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 庚子惠州之役

關燈
個地方加緊進行。

     起義的時間,是閏八月十五日(10月8日)的夜晚,較原定的日子業已提前,鄭士良此時去了香港,向孫中山用電報請示。

    留在惠州歸善縣(惠陽)三洲田的武裝同志,因清軍的前鋒已至黃岡,向三洲田進逼,決定先發制人,由黃福統率了八十位同志,襲擊清軍陳良傑部于所駐紮的新安縣(寶安)沙灣。

    這是孫中山鼓吹革命以來,革命軍與清軍的第一次交戰。

     結果是,革命軍獲勝,斬殺了四十人,俘虜了三十幾人,奪得洋槍四十杆,彈藥數箱。

    被俘虜的清兵自願剪辮子,加入革命軍。

     當時,在三洲田的革命軍,全部僅有六百位同志,三百枝洋槍,九千發子彈。

    司令部的所在地,是三洲田的馬欄頭,羅生同志的房屋。

    作戰時所用的旗幟,是先烈陸皓東所拟定的青天白日旗。

     聚集在新安之北的虎門及其附近,另有黃江喜所率領的若幹同志靜候三洲田的部隊前來,夾攻新安縣城。

     但是,三洲田的部隊在攻下沙灣以後,轉向東北,放棄了夾攻新安縣城的計劃。

    這是因為,鄭士良由香港回來,趕到沙灣,傳達孫中山的最近命令,叫大家改向廈門的方向前進。

     在二十一、二十二日兩天,革命軍分三路向清軍進攻,一路攻惠州府城,一路攻博羅縣城,一路攻鎮隆鎮。

    惠州與博羅未能攻下,卻在鎮隆獲得又一次的勝利,斬殺了姓嚴的一個守備與幾十名清兵,俘虜了歸善縣丞兼管帶杜鳳梧,奪獲洋槍七百多杆,子彈五萬發,馬十二匹。

     兩天以後,閏八月二十四日,革命軍又打了一次勝仗,地點是在永湖鎮附近,俘虜了清兵數百,洋槍五百餘杆,子彈數萬發,馬三十餘匹。

    在這一役中,清軍的人數有五六千,革命軍僅有荷槍之士一千,徒手的同志與民衆兩三千人而已。

     兩天以後,革命軍推進至崩岡墟,擊走清軍。

    又過了兩天,革命軍推進至三多祝(在惠陽之東南,海豐之正西),沿途,人民對革命軍放爆竹,送東西,表示歡迎,并且有日益增多的人,請求參加。

    總計前後來參加的,已在兩萬人以上。

     當天(閏八月二十八日)的晚上,革命軍在三多祝之東的白沙鎮宿舍,準備用五天的工夫,走到五華縣南邊的梅林墟。

     不料,突然來了日本的一位志士内田良政,傳達孫中山給鄭士良的命令。

    孫中山告訴鄭士良:日本的内閣改組,新總理伊藤博文對中國革命仇視,不許從台灣輸送軍械,也不許任何軍械從日本本島出口,而且禁止任何日本人在中國革命軍中服務。

    同時,菲律賓志士所允借的軍械,全是廢品,不能用。

    他們當初買的時候,受了中村彌六之騙。

    孫中山告訴鄭士良,不必再向廈門的方向進軍,是否應将革命軍解散,或另作計劃,由鄭士良全權決定。

     鄭士良舉行軍事會議。

    會議的結果是:解散徒手的同志,隻留一千多武裝齊全的,向三洲田回軍,再設法從香港方面取得接濟,重行聯絡在新安縣與虎門的同志,合攻廣州。

     一般而論,軍隊打勝仗容易,打敗仗難;進攻容易,撤退難。

    革命軍在回軍途中,被清将截擊于橫岡,頗受損失。

    鄭士良見到一時勢無可為,便把這一千多人也解散了,自己和黃福、黃耀庭等人先後從間道回了香港。

     山田良政和鄭士良等人走失。

    他不認識路,語言不通,再加上形貌究竟與中國人不同,不久便被清軍捉住,殺了。

    他是日本志士為中國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人。

     中國人之中,在這庚子惠州之役貢獻了生命的,包括:蔡阿牛、陳阿福、黃楊、劉運榮、何崇飄、楊發。

    這些同志,是有姓名可稽的。

    姓名不傳的,估計約在一兩百人左右;清方的官報是六七百人;此外,曾金養于二十七日率領若幹同志進攻河源縣城,失敗,曾本人陣亡,其他同志陣亡的也有一百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