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關燈
小
中
大
11月1日
○朔癸醜,命削乙巳之勳,復尹任、〈贊成。
〉瑠〈桂林君。
〉等官爵。
時,大妃寢疾彌留,而宮人多乙巳原從功臣族黨,怨大妃,欲削其勳,每於上前,白以証不至劇雲。
一日上問安後,因進見曰:「錄勳乃先朝至重事,不敢輕改。
不能從外廷議,以此。
」大妃連呼『不敢』曰:「國家大事,何可爲未亡人輕改乎?」上退未及階,大妃發聲痛哭。
上聞之,取席坐于階下,抑首良久,召老宮人謂曰:「吾在家食祿,足以安過一生,不幸至此,乃遭難處事也。
」數日,大妃疾革,歎息曰:「吾地下,未能免罪名也。
」言已,手足皆冷。
宮人走報上所,上卽進見則已不可救矣。
中宮亦至,相對涕泣。
上乃白大妃曰:「當削勳矣,願安心調病。
」大妃色喜,目隨而瞑。
上退而始復蘇,遣人謝上曰:「上恩罔極,不知所報。
」翌日王大妃薨。
禮官稟服制于大臣,領議政權轍,不議于他相,自以其意,引宋高宗服元祐皇後孟氏之例,定主上服齊衰杖期。
於是,三司及從二品以上,皆爭論以爲:「主上承明廟之統,明廟承仁廟之統,承統爲重,當服三年之喪。
」轍猶執拗不回,而論者愈激,至謂轍回譎詭秘。
上乃定行三年,轍慙怒辭職,久不出。
十二月 12月1日 ○朔癸未,下敎中外,布告削僞勳之意。
敎書曰: 國家値不幸之運,群兇肆毒於曩時,人心有難誣之理,公議獲伸於今日。
諭予意於中外,昭國是如日星。
在辰、巳之兩年,痛勛華之繼陟,姦人不逞,禍心無厭。
尹元衡以猰?之性,稔鬼蜮之謀,旣憑肺腑之親,兼據城社之勢。
挾私憾於尹任,久懷呑噬之志,顧所憚者儲宮,未試賊害之術。
嫌成大小之說,漸非朝夕之故。
謂武夫之何知,乃狺然而旁伺。
當仁廟在位之時,無間可乘,及龍馭賓天之後,惟意自恣。
明廟以介弟入承,統緖攸正,文定以母後權臨,宗社是賴。
有血氣者,共戴一天,爲臣子者,孰懷二志?敢造言於無疑之地,實欲逞其積憤之冤。
元惡豺咆,群姦蝟起,芑與百齡,疊爲心腹;磁及順朋,互相羽翼。
托密旨以脅外朝,屢被臺臣之折,遣妖妄而撼內聽,潛成市虎之讒。
欲加罪而難其名,始倡不自安三字,旋聚謀而爲之辭,終陷大無道重典。
柳灌、柳仁淑,顧命元老,帷幄名卿,鹹守正以不撓。
以異己而就戮,瑠亦何辜?任之近屬,亡命秪偸生,詎望視死如歸?被孽非自作,實緣指無爲有,搆成禍穽,文緻大獄。
誘德應而免死,俾誣其服,敎毛麟而謊言,遂以爲証。
譸張眩惑,鍛鍊羅織,畏淸議之間發,掩衆正而盡劉。
至如鳳城君之罹禍,亦由金明胤之誣捏。
流言無根,成王之所未及知;讒人罔極,慈母之所以見疑。
緻維城之斯毀,雖同氣而莫保。
尤有痛焉,不忍言者,梓宮方臨,外家之血肉狼藉,囊書僞撰,內庭之拷掠慘毒。
非徒肆誣於內殿,實是幸禍於孝陵,有擢髮難數之罪,無一毫可紀之善。
脅制君父,敢喢銅盤之血;汚辱宗祊,至勒鐵券之名。
雖計謀極其巧密,而黨類自相矛盾。
許磁歎鬼神之難誣,乃緻投竄;齊仁悔小人之不免,竟被奪勳。
鄭??爭其父順朋,而因憂緻疾;元祿諫其叔李芑,而逢怒坐謫。
敗露之形難掩,兇慝之鋒未戢,餘禍所及,累歲逾酷。
