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贈故處士徐敬德議政府右議政。
敬德,開城人。
家世單微,業農桑,貧甚。
敬德,天資聰穎,自奮爲學,嘗以親命應擧,登進士,卽抛科業,不復試。
築室花潭上,潛心道義,其學專以窮、格爲事,或默坐累日。
其窮理也,如欲窮天之理,則書天字于壁,旣窮之後,更書他字,精思力究,夜以繼日。
如是累年,怳若明透,然後讀書以證之。
常曰:「我不得師,故用功至深。
後人依吾言,則不至如我之勞矣。
」其論多主橫渠之說,微與程、朱不同,而自得於心,充然自樂,世間是非、得失、榮辱,不以一毫介意,家食屢空,處之晏然。
一日門生姜文佑來謁,敬德坐潭上,日已亭午,與之講論,略無困悴之色。
文佑入廚,問其家人,則自昨糧絶不炊雲。
?中廟朝薦孝行,除參奉不就,其文集行于世。
明廟朝贈戶曹佐郞,至是,朝議欲加贈崇褒。
而樸淳、許曄以其門人,主張甚力。
上謂侍臣曰:「予觀敬德著述,多論氣數,而不及於修身。
似是數學,其工夫亦多可疑何耶?」樸淳曰:「敬德常言:『學者用工之方,已經四先生,無所不言,隻理氣之說,有所未盡,故不得不明辨矣。
』」上曰:「此工夫,終是可疑,今人譽之、惡之,皆失中矣。
」李珥曰:「此工夫,非學者所當法。
其學蓋出於橫渠,其所著,若謂沕合聖賢則臣不知也。
但世之所謂學者,多依倣聖賢之說,中心多無所得。
敬德則深思獨詣,多自得之妙,非言語、文字之學也。
」上從之,有是贈。
○許曄優尊敬德,謂可繼箕子之統,聞李珥論其學出於橫渠,責珥曰:「吾師之學,兼邵、張、程、朱,安得僭論?」曄嘗論其學,可比橫渠,李滉曰:「徐公著述,吾皆見之。
不知可比《正蒙》者何書;比《西銘》者何書。
」曄不能難。
至是以爲,可兼邵、張、程、朱,其論益拗,上敎所謂譽之失中者,至矣。
六月 6月1日 ○朔戊辰,上問安恭懿王大妃。
王大妃下敎曰:「卽欲勸肉于主上,而堅執不從,望三公啓請。
」於是,三大臣及侍從諸臣,皆啓以請從懿殿之勸,懿殿從而懇請,上始勉從之。
懿殿別賜扈從諸臣酒肉。
○弘文館上箚,論立志、進德、推行、保躬之義,副提學李珥之辭也。
答曰:「毋甚高論。
寡人不敏,不足以當之。
所論之義,當加省念。
」 ○上勉從懿殿之請,而禦素膳如故。
大臣乃率百官,庭請復膳。
上引見大臣曰:「此事何至庭請相迫?無乃未安乎?」大臣、侍從反覆陳達,上皆不答。
李珥啓:「昨日本館箚子批答曰:『毋甚高論。
』若隻是殿下謙辭則可矣,若實以臣等之言爲高論,則恐非宗社之福也。
漢文之言,其可法乎?」盧守愼曰:「此是聖意自謙,當不以辭害意。
若實以漢文爲法,則功烈必出漢文下,奚可哉?」 ○修撰金宇顒辭職,許之。
宇顒以不習吏文,例貶考居中。
國法,顯職居中者,例左授閑官,而吏曹以副修撰秩卑,稱以左授而擬除,非法意也。
宇顒上疏懇辭,上問大臣曰:「宇顒自前辭受不苟,非俗儒也。
今者援法請免,吾欲許之,以成其志。
」樸淳請暫遞還拜,以成其志,上從之。
且曰:「雖不除修撰,豈不見之乎?」乃引見宇顒,從容咨訪而罷。
是時,李珥、宇顒,頗蒙眷注,上亦刻意進學,興治之道,兩人亦盡心啓沃。
然珥意欲更張治理,故上不以爲然。
○上禦朝講。
謂侍臣曰:「《四書集註》,多有未穩處。
欲稍刪削,以便觀覽,玉堂可任此也。
」副提學李珥曰「此非臣所能獨當也。
學問之士,不論出身與否,使參玉堂,同議刪削,恐得其宜。
」上曰:「前日大臣使予招見成渾,予亦欲見矣。
但我國規式,未出身人,不得參經席。
雖招賢者,隻一見而已,有何益乎?」珥曰:「誠欲有爲,則雖舊例所無,亦可變通,恢拓規模也。
學問之士,處以閑職,輪日入侍經筵,則於助成允德,大有所益矣。
」上謂右議政盧守愼曰:「卿謂此言如何?」守愼曰:「臣意則以爲然,但自上以爲未然,則難於強爲。
」上曰:「賢者一見而止,固爲無益。
但無前規,難於猝變也。
」群臣將退,上呼右相進前曰:「右相何無所言乎?予欲頻見,有意存焉,若空進空退,則非予之所望也。
