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其非而不劾,請辭職而退。
」是時,淳謝病不出,士論甚不平,而年少士類,皆孝元黨友,故皆以諫院爲是,而獨趙瑗,徇鄭澈之意,發此論,而金繼輝右之。
玉堂將處置兩司,李珥重其事,問于友人柳夢鶴,夢鶴曰:「今日失一賢相,豈不可惜?」珥曰:「今若劾趙瑗,是,鎖左相于重門也。
」遂會同僚相議,皆曰:「若遞兩司,是防言路也。
」珥曰:「不然。
論議當觀其事之是非,諫官有失,而玉堂紏正,何妨言路乎?大臣有罪,則罷之可也;雖流放竄殛可也。
言官隨事論斥,有何不可?但不可請推也。
所謂推考,乃有司詰問照律,是,督察庶官之法,非所以待大臣也。
昔漢臣,請使司隷督察三公,而議者非之,事竟不行。
今之請推大臣,是,司隷督察三公也。
諫院之啓旣非,而憲府雷同,皆可遞,惟金繼輝、趙瑗可請出也。
」同僚雖皆不悅,而終不敢貳。
修撰洪進、着作洪迪、李敬中等曰:「許公,士林之望,不可論其失。
大憲以爲私於所親,其論亦過,當遞。
」珥曰:「此言亦是也。
」於是上箚,請盡遞兩司,隻出趙瑗,公論以爲得中,而孝元儕輩皆怒。
許曄尤恚曰:「恨不重論淳罷職,此吾過也。
」又以李珥處置乖當,嗔罵不已。
曄負士望,而久滯三品,頗懷憾意,意輕大臣。
盧守愼嘗問曄曰:「當今誰可相?」曄曰:「當今之相,誰不可做?某也某也,皆可爲相。
」守愼默然。
○以開城留守李陽元爲大司憲。
○以鄭澈爲弘文館直提學。
○以金繼輝平安道觀察使。
許曄子篈,時爲吏曹佐郞,輕薄無識慮,怒繼輝揚其父之失,與參判樸謹元謀,乃左遷繼輝于外,物論駭之。
謹元以舊臣有玷累,初爲士論所外。
至是,與孝元儕類,締交爲一,及爲此擧,公論尤鄙之。
○柳成龍曰:「黨論之作,權輿於銓薦,橫潰於大臣推勘,薄俗浮躁,互相交煽,非二人各自樹黨傾軋之緻也。
」 ○上謁康陵時,政院以橋梁未成,請停行幸。
李珥啓曰:「拜陵,禮也。
宜及未寒時行之,若冬月則尤難擧也。
」上從之。
樸淳久不出,屬上體少愆,淳爲內藥房提調,承敦諭,乃出視事。
○上始親視銓注,以鹹鏡民生失所,以監司不得其人,乃命遞觀察使樸大立。
時,李後白因事免官家居,特拜後白爲觀察使。
〈後白淸惠爲治,兵民愛悅。
罷去後立碑頌美。
〉 ○上視銓注,謂吏曹曰:「勿用矯激之人,務取淳厚之人。
」金繼輝聞之曰:「上此敎是矣。
但人君偏主此意,則柔侫者得淳厚之名;剛直者受矯激之謗,爲害不淺矣。
」 九月 9月1日 ○朔丙申,柳希春解職還鄕。
李珥議于同僚曰:「柳公讀書君子;李後白、金繼輝練達時務,明習典故,不可使去朝也。
」上箚請留,上不從。
時,沈、金分黨之迹已著。
繼輝等俱前輩名人,而相繼去朝,金孝元受謗滋深。
○諫院啓論吏曹循私失政,請遞參判以下,卽依允。
且下敎曰:「曾於視政時,見郞官專擅,而未及言也。
」時,沈、金角立之說益盛,朝論紛紜。
大司諫鄭芝衍問于李珥曰:「朝著間論議橫潰,將何處置?」珥曰:「此由銓曹不得人也。
當靜而鎭之,不可駁擊。
惟樸一初〈謹元之字。
〉所爲,不厭衆心,此可啓遞,而銓郞方有闕,若用公平之人,選注得當,而仁伯〈孝元字。
