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及乙亥西人誤事、李銖獄事,皆未爲不然。
且謂今日朝論有不當處,亦或有之。
但須有是非之大分,而珥言大無分別,隻言兩是、兩非』,此其主意非矣。
若都不論是非,而徒欲鎭靜,則亦成混雜,而不能鎭靜矣。
」渾、成龍等因言:「當初西人等,攻斥孝元之友。
」上問:「攻斥何人?」渾言:「當初擊去李誠中,後因崔慶昌事,逐去臺諫等事是也。
」成龍曰:「崔慶昌爲人無檢束,當國恤時,畜娼妓爲妾,當時臺諫論之。
西人等以其知友而庇之,臺諫一時竝擬鹹鏡都事,人心皆憤鬱矣。
」崔慶昌,詩人之有才者,沈滯常調,爲大同察訪,備邊司薦爲鍾城府使。
鍾城戍役之地,而臺諫以陞級故,兩司俱發,論請改正。
上素知其才,故論劾凡三朔,終不允。
旣赴鎭,又據他事論啓,竟削資罷職。
〈慶昌本非黨目中人物,而其時備局堂上,多先輩,故論駁特峻。
〉宇顒曰:「珥疏所謂:『旣以君子小人分之,而又欲調劑平和,安有君子小人,同調共劑之理?』此言則有理。
故臣意以爲,但有公私是非而已,欲以君子小人判之,則其論未知果當也。
所謂小人者,須是操弄濁亂,妨賢病國,貽害士林之事,方可以此名歸之。
若義謙等雖其心術有不可知,別無貽禍之事,何可以此加之耶?若顯是小人則萬無調劑之理,若欲調劑則誤國之言也。
若然則如此者乃是小人,牢籠一世之事,豈有聖明在上,而群臣乃敢如是?珥言大不是也。
」金瞻曰:「珥之言固無他意,其論則誤。
後人傅會幻出,則恐成士林之禍。
」成龍曰:「士林之禍,必在人主不察之時。
今聖明在上,洞察下情,豈有此乎?隻是分形各立,動懷疑慮,不敢有爲,而紀綱日就陵夷,此爲可憂。
」樸素立與洪渾,皆極詆珥,又以分君子小人之論爲是。
宇顒曰:「珥心隻爲國也。
但其人全無莊重、沈密氣,故慮事不審而然也。
以經幄腹心近臣,身雖退處,不敢忘憂世之心,而傳聞不復緻詳,遂謂時論大偏;國事大乖,過懷憂憤,而發其狂言爾。
自上極知其失言,怒其狂言,以爾論非是之意,回諭爲佳。
」上不答。
〈是時,附會時論者,所論尤峻。
故樸素立、洪渾之言,與金宇顒微異。
李元翼末年謂人曰:「東西之初,李珥甚敗者,以其中立兩間,彼此受敵故也。
」〉 秋七月 7月1日 ○朔乙巳,兩司將請治李珥之罪,不果。
去年冬,李珥在坡州,白仁傑在京,欲上疏極論時事,兼進保合東西之策,而恐其辭不達意,通于珥,使修潤之。
珥憐其憂國之誠,乃依其言,略爲一段文字以送。
至是,仁傑疏始上。
其論東西一款,頗用珥文字,而仁傑亦向人不諱。
許曄、李文馨往見仁傑曰:「論東西一款,何以與李珥之疏,意思相合耶?」仁傑以實對。
於是,士類喧傳。
珥負時望,東人意珥必扶東人之勢,而及上疏,譏誚東人,東人大怒。
正言宋應泂,應漑之弟也,輕躁無識。
雖以家門聲勢,僅得入臺,實無時望。
窺珥忤於士類,欲乘機立功,固結名流,加於一層,遂攘臂攻珥,發論欲劾之。
大司諫權德輿等皆曰:「此事虛實未可知。
就令有之,豈是罪過乎?且休官退居之人,亦難罪之也。
」應泂固爭,德輿等終不從。
應泂避嫌啓曰:「白仁傑上疏論時事一款,乃李珥代述。
仁傑老耄,不足責也。
