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 戊申河口之役
關燈
小
中
大
救急(梁秋已經捐過兩千);一面寫信給孫中山,請孫中山在南洋(新加坡與馬來亞)籌款,“若得十萬金,分半先為糧食之用,分半預備子彈之補充,則大軍所至,勢如破竹,攻城略地,無後顧之憂矣。
” 孫中山在新加坡,于接到胡漢民的報告以後,在四月二十一日(5月20日)寫信給鄧澤如與黃心持,請他們向一位“弼翁”與一位陸秋傑設法,“若秋君或弼翁肯任此十萬,當酬以雲南全省之礦權專利十年也”。
結果如何?史料缺乏! 即使弼翁或陸秋傑慨然捐出十萬,也無補于事。
革命軍在四月十七日這一天,已經失掉了河口。
革命軍失敗的原因,除了缺少錢以外,一是黃明堂等人不服黃興指揮,二是對方清廷用了極大力量來抵抗。
黃興來到越南河内,受孫中山電委他為“雲南國民軍總司令”,在四月初八到河口,想督率全軍前進,黃明堂撥給他一百人。
這一百人走了不到一裡,“向天開槍一排,齊聲呼疲倦不已,克強再三撫慰,無效”。
又走了半裡光景,他們一哄而散。
黃興隻得折回河口,約了王和順來會談。
王和順說,兵太少,子彈太少。
黃興要求抽調各路的一部分兵力,自己帶去襲取蒙自,然而多數的将士皆不肯遵令。
黃興感覺到,隻有把以前跟他在欽廉作戰過的一二百同志召集來,才有辦法。
當統帥的,倘若沒有“親兵”,就不能指揮各軍。
于是,他決計先回越南一趟,等候老部下來,再打。
不料,他剛進入河口對岸的老街,便被法國的警察指他為日本人,将他逮捕。
他說出了真姓真名,法國的越南總督,判他驅逐出境,把他押到西貢,叫他在西貢上船。
去哪裡?任他的便。
他選擇了新加坡。
這時候,清廷早已與法國外交部及法國駐華公使函電往來,交涉了不少次,指責法國在越南的官吏對革命軍始則縱容在越南境内集合,公然結隊走過紅河之上的橋,與利用滇越鐵路的火車運糧運彈。
法國外交部從此也禁止了革命軍利用火車運糧運彈。
清廷同時已不惜重金,一而再再而三地以五萬、三萬、兩萬,犒賞在前線的清兵,又撥了五十萬兩交給雲貴總督錫良,作為增募新兵與供應廣西客軍的開支。
從漢陽,從廣州,從上海,都搬來不少的槍支與子彈,一共是一萬枝槍,三百七十萬發子彈。
就兵力而論,有開廣鎮總兵白金柱的五千人,中路統領王正雅的十一個營,西路統領賀宗章的十一個營,此外,又有方宏綸紮在阿迷的四個營,與業已調派而仍在由桂來滇途中的龍濟光軍四個營。
清軍在四月十一日戰勝革命軍中路于七十四公裡石碑附近的白河;次日,奪占五十一公裡石碑附近的三岔河;十五日,奪占四十四公裡石碑附近的老範寨;二十四日,奪占泥巴黑、車河、南溪。
革命軍右路在初八日左右失掉古林箐,退與中路并合。
左路也失掉了蠻耗,退守新街,在二十一日失掉新街,退守龍膊;次日,放棄龍膊,退守壩灑;二十六日,放棄壩灑,回軍河口。
黃明堂與王和順把部隊交給何護廷、馬大、韋雲卿等人,叫他們離開河口向東邊走,由鎮邊縣進入廣西。
黃、王二人由河口回越南。
何護廷等人帶了革命軍(這時候隻剩下六百多人),走列馬白,與龍濟光的兵遭遇,後邊又被王正雅的兵追上。
革命軍于前後夾攻之中,苦戰了一天,退到越南太原府的境内。
法國兵叫革命軍繳械,革命軍不肯。
兩軍發生沖突,打來打去,戰區東起太原府的左州,西至保勝(老街),相持了幾個月,由僑領梁正禮出面調停,講好了條件;革命軍于繳械後去新加坡,法國當局送旅費。
這六百多人其後到了新加坡,英國官吏不許他們上岸。
法國在新加坡的領事,向英國官吏交涉,說法國曾經在革命軍與清軍交戰之時守中立,等于承認了革命軍為交戰團體,因此之故,這六百多人是“國事犯”,而不是所謂“亂民”。
英國官吏這才準許他們上岸,卻在他們上了岸以後,立刻把他們拘禁。
孫中山叫張永福請了律師,從英國官吏那裡,把他們都保了出來。
陳楚楠特地為他們創辦了一個中興石廠,安插了他們之中的若幹人;把其餘的分别介紹到槟榔嶼、吉隆坡、吡叻(霹靂)文島的礦場、農場與工廠。
綜計在河口一役之中,出力最多的是王和順。
黃明堂坐鎮河口,關仁甫獨領偏師,功勞均略遜王和順一籌。
王和順是廣西邕甯縣人,當過劉永福的部下,由兵士升至哨官,在壬寅、癸卯之間與陸亞發起兵反清,轉戰兩年之久;在甲辰年(1904年)冬天去香港,接受革命志士史古愚(史堅如的哥哥)與伍漢持、李自重等人的招待;由香港去西貢,于乙巳年(1905年)冬天拜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
孫中山把他帶到河内,與他同住在甘必大街六十一号,待以國士之禮。
防城、河口兩役以後,他在南洋休息了三年。
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之役,他在香港工作。
武昌起義以後,他首先在廣東東江發難,與清軍血戰了七天七夜,光複了惠州。
