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奴 籍
關燈
小
中
大
旗。
後來,又疊加增編"蒙古旗"和"漢軍旗"(注:漢軍旗編立最晚,原是滿人初得明朝大炮以後所編的炮兵隊;其後明朝變節将領率兵投降滿洲,亦編入漢軍旗。
這和滿洲旗裡的漢姓人是絕然不同性質的兩回事。
),原來的本部遂因區别上的需要而專稱為"滿洲旗"。
實際是三類軍旗各八旗,共有二十四旗。
曹雪芹家所隸屬的,是滿洲正("整"字簡寫體)白旗。
一般說來,非滿洲血統而隸屬于"滿洲旗"而又是"正旗"的,都是資格很老的"舊人"(注:參看下兩條注。
),--這道理,看了上面的叙述就不言而喻,因為這種旗内都是歸旗極早的人家。
這種人家,由于和滿洲的關系密切、曆史久遠,其生活習俗,都"滿化"得很深了,除了一兩點表面标志之外,有時就猝然難以分辨了,--這種從遼東入關的老漢姓旗人,如果漸漸改用漢人的習俗,會被指斥為"縱欲喪心"的(注:乾隆時滿人舒坤批《随園詩話》曾記:"餘見漢軍蔣攸铦,本籍寶坻〔按當雲本遼東人,入關後居寶坻〕,其先人因田文鏡提拔,遂登仕版,……其家婦女纏足飲食日用,悉仿南人〔按指漢人〕,……内用尚書,例兼都統,以不識清文〔滿文〕辭。
此尤縱欲喪心者也。
"即斥遼東老漢軍之改從漢俗,則其本皆滿俗可知。
老包衣籍之曹家視老漢軍又過之遠甚。
) 曹雪芹家,正是這樣的一戶"老舊家"。
了解了上一點,還必須了解曹雪芹是所謂"上三旗包衣人"或"内務府包衣旗人"。
上三旗是:廂("鑲"字簡寫體)黃旗、正黃旗、正白旗。
八旗中的其餘五旗,相對地稱為"下五旗"。
上三旗由皇帝自将,下五旗歸王公分領。
這種區分,其曆史内容說來也很話長,如今隻極簡單地說明一點:滿洲(那時國号還叫做"金")初期,雖亦有"汗"為總酋長,但全體的軍、政大事,實由各旗旗主共議公決;旗主在個别本旗固然是各方面的最高統治主,即在整個旗集體中,也是和"汗"平起平坐、身份不甚懸殊的首領,因為實力(即所擁有的本旗兵丁)既然全等,所以威權自亦相當;後來随事勢演變,"汗"的權力地位日益增高,統治集團内部的矛盾也随之而日益加深,于是出現貴族們自相殘害、兼并的醜事;本來分領于三個旗主的三個旗,竟然為皇帝(由"汗"發展而成的)一手所集中掌握,就是這等情事的結果。
因為這三旗既然是歸皇帝直接管領的了,所以特稱為"上三旗"。
正白旗,本來并不在上三旗之數。
早期正白旗的第一代旗主本來先是努爾哈赤自己兼領,後歸多铎率領;崇德四年(1639)多铎獲罪,此後多爾衮逐步掌管了此旗。
曹雪芹的始祖,名叫曹世選("世選"後又作"錫遠",又單名一個"寶"字。
本名是曹寶,世選是改名或表字),原來可能是居住東北鐵嶺衛(今遼甯·鐵嶺縣)到遼陽這一帶地方,一種推斷是約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1619)或略為先後,被滿洲軍隊俘掠(注:滿洲貴族,以武力從極北的早期根據地向南發展推進,攻城陷地,随處俘掠人口為奴;因此原籍愈在北一帶的旗下奴隸,就愈是被俘入旗最早的"老資格"。
用這辦法,來考查從關外到關内的無數批的被俘漢人旗奴的曆史次序,大緻不會錯。
),另一推斷是後來由于别的原故成為奴隸,不久就跟了多爾衮。
從此,曹家世世代代作滿洲奴隸,隸屬于正白旗。
多爾衮(1612-1650),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卻排行在九,人稱"九王"(現在北京城東還有"九王墳"這地名)。
他帶領的正白旗兵,是八旗中最強大的一支大軍,東征西戰,多立首功(注:這"功",實際都是罪行,因為當時滿洲統治者的軍隊是到處侵略掠奪者。
若論"首功",那麼滿兵剛要入關時先把李自成的農民軍給打敗了的,就是白旗兵,這實際更是首罪了。
闖王的軍隊也以白旗為主色,所以描寫當時戰場情景的人說是一片白旗如雪。
)。
因此他很為努爾哈赤所鍾愛,有意立為嗣子。
及努爾哈赤一死,帝位卻被其第八子皇太極(清太宗)謀得。
--由這裡種下了很多皇室内部矛盾事因。
但到明朝的京都為農民軍所破、滿洲兵乘機進入北京的時候,第一個占據了"龍位"的滿洲皇帝,名義上雖然是皇太極的幼兒福臨(順治帝),實際上就是這位"攝政"的九王。
他才是滿洲入關前後之際的大清帝國的真正"創業主",掌握一切實權,順治至稱之為"皇父""父王"。
入關後以順治的名義第一次賞賜多爾衮是黃金一萬兩、白銀十萬兩! 曹世選是跟着這樣的"主子"進了關,而他家遂由"包衣下賤"一躍而成為"從龍勳舊"。
多爾衮的威勢,以他意外的早亡(順治七年)而告了結束;清統治集團内部矛盾演變發展的