珥以經幄之臣,少負儒名,退處山野,凡有所懷,直達無隱,有何顧忌,而乃敢匿迹回互,隱然代述,冀惑天聽?實非直道事君之義。
故臣不勝駭怪,欲劾其非,以正人臣詭秘不直之失,而爲同僚所沮抑,臣之所見謬矣。
不可在職,請遞斥。
」權德輿等率同僚避嫌曰:「白仁傑疏論時事一款,果出於李珥之手,則珥固不得辭其責。
但近來朝廷,方以和平爲主,若因此事,必至於論劾,則恐緻囂囂益甚,故與宋應泂,論議不合。
且以匿迹詭秘責之,臣等之意則不以爲然。
所見各異,不可在職,請遞斥。
」大司憲李栻等啓曰:「李珥代述事,已發於經席,臣等有不言之責,請遞斥。
」〈前此,金瞻於經筵言:「珥踈脫,乃代撰仁傑之疏,李文馨親聞仁傑之言雲。
」〉弘文館將處置兩司,校理金宇顒曰:「宋應泂欲乘時陷害君子,必是小人也。
當竝與憲府而遞之。
」同僚不從。
宇顒亦極論不止曰:「此處置失宜,則吾亦必得小人之名。
豈爲一應泂,陷於小人之域乎?」副提學李山海、應敎李潑依違兩間,爲兩全之計。
山海草箚曰: 傳播之言,容或失實,宋應洞之所聞,亦未知明白與否。
此,不過自信所聞而已。
德輿等之不從,實出於公心,應泂之欲劾,雖有後弊,而亦非有他意也。
李栻等之不言,亦出於難愼,有何所失?請竝出仕。
上召問李文馨曰:「果有是事否?」文馨啓曰:「頃日偶問白仁傑以:『疏意與李珥相同處,何故?』仁傑答以:『李珥相通爲之矣。
』他無所聞。
」上答玉堂曰:「敎人上疏,此實可駭。
意雖貴於和平,理難掩其罪失。
出仕事依啓。
」權德輿等再避曰:「李珥代疏之言,雖或雲雲,其間曲折,未得盡悉。
臣等之意,妄以和平爲主,且應泂之言過中,故不敢從矣。
今者反被沮抑之誚,今不可苟合,請遞臣職。
」應泂又避曰:「李珥之事,實所駭怪,臣之意欲論其所失,以戒妄作而已。
第以小臣輕妄,辭氣之間有過激之病。
旣與同僚相異,又被玉堂之譏,請遞臣職。
」答曰:「竝勿辭。
」皆退待。
憲府啓曰:「應泂之欲論李珥,非不可,德輿等不從,勢難相容。
請應泂出仕,德輿以下竝遞之。
」於是,憲府將先劾珥,持平奇大鼎尤力主自當。
白仁傑聞之驚愧,上疏自明曰: 李珥果修潤臣疏矣。
竊見,宋程頤代彭思永,撰論濮王典禮疏;代富弼,作論永昭陵疏,代呂公著,作應詔疏。
此等事,先儒亦嘗爲之,故臣用珥文,不以爲嫌,向人無隱,故傳者皆以珥誘臣上疏。
臣雖無狀,豈敢以非臣本意,而徒聽人所敎,而爲此疏乎?老臣臨死,不敢飾詐,以欺罔殿下矣。
上始得其實,答曰:「省卿上疏,始知首末。
卿宜安心。
」於是,玉堂以憲府失於處置,譁然非之,李栻等以顯被譏誚請遞,退待。
弘文館上箚曰: 臣等固意,傳播之言,容或失實。
宋應泂輕信所聞,欲啓不靖之端;李栻等處置乖當,大非和平之意。
請竝遞差。
於是,兩司皆遞,而鄭芝衍爲大司憲,具鳳齡爲大司諫,芝衍辭遞,李山海代之。
臺中訾珥不已,洪渾欲上疏爭辨,柳成龍、金宇顒皆止之。
宇顒欲對擧上疏,渾等乃止。
左相盧守愼倡言曰:「憲府若攻李珥,吾輩亦當論啓憲府之失。
安可謂之公論,以害君子乎?」守愼問童蒙訓導樸泂曰:「宋應泂攻李珥,外議如何?」泂曰:「時論雖詆李公,李公不可毀也。
學徒遊吾門者,三四百人。
吾欲試其意,各問曰:『李公何如人?』則無一人不以爲君子者。