〉自求補外,則庶可無事矣。
」芝衍然之,卽發論,欲隻劾謹元,而僚議欲盡駁銓官,其論甚盛,芝衍不能抑。
吏曹佐郞李誠中、許篈,皆以孝元密友,盡被劾遞,年少士類多不平。
○上禦殿朝講。
領相洪暹等皆請復常膳,反覆陳達,上皆不答。
執義申點啓:「北兵使樸民獻,年老無才,不可不遞。
」且言:「北方空虛,虜騎之來可虞,請預擇將帥。
」上曰:「朝廷多大言者,若虜騎來,則可用大言者禦之。
」李珥進曰:「臣不識上所謂大言者,指何等人乎。
若指大言無實者,則用必僨事,何可使之禦敵乎?若以好古慕聖者,謂之大言,則上敎未當矣。
昔者孟子遇梁惠、齊宣,尙以堯、舜爲期,此豈好爲大言者乎?今者儒者之語,毫髮不見用,而徒目之以大言,欲置之有北而禦虜,則賢者喪氣,而不肖者彈冠,豈非過言乎?」上默然。
珥又曰:「向者自上樂聞善言,傾意儒臣,中外欣然而退。
近日天心忽變,踈外儒臣,臣實未測其故。
顧回睿志,親賢好善,使士類興起幸甚。
」 ○副提學李珥進《聖學輯要》。
其序大槪以爲: 先正表章《大學》,以立規模,此是領要之法。
西山眞氏推廣爲《衍義》,誠帝王入道之指南。
但卷帙太多,似記事之書,非實學之體。
況人主一身,萬機所叢,治事之時多;讀書之時少。
若不撮其綱要、定其宗旨,惟博是務,則或拘於記誦,而未必眞有得也。
於是,專事摭要四書、六經,以及先儒之說、歷代之史,採掇精英,彙分次第,凡五篇。
其一篇曰統說者,合修己治人而爲言,卽《大學》所謂,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也。
其二篇曰修己者,卽《大學》所謂,明明德也,其目十三。
其一章總論也,二章曰立志,三章曰收歛者,定趨向,而求放心,以植《大學》之根本也。
其四章曰窮理,卽《大學》所謂,格物、緻知也。
其五章曰誠實,六章曰矯氣質,七章曰養氣,八章曰正心,卽《大學》所謂,誠意、正心也。
九章曰檢身者,卽《大學》所謂,修身也。
其十章曰恢德量,十一章曰輔德,十二章曰敦篤者,申論誠正修之餘蘊也。
其十三章,則論其功效,而修己之止於至善者也。
其三篇曰正家,四篇曰爲政,卽《大學》所謂,新民,而正家者,齊家之謂也;爲政者,治國平天下之謂也。
正家之目有八,其一章則總論也,二章曰孝敬,三章曰刑內,四章曰敎子,五章曰親親者,言孝於親、刑于妻子、友于兄弟之道也。
其六章曰謹嚴,七章曰節儉者,推演未盡之意也。
其八章,乃說功效,則齊家之止於至善者也。
爲政之目有十,其一章則總論也,二章曰用賢,三章曰取善者,卽大學所謂,仁人能愛、能惡之謂也。
四章曰識時務,五章曰法先王,六章曰謹天戒者,卽大學所引儀監于殷,峻命不易之意也。
七章曰立紀綱,卽《大學》所謂,有國者不可以不愼,辟則爲天下僇之意也。
八章曰安民,九章曰明敎,卽《大學》所謂,君子有絜矩之道,而興孝興悌不倍之意也。
其十章則終之以功效,而治國平天下之止於至善者也。
其五篇曰聖賢道統者,是《大學》之實跡也。
合而名之曰《聖學輯要》。
仍上箚子,極論爲學爲治之道,而末又別白變化氣質之功;推誠用賢之實,指陳上躬過失,剴切懇惻,累數千言。
