣,由于當時的種種政治、社會的原因,大家不敢明白地提起它。
和曹雪芹約略同時的人,如宗室弘旿,就曾表示:“第紅樓夢非傳世小說,餘聞之久矣,終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也。
”就是個絕好的例子,因此,像近人曆史家所指出的:“康熙三十五年嚴禁小說,書估不敢私刻販賣;明季以來盛行之風自此頓衰。
又四五是十年,始有《紅樓夢》之作,然隻抄閱而已,作者閱者俱有避忌。
”這是一點不錯的。
敦誠等詩中實在不無暗指《紅樓夢》的地方,但是始終未曾有一字的正面明文,其原因也在于此。
第三,雪芹多才多藝,除了作小說,他還有其他方面的文學才能,更值得朋友們重視和贊歎。
換言之,曹雪芹在敦氏弟兄等人心目中,首先是詩人,然後才是别的文學藝術家。
這點是有證明的。
敦敏在曹雪芹生時的詩句說他:“尋詩人去留僧舍,賣畫錢來付酒家”;在他死後的詩句說他:“逝水不留詩客杳,登臨空憶酒徒非”。
明以詩人待雪芹。
敦誠就更強調了,他後來回憶和雪芹在宗學相會相交的原因之一就是“愛君詩筆有奇氣”;雪芹卒後,敦誠有一次和人聯句,追懷所有的亡友,一一加以列舉,在說明“諸君皆可述,我輩漫相評;宴集思疇昔,聯吟憶晦明”之後,其第一位列舉的就是“詩追李昌谷”的“曹芹圃”(按即雪芹);又有一次談到他自己寫作過一折《琵琶行》傳奇劇本,說明“諸君題跋不下數十家”之後,那首先列舉為例的又就是曹雪芹的詩句——我說的還不夠正确:其實是,在“數十家”題者之中,隻舉了雪芹的這個獨特的例子。
由此可見,雪芹這位詩人在敦誠評價中,是占着何等的地位了! 為什麼敦誠這樣推許曹雪芹的詩呢?第一因為敦誠本人是詩人,懂得詩,所以能賞識曹雪芹的詩;第二因為曹雪芹的詩實在好,比敦誠自己的詩要高得多,所以不容敦誠不歡喜贊歎,佩服傾倒。
八旗滿洲,入關不算太久,就出現了有相當造詣的詩人;經過雍正朝到乾隆朝,情形是愈了愈盛了。
乾隆時期的詩壇上,通常以袁枚和沈德潛等為代表。
這二人,一個是小有才而最喜标榜聲氣、追求聲色的一位時時失之于儇佻而又不能盡免于庸俗的紅塵熱客,是被人譏為“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翩然一隻雲間鶴,飛來飛去宰相衙”的假名士;一個是倚傍乾隆皇帝,想出大名,而終于得罪了皇帝、大受侮辱的禦用文人,若比真正的詩人,還大有距離。
餘者雖衆,但常為人稱道的卻是翰苑氣、學者氣、名士氣、才子氣很濃重的詩家占了很大比例,夠得上稱為真正的詩人的也并不是很多。
論真詩人,——人品高、詩品高的詩人,卻是在八旗滿洲當中湧現了。
這原因,當然并非如王國維所說隻是“以自然之眼觀物”的結果;而是由于統治集團内部争鬥異常殘酷,一部分受到政治迫害的人,在思想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們中間較為激昂坦率的,就抱定“螈蝾吐雲為龍乘,菱花背日笑葵傾”的認識,明白表示不向統治者投靠,不再為他服務;較為含蓄柔韌的,就口不言世事,專門以山川泉石、詩酒書畫為性命、為事業,成為名副其實的高隐和逸士。
總之,他們這些人,在封建社會所能産生的詩人中,人的流品和詩的流品都比袁、沈一班人要高出十倍。
還并不是說他的朋友們對他的小說天才完全不能賞識,——除非是他的小說寫得還不夠十足地好、或是朋友們的鑒賞能力還不如一般人高。
顯然兩種假定都不合乎事實。
那麼究竟原因安在呢? 這有三點可說。
