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 庚子惠州之役

關燈
興中會合組興漢會,奉孫中山為總會長,而尢列亦并未與畢同來。

    尢列大概是留在上海,等到惠州之役失敗以後才去了日本,和孫中山同住在橫濱前田橋一百二十一番。

    ) 在“四大寇”之中,僅僅楊鶴齡一人于乙未廣州之役以後便銷聲匿迹,隐居在澳門,不再有積極的革命活動。

     在所有的孫中山老朋友之中,最重要的莫如鄭士良。

    他是庚子惠州之役的主幹。

    前文已經說過,他在乙未事敗以後,随孫中山到了日本。

    不久孫在組成橫濱分會以後,留下陳少白在日本,自己去檀香山,叫他仍回香港,團結同志,再接再厲。

    他十分努力,因此,當己亥年陳少白奉孫中山之命卷土重來之時,惟有他貢獻得出一支随時可以武裝的力量,而且已經聚集在惠州三洲田及其附近。

     本來,孫中山的計劃是規模很大的:要兩粵與長江上下遊一齊發動。

    興漢會的作用在此。

    在興漢會成立以後,孫中山而且叫畢永年把長江會黨的幾位領袖楊鴻鈞等人帶到日本,面授機宜;事畢,由畢永年帶他們去上海,靜候命令。

     不料,康梁在己亥、庚子兩年活動也十分頻繁,分散了革命的力量。

    梁在檀香山,作了極對不起孫中山的事,把該地的多數會友都哄進了保皇會,而且捐去了很多錢,使得孫中山失掉了一個革命饷源。

    更大的一個打擊是:留在上海的長江會黨首領,被唐才常等用重金吸收了去,參加自立會與自立軍,使得興漢會無形中瓦解。

    畢永年勸唐與康梁斷絕來往,勿再用“勤王”的名義,作革命之事,唐不聽。

    畢永年憤而削發為僧,雲遊無蹤。

     興漢會的大聯合雖告解體,興中會卻已複興,有不少新的血液,又有孫中山的堅強意志,作為全體會友的推動力。

    孫中山在四月二十一日(1900年5月19日)由日本到達香港,在所乘的法國輪船因狄斯号與楊衢雲、陳少白、謝缵泰、鄭士良、史堅如、鄧蔭南、宮崎寅藏、平山周,舉行起義前第一次軍事會議,議決:(一)鄭士良率領黃福、黃耀庭、黃江喜等向惠州發動;(二)鄧蔭南與史堅如去廣州,準備響應;(三)楊衢雲與陳少白、李紀堂,留在香港負責接濟饷械。

     會後,在五月初十(6月6日)這一天,李鴻章的幕僚劉學詢,派了一艘兵船安瀾号靠近因狄斯号法國輪船,請孫中山與楊衢雲“過船”商量。

    孫中山為了慎重起見,叫宮崎寅藏“過船”。

    于是,宮崎寅藏便被這安瀾号兵船帶到廣州,在劉學詢家住了一晚。

    劉學詢告訴他:李鴻章以為,在八國聯軍不曾攻下北京以前,不便有所表示。

     原來,香港總督蔔力受了陳少白與何啟的囑托,寫過信給李鴻章,勸李鴻章脫離清朝而獨立,與孫中山合作,成立中國的新政府。

     宮崎寅藏從廣州回到香港,帶了孫中山交給他的三萬元港币,去新加坡找康有為,勸康有為與孫中山合作。

    到了新加坡,康有為不但不肯見面,反而控告他為李鴻章派來的刺客。

    這件事,我在前幾節已經叙過。

     孫中山由西貢到新加坡,救出宮崎寅藏,和宮崎寅藏乘日本輪船佐渡丸再到香港,于六月二十一日舉行起義前的第二次會議,所議決的大緻仍與第一次的會議相同。

     孫中山先由香港去日本,向菲律賓獨立黨領袖之一彭西借得了該黨托日本衆議員中村彌六所買的軍械;在各項準備工作就緒以後,就搭船南下,于八月初七日航經上海,未能登陸。

    兩天以後,孫中山抵達台北。

     台北的同志雖不多,卻有一個興中會的分會,是陳少白在丁酉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從日本來台北,訪問楊鶴齡的本家弟弟楊心如之時所組織的。

    會友除了楊心如以外,有容祺年、吳文秀、趙滿潮等幾位。

     一方面,孫中山在台北積極籌劃;一方面,鄭士良、史堅如、楊衢雲等人也在惠州、廣州、香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