上答曰:「所進《聖學輯要》,有補治道,深用爲嘉。
」翌日上禦經筵,謂珥曰:「其書甚切要,此非副提學之言也,乃聖賢之言也。
但我不敏,恐不能行耳。
」珥曰:「自上每有此敎,臣隣以爲憂悶。
殿下資質卓越,其於聖學,不爲也,非不能也。
宋神宗聞明道之言曰:『此堯、舜之事,朕何敢當?』明道愀然曰:『陛下此言,非宗社、臣民之福也。
』今殿下之言,無乃近此乎?」珥志切緻君,累退復進,言不見用,自念,無功於國,有害於學。
自癸酉入朝,始欲輯書進規,博採經、傳、子、史,三年而成書,至是進之。
○三公、百官復請上從權,日三四啓,不從。
恭懿王大妃親詣上前,終日懇請,上始勉從。
大妃仍下敎曰:「主上近日寢睡不安,且有嘔證,不能進膳。
予終日懇請,主上不得已而從之,不勝感激。
」群臣皆喜而退。
○秋熱,湖南櫻桃實;漢陽杏花爛開。
冬十月 10月1日 ○朔壬寅,上親視銓注,以金孝元爲富寧府使,沈義謙爲開城留守。
時,二人角立之說,紛紜不已。
李珥見右議政盧守愼曰:「兩人皆士類,非若黑白、邪正之可辨,且非眞成嫌隙,必欲相害也。
隻是末俗囂囂,因此小隙,浮言交亂,緻朝廷不靖。
當兩出于外,以鎭定浮議,大臣宜於經席啓達。
」守愼疑之曰:「此事上達,安知益緻撓亂乎?」及諫院劾遞吏曹,守愼疑義謙之勢偏勝,遂白上曰:「近日沈義謙、金孝元互言疵累。
因此人言囂囂,恐有士林不靖之漸。
此二人皆補外爲當。
」上曰:「在朝之士,當同寅協恭,而乃相詆訾,此甚不可。
當如卿言,補外可也。
」李珥曰:「此二人,未必深成嫌隙。
隻是
」是時,淳謝病不出,士論甚不平,而年少士類,皆孝元黨友,故皆以諫院爲是,而獨趙瑗,徇鄭澈之意,發此論,而金繼輝右之。
玉堂將處置兩司,李珥重其事,問于友人柳夢鶴,夢鶴曰:「今日失一賢相,豈不可惜?」珥曰:「今若劾趙瑗,是,鎖左相于重門也。
」遂會同僚相議,皆曰:「若遞兩司,是防言路也。
」珥曰:「不然。
論議當觀其事之是非,諫官有失,而玉堂紏正,何妨言路乎?大臣有罪,則罷之可也;雖流放竄殛可也。
言官隨事論斥,有何不可?但不可請推也。
所謂推考,乃有司詰問照律,是,督察庶官之法,非所以待大臣也。
昔漢臣,請使司隷督察三公,而議者非之,事竟不行。
今之請推大臣,是,司隷督察三公也。
諫院之啓旣非,而憲府雷同,皆可遞,惟金繼輝、趙瑗可請出也。
」同僚雖皆不悅,而終不敢貳。
修撰洪進、着作洪迪、李敬中等曰:「許公,士林之望,不可論其失。
大憲以爲私於所親,其論亦過,當遞。
」珥曰:「此言亦是也。
」於是上箚,請盡遞兩司,隻出趙瑗,公論以爲得中,而孝元儕輩皆怒。
許曄尤恚曰:「恨不重論淳罷職,此吾過也。
」又以李珥處置乖當,嗔罵不已。
曄負士望,而久滯三品,頗懷憾意,意輕大臣。
盧守愼嘗問曄曰:「當今誰可相?」曄曰:「當今之相,誰不可做?某也某也,皆可爲相。
」守愼默然。
○以開城留守李陽元爲大司憲。
○以鄭澈爲弘文館直提學。
○以金繼輝平安道觀察使。
許曄子篈,時爲吏曹佐郞,輕薄無識慮,怒繼輝揚其父之失,與參判樸謹元謀,乃左遷繼輝于外,物論駭之。
謹元以舊臣有玷累,初爲士論所外。