第一,在當時,小說這種文學還遠遠沒有取得它在今天所享有的地位,大家不過是把它在今天所享有的地位,大家不過是把它當作為“閑書”,最多也隻是看了欣賞,思想上絕不以為它是可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朋友們愛重曹雪芹,不會把他這一方面的才能擺在第一位。
第二,曹雪芹的小說,寓意甚深,牽涉頗廣,由于當時的種種政治、社會的原因,大家不敢明白地提起它。
和曹雪芹約略同時的人,如宗室弘旿,就曾表示:“第紅樓夢非傳世小說,餘聞之久矣,終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也。
”就是個絕好的例子,因此,像近人曆史家所指出的:“康熙三十五年嚴禁小說,書估不敢私刻販賣;明季以來盛行之風自此頓衰。
又四五是十年,始有《紅樓夢》之作,然隻抄閱而已,作者閱者俱有避忌。
”這是一點不錯的。
敦誠等詩中實在不無暗指《紅樓夢》的地方,但是始終未曾有一字的正面明文,其原因也在于此。
第三,雪芹多才多藝,除了作小說,他還有其他方面的文學才能,更值得朋友們重視和贊歎。
換言之,曹雪芹在敦氏弟兄等人心目中,首先是詩人,然後才是别的文學藝術家。
這點是有證明的。
敦敏在曹雪芹生時的詩句說他:“尋詩人去留僧舍,賣畫錢來付酒家”;在他死後的詩句說他:“逝水不留詩客杳,登臨空憶酒徒非”。
明以詩人待雪芹。
敦誠就更強調了,他後來回憶和雪芹在宗學相會相交的原因之一就是“愛君詩筆有奇氣”;雪芹卒後,敦誠有一次和人聯句,追懷所有的亡友,一一加以列舉,在說明“諸君皆可述,我輩漫相評;宴集思疇昔,聯吟憶晦明”之後,其第一位列舉的就是“詩追李昌谷”的“曹芹圃”(按即雪芹);又有一次談到他自己寫作過一折《琵琶行》傳奇劇本,說明“諸君題跋不下數十家”之後,那首先列舉為例的又就是曹雪芹的詩句——我說的還不夠正确:其實是,在“數十家”題者之中,隻舉了雪芹的這個獨特的例子。
由此可見,雪芹這位詩人在敦誠評價中,是占着何等的地位了! 為什麼敦誠這樣推許曹雪芹的詩呢?第一因為敦誠本人是詩人,懂得詩,所以能賞識曹雪芹的詩;第二因為曹雪芹的詩實在好,比敦誠自己的詩要高得多,所以不容敦誠不歡喜贊歎,佩服傾倒。
八旗滿洲,入關不算太久,就出現了有相當造詣的詩人;經過雍正朝到乾隆朝,情形是愈了愈盛了。
乾隆時期的詩壇上,通常以袁枚和沈德潛等為代表。
這二人,一個是小有才而最喜标榜聲氣、追求聲色的一位時時失之于儇佻而又不能盡免于庸俗的紅塵熱客,是被人譏為“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翩然一隻雲間鶴,飛來飛去宰相衙”的假名士;一個是倚傍乾隆皇帝,想出大名,而終于得罪了皇帝、大受侮辱的禦用文人,若比真正的詩人,還大有距離。
餘者雖衆,但常為人稱道的卻是翰苑氣、學者氣、名士氣、才子氣很濃重的詩家占了很大比例,夠得上稱為真正的詩人的也并不是很多。
論真詩人,——人品高、詩品高的詩人,卻是在八旗滿洲當中湧現了。
這原因,當然并非如王國維所說隻是“以自然之眼觀物”的結果;而是由于統治集團内部争鬥異常殘酷,一部分受到政治迫害的人,在思想上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們中間較為激昂坦率的,就抱定“螈蝾吐雲為龍乘,菱花背日笑葵傾”的認識,明白表示不向統治者投靠,不再為他服務;較為含蓄柔韌的,就口不言世事,專門以山川泉石、詩酒書畫為性命、為事業,成為名副其實的高隐和逸士。
總之,他們這些人,在封建社會所能産生的詩人中,人的流品和詩的流品都比袁、沈一班人要高出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