神人之交憤極矣,邦國之不亡幸耳。
然而白日中天,雲霓漸釋,寶鑑當空,魑魅莫遁。
肆先王開悟於末年,痛姦兇欺蔽於初服。
量移遠謫之臣;稍釋連坐之孥。
雷雨之澤,未霈存沒;弓劍之痛,遽纏臣民。
予以眇末之資,叨守艱大之業,仰體皇考之志,親承慈後之敎。
當丁卯之權同,收用舊人,逮庚午之庭諍,略採公論。
李芑、鄭順朋、林百齡、鄭彥慤等,奪其官爵;柳灌、柳仁淑等,滌其逆名;丁未、己酉被罪之人,復其職牒,還其籍沒。
一國之人雖欲盡革,先朝之事未敢輕議。
顧輿情之益激,抑天道之必復。
矧東朝親經變故,在當日洞燭情狀,乃於一疾之彌留,命雪四人之冤枉。
予於是詢及大臣,卽命還柳仁淑職名,惟任、瑠事體重大,猶且持疑。
第以國言未已,衆怒有甚於水火,玉候惟幾,慰懷匪在於藥餌。
事求其是,天不容僞。
玆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命給任、瑠職牒,革罷衛社功臣,收其錄券,亟達懿殿,且答群情。
不弔降割,未及頒敎,冞深摧慟,越玆布告。
於戲!伸冤討罪,旣終先王之意;開國承家,永絶小人之禍。
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上始命頒敎大提學金貴榮製進,詞意拙略。
上曰:「此是國家大事,當詞明義備,以曉中外,豈可草草如此乎?」乃改命李後白製進。
貴榮文望甚劣,而久當文柄,其姪趙仁得,諷以辭免,以讓李後白,貴榮怒曰:「正恐後白代我,故不辭耳。
」其陋識自信如此。
○海州三灘水,絶流三日。
〉瑠〈桂林君。
〉等官爵。
時,大妃寢疾彌留,而宮人多乙巳原從功臣族黨,怨大妃,欲削其勳,每於上前,白以証不至劇雲。
一日上問安後,因進見曰:「錄勳乃先朝至重事,不敢輕改。
不能從外廷議,以此。
」大妃連呼『不敢』曰:「國家大事,何可爲未亡人輕改乎?」上退未及階,大妃發聲痛哭。
上聞之,取席坐于階下,抑首良久,召老宮人謂曰:「吾在家食祿,足以安過一生,不幸至此,乃遭難處事也。
」數日,大妃疾革,歎息曰:「吾地下,未能免罪名也。
」言已,手足皆冷。
宮人走報上所,上卽進見則已不可救矣。
中宮亦至,相對涕泣。
上乃白大妃曰:「當削勳矣,願安心調病。
」大妃色喜,目隨而瞑。
上退而始復蘇,遣人謝上曰:「上恩罔極,不知所報。
」翌日王大妃薨。
禮官稟服制于大臣,領議政權轍,不議于他相,自以其意,引宋高宗服元祐皇後孟氏之例,定主上服齊衰杖期。
於是,三司及從二品以上,皆爭論以爲:「主上承明廟之統,明廟承仁廟之統,承統爲重,當服三年之喪。
」轍猶執拗不回,而論者愈激,至謂轍回譎詭秘。
上乃定行三年,轍慙怒辭職,久不出。
十二月 12月1日 ○朔癸未,下敎中外,布告削僞勳之意。
敎書曰: 國家値不幸之運,群兇肆毒於曩時,人心有難誣之理,公議獲伸於今日。
諭予意於中外,昭國是如日星。
在辰、巳之兩年,痛勛華之繼陟,姦人不逞,禍心無厭。
尹元衡以猰?之性,稔鬼蜮之謀,旣憑肺腑之親,兼據城社之勢。
挾私憾於尹任,久懷呑噬之志,顧所憚者儲宮,未試賊害之術。