後來,又疊加增編"蒙古旗"和"漢軍旗"(注:漢軍旗編立最晚,原是滿人初得明朝大炮以後所編的炮兵隊;其後明朝變節将領率兵投降滿洲,亦編入漢軍旗。
這和滿洲旗裡的漢姓人是絕然不同性質的兩回事。
),原來的本部遂因區别上的需要而專稱為"滿洲旗"。
實際是三類軍旗各八旗,共有二十四旗。
曹雪芹家所隸屬的,是滿洲正("整"字簡寫體)白旗。
一般說來,非滿洲血統而隸屬于"滿洲旗"而又是"正旗"的,都是資格很老的"舊人"(注:參看下兩條注。
),--這道理,看了上面的叙述就不言而喻,因為這種旗内都是歸旗極早的人家。
這種人家,由于和滿洲的關系密切、曆史久遠,其生活習俗,都"滿化"得很深了,除了一兩點表面标志之外,有時就猝然難以分辨了,--這種從遼東入關的老漢姓旗人,如果漸漸改用漢人的習俗,會被指斥為"縱欲喪心"的(注:乾隆時滿人舒坤批《随園詩話》曾記:"餘見漢軍蔣攸铦,本籍寶坻〔按當雲本遼東人,入關後居寶坻〕,其先人因田文鏡提拔,遂登仕版,……其家婦女纏足飲食日用,悉仿南人〔按指漢人〕,……内用尚書,例兼都統,以不識清文〔滿文〕辭。
此尤縱欲喪心者也。
"即斥遼東老漢軍之改從漢俗,則其本皆滿俗可知。
老包衣籍之曹家視老漢軍又過之遠甚。
) 曹雪芹家,正是這樣的一戶"老舊家"。
了解了上一點,還必須了解曹雪芹是所謂"上三旗包衣人"或"内務府包衣旗人"。
上三旗是:廂("鑲"字簡寫體)黃旗、正黃旗、正白旗。
八旗中的其餘五旗,相對地稱為"下五旗"。
上三旗由皇帝自将,下五旗歸王公分領。
這種區分,其曆史内容說來也很話長,如今隻極簡單地說明一點:滿洲(那時國号還叫做"金")初期,雖亦有"汗"為總酋長,但全體的軍、政大事,實由各旗旗主共議公決;旗主在個别本旗固然是各方面的最高統治主,即在整個旗集體中,也是和"汗"平起平坐、身份不甚懸殊的首領,因為實力(即所擁有的本旗兵丁)既然全等,所以威權自亦相當;後來随事勢演變,"汗"的權力地位日益增高,統治集團内部的矛盾也随之而日益加深,于是出現貴族們自相殘害、兼并的醜事;本來分領于三個旗主的三個旗,竟然為皇帝(由"汗"發展而成的)一手所集中掌握,就是這等情事的結果。
因為這三旗既然是歸皇帝直接管領的了,所以特稱為"上三旗"。
正白旗,本來并不在上三旗之數。
早期正白旗的第一代旗主本來先是努爾哈赤自己兼領,後歸多铎率領;崇德四年(1639)多铎獲罪,此後多爾衮逐步掌管了此旗。
曹雪芹的始祖,名叫曹世選("世選"後又作"錫遠",又單名一個"寶"字。
本名是曹寶,世選是改名或表字),原來可能是居住東北鐵嶺衛(今遼甯·鐵嶺縣)到遼陽這一帶地方,一種推斷是約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1619)或略為先後,被滿洲軍隊俘掠(注:滿洲貴族,以武力從極北的早期根據地向南發展推進,攻城陷地,随處俘掠人口為奴;因此原籍愈在北一帶的旗下奴隸,就愈是被俘入旗最早的"老資格"。
用這辦法,來考查從關外到關内的無數批的被俘漢人旗奴的曆史次序,大緻不會錯。
),另一推斷是後來由于别的原故成為奴隸,不久就跟了多爾衮。
從此,曹家世世代代作滿洲奴隸,隸屬于正白旗。
多爾衮(1612-1650),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卻排行在九,人稱"九王"(現在北京城東還有"九王墳"這地名)。
他帶領的正白旗兵,是八旗中最強大的一支大軍,東征西戰,多立首功(注:這"功",實際都是罪行,因為當時滿洲統治者的軍隊是到處侵略掠奪者。
若論"首功",那麼滿兵剛要入關時先把李自成的農民軍給打敗了的,就是白旗兵,這實際更是首罪了。
闖王的軍隊也以白旗為主色,所以描寫當時戰場情景的人說是一片白旗如雪。
)。
因此他很為努爾哈赤所鍾愛,有意立為嗣子。
及努爾哈赤一死,帝位卻被其第八子皇太極(清太宗)謀得。
--由這裡種下了很多皇室内部矛盾事因。
但到明朝的京都為農民軍所破、滿洲兵乘機進入北京的時候,第一個占據了"龍位"的滿洲皇帝,名義上雖然是皇太極的幼兒福臨(順治帝),實際上就是這位"攝政"的九王。
他才是滿洲入關前後之際的大清帝國的真正"創業主",掌握一切實權,順治至稱之為"皇父""父王"。
入關後以順治的名義第一次賞賜多爾衮是黃金一萬兩、白銀十萬兩! 曹世選是跟着這樣的"主子"進了關,而他家遂由"包衣下賤"一躍而成為"從龍勳舊"。
多爾衮的威勢,以他意外的早亡(順治七年)而告了結束;清統治集團内部矛盾演變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