至是,與孝元儕類,締交爲一,及爲此擧,公論尤鄙之。
○柳成龍曰:「黨論之作,權輿於銓薦,橫潰於大臣推勘,薄俗浮躁,互相交煽,非二人各自樹黨傾軋之緻也。
」 ○上謁康陵時,政院以橋梁未成,請停行幸。
李珥啓曰:「拜陵,禮也。
宜及未寒時行之,若冬月則尤難擧也。
」上從之。
樸淳久不出,屬上體少愆,淳爲內藥房提調,承敦諭,乃出視事。
○上始親視銓注,以鹹鏡民生失所,以監司不得其人,乃命遞觀察使樸大立。
時,李後白因事免官家居,特拜後白爲觀察使。
〈後白淸惠爲治,兵民愛悅。
罷去後立碑頌美。
〉 ○上視銓注,謂吏曹曰:「勿用矯激之人,務取淳厚之人。
」金繼輝聞之曰:「上此敎是矣。
但人君偏主此意,則柔侫者得淳厚之名;剛直者受矯激之謗,爲害不淺矣。
」 九月 9月1日 ○朔丙申,柳希春解職還鄕。
李珥議于同僚曰:「柳公讀書君子;李後白、金繼輝練達時務,明習典故,不可使去朝也。
」上箚請留,上不從。
時,沈、金分黨之迹已著。
繼輝等俱前輩名人,而相繼去朝,金孝元受謗滋深。
○諫院啓論吏曹循私失政,請遞參判以下,卽依允。
且下敎曰:「曾於視政時,見郞官專擅,而未及言也。
」時,沈、金角立之說益盛,朝論紛紜。
大司諫鄭芝衍問于李珥曰:「朝著間論議橫潰,將何處置?」珥曰:「此由銓曹不得人也。
當靜而鎭之,不可駁擊。
惟樸一初〈謹元之字。
〉所爲,不厭衆心,此可啓遞,而銓郞方有闕,若用公平之人,選注得當,而仁伯〈孝元字。
〉自求補外,則庶可無事矣。
」芝衍然之,卽發論,欲隻劾謹元,而僚議欲盡駁銓官,其論甚盛,芝衍不能抑。
吏曹佐郞李誠中、許篈,皆以孝元密友,盡被劾遞,年少士類多不平。
○上禦殿朝講。
領相洪暹等皆請復常膳,反覆陳達,上皆不答。
執義申點啓:「北兵使樸民獻,年老無才,不可不遞。
」且言:「北方空虛,虜騎之來可虞,請預擇將帥。
」上曰:「朝廷多大言者,若虜騎來,則可用大言者禦之。
」李珥進曰:「臣不識上所謂大言者,指何等人乎。
若指大言無實者,則用必僨事,何可使之禦敵乎?若以好古慕聖者,謂之大言,則上敎未當矣。
昔者孟子遇梁惠、齊宣,尙以堯、舜爲期,此豈好爲大言者乎?今者儒者之語,毫髮不見用,而徒目之以大言,欲置之有北而禦虜,則賢者喪氣,而不肖者彈冠,豈非過言乎?」上默然。
珥又曰:「向者自上樂聞善言,傾意儒臣,中外欣然而退。
近日天心忽變,踈外儒臣,臣實未測其故。
顧回睿志,親賢好善,使士類興起幸甚。
」 ○副提學李珥進《聖學輯要》。
其序大槪以爲: 先正表章《大學》,以立規模,此是領要之法。
西山眞氏推廣爲《衍義》,誠帝王入道之指南。
但卷帙太多,似記事之書,非實學之體。
況人主一身,萬機所叢,治事之時多;讀書之時少。
若不撮其綱要、定其宗旨,惟博是務,則或拘於記誦,而未必眞有得也。
於是,專事摭要四書、六經,以及先儒之說、歷代之史,採掇精英,彙分次第,凡五篇。
其一篇曰統說者,合修己治人而爲言,卽《大學》所謂,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也。
其二篇曰修己者,卽《大學》所謂,明明德也,其目十三。