嫌成大小之說,漸非朝夕之故。
謂武夫之何知,乃狺然而旁伺。
當仁廟在位之時,無間可乘,及龍馭賓天之後,惟意自恣。
明廟以介弟入承,統緖攸正,文定以母後權臨,宗社是賴。
有血氣者,共戴一天,爲臣子者,孰懷二志?敢造言於無疑之地,實欲逞其積憤之冤。
元惡豺咆,群姦蝟起,芑與百齡,疊爲心腹;磁及順朋,互相羽翼。
托密旨以脅外朝,屢被臺臣之折,遣妖妄而撼內聽,潛成市虎之讒。
欲加罪而難其名,始倡不自安三字,旋聚謀而爲之辭,終陷大無道重典。
柳灌、柳仁淑,顧命元老,帷幄名卿,鹹守正以不撓。
以異己而就戮,瑠亦何辜?任之近屬,亡命秪偸生,詎望視死如歸?被孽非自作,實緣指無爲有,搆成禍穽,文緻大獄。
誘德應而免死,俾誣其服,敎毛麟而謊言,遂以爲証。
譸張眩惑,鍛鍊羅織,畏淸議之間發,掩衆正而盡劉。
至如鳳城君之罹禍,亦由金明胤之誣捏。
流言無根,成王之所未及知;讒人罔極,慈母之所以見疑。
緻維城之斯毀,雖同氣而莫保。
尤有痛焉,不忍言者,梓宮方臨,外家之血肉狼藉,囊書僞撰,內庭之拷掠慘毒。
非徒肆誣於內殿,實是幸禍於孝陵,有擢髮難數之罪,無一毫可紀之善。
脅制君父,敢喢銅盤之血;汚辱宗祊,至勒鐵券之名。
雖計謀極其巧密,而黨類自相矛盾。
許磁歎鬼神之難誣,乃緻投竄;齊仁悔小人之不免,竟被奪勳。
鄭??爭其父順朋,而因憂緻疾;元祿諫其叔李芑,而逢怒坐謫。
敗露之形難掩,兇慝之鋒未戢,餘禍所及,累歲逾酷。
神人之交憤極矣,邦國之不亡幸耳。
然而白日中天,雲霓漸釋,寶鑑當空,魑魅莫遁。
肆先王開悟於末年,痛姦兇欺蔽於初服。
量移遠謫之臣;稍釋連坐之孥。
雷雨之澤,未霈存沒;弓劍之痛,遽纏臣民。
予以眇末之資,叨守艱大之業,仰體皇考之志,親承慈後之敎。
當丁卯之權同,收用舊人,逮庚午之庭諍,略採公論。
李芑、鄭順朋、林百齡、鄭彥慤等,奪其官爵;柳灌、柳仁淑等,滌其逆名;丁未、己酉被罪之人,復其職牒,還其籍沒。
一國之人雖欲盡革,先朝之事未敢輕議。
顧輿情之益激,抑天道之必復。
矧東朝親經變故,在當日洞燭情狀,乃於一疾之彌留,命雪四人之冤枉。
予於是詢及大臣,卽命還柳仁淑職名,惟任、瑠事體重大,猶且持疑。
第以國言未已,衆怒有甚於水火,玉候惟幾,慰懷匪在於藥餌。
事求其是,天不容僞。
玆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命給任、瑠職牒,革罷衛社功臣,收其錄券,亟達懿殿,且答群情。
不弔降割,未及頒敎,冞深摧慟,越玆布告。
於戲!伸冤討罪,旣終先王之意;開國承家,永絶小人之禍。
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上始命頒敎大提學金貴榮製進,詞意拙略。
上曰:「此是國家大事,當詞明義備,以曉中外,豈可草草如此乎?」乃改命李後白製進。
貴榮文望甚劣,而久當文柄,其姪趙仁得,諷以辭免,以讓李後白,貴榮怒曰:「正恐後白代我,故不辭耳。
」其陋識自信如此。
○海州三灘水,絶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