此
且謂今日朝論有不當處,亦或有之。
但須有是非之大分,而珥言大無分別,隻言兩是、兩非』,此其主意非矣。
若都不論是非,而徒欲鎭靜,則亦成混雜,而不能鎭靜矣。
」渾、成龍等因言:「當初西人等,攻斥孝元之友。
」上問:「攻斥何人?」渾言:「當初擊去李誠中,後因崔慶昌事,逐去臺諫等事是也。
」成龍曰:「崔慶昌爲人無檢束,當國恤時,畜娼妓爲妾,當時臺諫論之。
西人等以其知友而庇之,臺諫一時竝擬鹹鏡都事,人心皆憤鬱矣。
」崔慶昌,詩人之有才者,沈滯常調,爲大同察訪,備邊司薦爲鍾城府使。
鍾城戍役之地,而臺諫以陞級故,兩司俱發,論請改正。
上素知其才,故論劾凡三朔,終不允。
旣赴鎭,又據他事論啓,竟削資罷職。
〈慶昌本非黨目中人物,而其時備局堂上,多先輩,故論駁特峻。
〉宇顒曰:「珥疏所謂:『旣以君子小人分之,而又欲調劑平和,安有君子小人,同調共劑之理?』此言則有理。
故臣意以爲,但有公私是非而已,欲以君子小人判之,則其論未知果當也。
所謂小人者,須是操弄濁亂,妨賢病國,貽害士林之事,方可以此名歸之。
若義謙等雖其心術有不可知,別無貽禍之事,何可以此加之耶?若顯是小人則萬無調劑之理,若欲調劑則誤國之言也。
若然則如此者乃是小人,牢籠一世之事,豈有聖明在上,而群臣乃敢如是?珥言大不是也。
」金瞻曰:「珥之言固無他意,其論則誤。
後人傅會幻出,則恐成士林之禍。
」成龍曰:「士林之禍,必在人主不察之時。
今聖明在上,洞察下情,豈有此乎?隻是分形各立,動懷疑慮,不敢有爲,而紀綱日就陵夷,此爲可憂。
」樸素立與洪渾,皆極詆珥,又以分君子小人之論爲是。
宇顒曰:「珥心隻爲國也。
但其人全無莊重、沈密氣,故慮事不審而然也。
以經幄腹心近臣,身雖退處,不敢忘憂世之心,而傳聞不復緻詳,遂謂時論大偏;國事大乖,過懷憂憤,而發其狂言爾。
自上極知其失言,怒其狂言,以爾論非是之意,回諭爲佳。
」上不答。
〈是時,附會時論者,所論尤峻。
故樸素立、洪渾之言,與金宇顒微異。
李元翼末年謂人曰:「東西之初,李珥甚敗者,以其中立兩間,彼此受敵故也。
」〉 秋七月 7月1日 ○朔乙巳,兩司將請治李珥之罪,不果。
去年冬,李珥在坡州,白仁傑在京,欲上疏極論時事,兼進保合東西之策,而恐其辭不達意,通于珥,使修潤之。
珥憐其憂國之誠,乃依其言,略爲一段文字以送。
至是,仁傑疏始上。
其論東西一款,頗用珥文字,而仁傑亦向人不諱。
許曄、李文馨往見仁傑曰:「論東西一款,何以與李珥之疏,意思相合耶?」仁傑以實對。
於是,士類喧傳。
珥負時望,東人意珥必扶東人之勢,而及上疏,譏誚東人,東人大怒。
正言宋應泂,應漑之弟也,輕躁無識。
雖以家門聲勢,僅得入臺,實無時望。
窺珥忤於士類,欲乘機立功,固結名流,加於一層,遂攘臂攻珥,發論欲劾之。
大司諫權德輿等皆曰:「此事虛實未可知。
就令有之,豈是罪過乎?且休官退居之人,亦難罪之也。
」應泂固爭,德輿等終不從。
應泂避嫌啓曰:「白仁傑上疏論時事一款,乃李珥代述。
仁傑老耄,不足責也。
珥以經幄之臣,少負儒名,退處山野,凡有所懷,直達無隱,有何顧忌,而乃敢匿迹回互,隱然代述,冀惑天聽?實非直道事君之義。