其一章總論也,二章曰立志,三章曰收歛者,定趨向,而求放心,以植《大學》之根本也。
其四章曰窮理,卽《大學》所謂,格物、緻知也。
其五章曰誠實,六章曰矯氣質,七章曰養氣,八章曰正心,卽《大學》所謂,誠意、正心也。
九章曰檢身者,卽《大學》所謂,修身也。
其十章曰恢德量,十一章曰輔德,十二章曰敦篤者,申論誠正修之餘蘊也。
其十三章,則論其功效,而修己之止於至善者也。
其三篇曰正家,四篇曰爲政,卽《大學》所謂,新民,而正家者,齊家之謂也;爲政者,治國平天下之謂也。
正家之目有八,其一章則總論也,二章曰孝敬,三章曰刑內,四章曰敎子,五章曰親親者,言孝於親、刑于妻子、友于兄弟之道也。
其六章曰謹嚴,七章曰節儉者,推演未盡之意也。
其八章,乃說功效,則齊家之止於至善者也。
爲政之目有十,其一章則總論也,二章曰用賢,三章曰取善者,卽大學所謂,仁人能愛、能惡之謂也。
四章曰識時務,五章曰法先王,六章曰謹天戒者,卽大學所引儀監于殷,峻命不易之意也。
七章曰立紀綱,卽《大學》所謂,有國者不可以不愼,辟則爲天下僇之意也。
八章曰安民,九章曰明敎,卽《大學》所謂,君子有絜矩之道,而興孝興悌不倍之意也。
其十章則終之以功效,而治國平天下之止於至善者也。
其五篇曰聖賢道統者,是《大學》之實跡也。
合而名之曰《聖學輯要》。
仍上箚子,極論爲學爲治之道,而末又別白變化氣質之功;推誠用賢之實,指陳上躬過失,剴切懇惻,累數千言。
上答曰:「所進《聖學輯要》,有補治道,深用爲嘉。
」翌日上禦經筵,謂珥曰:「其書甚切要,此非副提學之言也,乃聖賢之言也。
但我不敏,恐不能行耳。
」珥曰:「自上每有此敎,臣隣以爲憂悶。
殿下資質卓越,其於聖學,不爲也,非不能也。
宋神宗聞明道之言曰:『此堯、舜之事,朕何敢當?』明道愀然曰:『陛下此言,非宗社、臣民之福也。
』今殿下之言,無乃近此乎?」珥志切緻君,累退復進,言不見用,自念,無功於國,有害於學。
自癸酉入朝,始欲輯書進規,博採經、傳、子、史,三年而成書,至是進之。
○三公、百官復請上從權,日三四啓,不從。
恭懿王大妃親詣上前,終日懇請,上始勉從。
大妃仍下敎曰:「主上近日寢睡不安,且有嘔證,不能進膳。
予終日懇請,主上不得已而從之,不勝感激。
」群臣皆喜而退。
○秋熱,湖南櫻桃實;漢陽杏花爛開。
冬十月 10月1日 ○朔壬寅,上親視銓注,以金孝元爲富寧府使,沈義謙爲開城留守。
時,二人角立之說,紛紜不已。
李珥見右議政盧守愼曰:「兩人皆士類,非若黑白、邪正之可辨,且非眞成嫌隙,必欲相害也。
隻是末俗囂囂,因此小隙,浮言交亂,緻朝廷不靖。
當兩出于外,以鎭定浮議,大臣宜於經席啓達。
」守愼疑之曰:「此事上達,安知益緻撓亂乎?」及諫院劾遞吏曹,守愼疑義謙之勢偏勝,遂白上曰:「近日沈義謙、金孝元互言疵累。
因此人言囂囂,恐有士林不靖之漸。
此二人皆補外爲當。
」上曰:「在朝之士,當同寅協恭,而乃相詆訾,此甚不可。
當如卿言,補外可也。
」李珥曰:「此二人,未必深成嫌隙。
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