其後,讨袁、讨陳(炯明),他均極努力,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病故在廣州。
” 孫中山在新加坡,于接到胡漢民的報告以後,在四月二十一日(5月20日)寫信給鄧澤如與黃心持,請他們向一位“弼翁”與一位陸秋傑設法,“若秋君或弼翁肯任此十萬,當酬以雲南全省之礦權專利十年也”。
結果如何?史料缺乏! 即使弼翁或陸秋傑慨然捐出十萬,也無補于事。
革命軍在四月十七日這一天,已經失掉了河口。
革命軍失敗的原因,除了缺少錢以外,一是黃明堂等人不服黃興指揮,二是對方清廷用了極大力量來抵抗。
黃興來到越南河内,受孫中山電委他為“雲南國民軍總司令”,在四月初八到河口,想督率全軍前進,黃明堂撥給他一百人。
這一百人走了不到一裡,“向天開槍一排,齊聲呼疲倦不已,克強再三撫慰,無效”。
又走了半裡光景,他們一哄而散。
黃興隻得折回河口,約了王和順來會談。
王和順說,兵太少,子彈太少。
黃興要求抽調各路的一部分兵力,自己帶去襲取蒙自,然而多數的将士皆不肯遵令。
黃興感覺到,隻有把以前跟他在欽廉作戰過的一二百同志召集來,才有辦法。
當統帥的,倘若沒有“親兵”,就不能指揮各軍。
于是,他決計先回越南一趟,等候老部下來,再打。
不料,他剛進入河口對岸的老街,便被法國的警察指他為日本人,将他逮捕。
他說出了真姓真名,法國的越南總督,判他驅逐出境,把他押到西貢,叫他在西貢上船。
去哪裡?任他的便。
他選擇了新加坡。
這時候,清廷早已與法國外交部及法國駐華公使函電往來,交涉了不少次,指責法國在越南的官吏對革命軍始則縱容在越南境内集合,公然結隊走過紅河之上的橋,與利用滇越鐵路的火車運糧運彈。
法國外交部從此也禁止了革命軍利用火車運糧運彈。
清廷同時已不惜重金,一而再再而三地以五萬、三萬、兩萬,犒賞在前線的清兵,又撥了五十萬兩交給雲貴總督錫良,作為增募新兵與供應廣西客軍的開支。
從漢陽,從廣州,從上海,都搬來不少的槍支與子彈,一共是一萬枝槍,三百七十萬發子彈。
就兵力而論,有開廣鎮總兵白金柱的五千人,中路統領王正雅的十一個營,西路統領賀宗章的十一個營,此外,又有方宏綸紮在阿迷的四個營,與業已調派而仍在由桂來滇途中的龍濟光軍四個營。
清軍在四月十一日戰勝革命軍中路于七十四公裡石碑附近的白河;次日,奪占五十一公裡石碑附近的三岔河;十五日,奪占四十四公裡石碑附近的老範寨;二十四日,奪占泥巴黑、車河、南溪。
革命軍右路在初八日左右失掉古林箐,退與中路并合。
左路也失掉了蠻耗,退守新街,在二十一日失掉新街,退守龍膊;次日,放棄龍膊,退守壩灑;二十六日,放棄壩灑,回軍河口。
黃明堂與王和順把部隊交給何護廷、馬大、韋雲卿等人,叫他們離開河口向東邊走,由鎮邊縣進入廣西。
黃、王二人由河口回越南。
何護廷等人帶了革命軍(這時候隻剩下六百多人),走列馬白,與龍濟光的兵遭遇,後邊又被王正雅的兵追上。
革命軍于前後夾攻之中,苦戰了一天,退到越南太原府的境内。
法國兵叫革命軍繳械,革命軍不肯。
兩軍發生沖突,打來打去,戰區東起太原府的左州,西至保勝(老街),相持了幾個月,由僑領梁正禮出面調停,講好了條件;革命軍于繳械後去新加坡,法國當局送旅費。
這六百多人其後到了新加坡,英國官吏不許他們上岸。
法國在新加坡的領事,向英國官吏交涉,說法國曾經在革命軍與清軍交戰之時守中立,等于承認了革命軍為交戰團體,因此之故,這六百多人是“國事犯”,而不是所謂“亂民”。
英國官吏這才準許他們上岸,卻在他們上了岸以後,立刻把他們拘禁。
孫中山叫張永福請了律師,從英國官吏那裡,把他們都保了出來。
陳楚楠特地為他們創辦了一個中興石廠,安插了他們之中的若幹人;把其餘的分别介紹到槟榔嶼、吉隆坡、吡叻(霹靂)文島的礦場、農場與工廠。
綜計在河口一役之中,出力最多的是王和順。
黃明堂坐鎮河口,關仁甫獨領偏師,功勞均略遜王和順一籌。
王和順是廣西邕甯縣人,當過劉永福的部下,由兵士升至哨官,在壬寅、癸卯之間與陸亞發起兵反清,轉戰兩年之久;在甲辰年(1904年)冬天去香港,接受革命志士史古愚(史堅如的哥哥)與伍漢持、李自重等人的招待;由香港去西貢,于乙巳年(1905年)冬天拜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
孫中山把他帶到河内,與他同住在甘必大街六十一号,待以國士之禮。
防城、河口兩役以後,他在南洋休息了三年。
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之役,他在香港工作。
武昌起義以後,他首先在廣東東江發難,與清軍血戰了七天七夜,光複了惠州。
其後,讨袁、讨陳(炯明),他均極努力,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病故在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