故臣不勝駭怪,欲劾其非,以正人臣詭秘不直之失,而爲同僚所沮抑,臣之所見謬矣。
不可在職,請遞斥。
」權德輿等率同僚避嫌曰:「白仁傑疏論時事一款,果出於李珥之手,則珥固不得辭其責。
但近來朝廷,方以和平爲主,若因此事,必至於論劾,則恐緻囂囂益甚,故與宋應泂,論議不合。
且以匿迹詭秘責之,臣等之意則不以爲然。
所見各異,不可在職,請遞斥。
」大司憲李栻等啓曰:「李珥代述事,已發於經席,臣等有不言之責,請遞斥。
」〈前此,金瞻於經筵言:「珥踈脫,乃代撰仁傑之疏,李文馨親聞仁傑之言雲。
」〉弘文館將處置兩司,校理金宇顒曰:「宋應泂欲乘時陷害君子,必是小人也。
當竝與憲府而遞之。
」同僚不從。
宇顒亦極論不止曰:「此處置失宜,則吾亦必得小人之名。
豈爲一應泂,陷於小人之域乎?」副提學李山海、應敎李潑依違兩間,爲兩全之計。
山海草箚曰: 傳播之言,容或失實,宋應洞之所聞,亦未知明白與否。
此,不過自信所聞而已。
德輿等之不從,實出於公心,應泂之欲劾,雖有後弊,而亦非有他意也。
李栻等之不言,亦出於難愼,有何所失?請竝出仕。
上召問李文馨曰:「果有是事否?」文馨啓曰:「頃日偶問白仁傑以:『疏意與李珥相同處,何故?』仁傑答以:『李珥相通爲之矣。
』他無所聞。
」上答玉堂曰:「敎人上疏,此實可駭。
意雖貴於和平,理難掩其罪失。
出仕事依啓。
」權德輿等再避曰:「李珥代疏之言,雖或雲雲,其間曲折,未得盡悉。
臣等之意,妄以和平爲主,且應泂之言過中,故不敢從矣。
今者反被沮抑之誚,今不可苟合,請遞臣職。
」應泂又避曰:「李珥之事,實所駭怪,臣之意欲論其所失,以戒妄作而已。
第以小臣輕妄,辭氣之間有過激之病。
旣與同僚相異,又被玉堂之譏,請遞臣職。
」答曰:「竝勿辭。
」皆退待。
憲府啓曰:「應泂之欲論李珥,非不可,德輿等不從,勢難相容。
請應泂出仕,德輿以下竝遞之。
」於是,憲府將先劾珥,持平奇大鼎尤力主自當。
白仁傑聞之驚愧,上疏自明曰: 李珥果修潤臣疏矣。
竊見,宋程頤代彭思永,撰論濮王典禮疏;代富弼,作論永昭陵疏,代呂公著,作應詔疏。
此等事,先儒亦嘗爲之,故臣用珥文,不以爲嫌,向人無隱,故傳者皆以珥誘臣上疏。
臣雖無狀,豈敢以非臣本意,而徒聽人所敎,而爲此疏乎?老臣臨死,不敢飾詐,以欺罔殿下矣。
上始得其實,答曰:「省卿上疏,始知首末。
卿宜安心。
」於是,玉堂以憲府失於處置,譁然非之,李栻等以顯被譏誚請遞,退待。
弘文館上箚曰: 臣等固意,傳播之言,容或失實。
宋應泂輕信所聞,欲啓不靖之端;李栻等處置乖當,大非和平之意。
請竝遞差。
於是,兩司皆遞,而鄭芝衍爲大司憲,具鳳齡爲大司諫,芝衍辭遞,李山海代之。
臺中訾珥不已,洪渾欲上疏爭辨,柳成龍、金宇顒皆止之。
宇顒欲對擧上疏,渾等乃止。
左相盧守愼倡言曰:「憲府若攻李珥,吾輩亦當論啓憲府之失。
安可謂之公論,以害君子乎?」守愼問童蒙訓導樸泂曰:「宋應泂攻李珥,外議如何?」泂曰:「時論雖詆李公,李公不可毀也。
學徒遊吾門者,三四百人。
吾欲試其意,各問曰:『李公何如人?』則無一人不以爲君子者。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