今日亦豈無可議者乎?」守愼曰:「可啓之事,群臣已言之盡矣。
臣但願殿下速從權制,保養玉體。
」上曰:「此言非所願聞也。
」 ○以樸永俊爲右參贊,特旨除授盧禛禮曹判書。
○閔純棄官歸鄕。
純有靜養之功,立朝論議不苟,以上疏變喪制,流俗嫉之,純遂去位。
○上召對副提學李珥、修撰金宇顒,講《尙書》。
時,庭請猶未已,珥仍請從權復膳。
上曰:「居喪有疾,食肉則有之,慮其生疾,預防而先食肉者,未之有也。
朝廷何不揆,而紛紛若是乎?」珥、宇顒啓曰:「玉堂欲止啓箚,更觀玉候如何,而更請。
但望自上量氣力,有不安之漸,須卽察幾變通耳。
」上喜曰:「爾等須倡議,令百官退去可也。
」珥等啓曰:「近來臺諫所言多不從,人心頗解體。
」上曰:「是予不敏故也。
但唐、虞之際,亦有籲咈,豈可徒事唯唯也?」珥曰:「此固然矣,但可從之事,速從爲宜。
」上曰:「臺諫之言亦多不是。
近日尹春壽獄事是也。
」珥曰:「臺諫之言有誤,則亦無不可駁正之理。
」因言:「臣在黃海時,論崔世瀣事,亦與臺論相忤矣。
〈珥按海西,海州判官崔世瀣,爲大諫許曄聽讒駁罷,言甚誣罔。
珥使都事李元翼査按,盡得善治狀,狀啓褒之。
曄大怒避嫌。
啓辭極峻以爲,臺諫彈駁,外臣不當駁正。
〉然,不可謂臺諫之言每如此,而不信也。
」珥又啓:「閔純棄官歸田裡。
賢者去國,此可警省處也。
」上驚曰:「予未聞矣。
何故去也?」宇顒曰:「其人誠慤,有學問,眞賢人也。
」珥曰:「世習滔滔,稍有直己之人,群怪聚罵,使不得容其身,此純所以去也。
以今時俗,決無有爲之望,若自上不爲主張,賢者何所賴焉?且今時至誠憂國者極少。
國家事,是,人主之憂也。
人主不可獨任其憂,須得賢者而共憂之,不亦可乎?」上曰:「喪制、衣冠事,聞亦多以爲非。
人心如此,不可有爲。
」珥曰:「不特此一事,人心時習,不好久矣。
殿下若欲有爲,必多不悅而沮撓之者。
惟在上心堅定,則豈有不成之理?」珥又曰:「今日急務,莫如勉聖學,以爲出治之本,而必得賢士,朝夕啓沃,根本立矣。
曾請未出身人入侍經席,而自上難之,此事須更問大臣而處之。
且承旨親入啓事,乃?中廟所已行也。
成宗朝不時召見玉堂直員,名曰獨對,此禮亦可復也。
」上曰:「承旨親啓,行之似難。
若玉堂之官,則當無時召見,不必持冊進讀,隻可商論義理也。
近規則朝講無接見大臣之時,予意欲頻頻召見矣。
」珥曰:「此事甚美。
」上曰:「予欲親政,大臣以爲不可,何耶?」珥曰:「親政是美事,大臣所宜將順,想是恐聖躬觸冒暑熱,辭不達意耳。
〈國法以人君親視銓注爲親政;吏曹詣闕銓注爲政事,一年二大政爲恒規。
〉上若親政,須用超遷、久任之法。
皇朝羅欽順請用此法,而中朝不克從。
我之世宗用人以此法,故庶績鹹熙。
今之官爵,朝更夕變,有同兒戲,百事不可做矣。
」珥退謂同僚曰:「上敎丁寧以無疾爲敎,強聒從權,亦爲未安。
」乃停連箚之請。
許曄聞之嗔曰:「年少輩不識事,置君父於危域,不可也。
」珥之論議不見是,多類此。
○以成渾爲持平,趙穆爲工曹佐郞。
○鄭澈爲議政府舍人。
○上禦經筵。
問盧守愼曰:「卿何不薦賢?」守愼曰:「臣無知人之鑑,何敢輕薦?但以臣所見,李珥、許曄可用之材也。
」上曰:「李珥,予知其可大用。
但其人言論,多過激,此由年少而然耶?若許曄,迂闊之人,豈可用之材乎?」 ○以戶曹參議李海壽爲大司諫,〈鐸之子,文行有重名。
〉以具思孟爲忠淸道觀察使。
秋七月 7月1日 ○朔丁酉,先是,司憲府吏,路遇宮奴僭服,將執詣憲府,宮奴毆憲吏。
吏訴于府,追捉宮奴,宮奴逃入王子寓舍不出。
翌日憲府多發吏人,搜捕囚獄。
時,金貴人亦在王子寓舍,聞門外喧聲,問知其故,而訴于上謂:「憲吏作亂於寓舍。
」上大怒,詰其由。
持平金纉對曰:「下吏不到王子寓舍,乃首奴處,推捕其奴而已。
」上疑憲府私庇
敬德,開城人。
家世單微,業農桑,貧甚。
敬德,天資聰穎,自奮爲學,嘗以親命應擧,登進士,卽抛科業,不復試。
築室花潭上,潛心道義,其學專以窮、格爲事,或默坐累日。
其窮理也,如欲窮天之理,則書天字于壁,旣窮之後,更書他字,精思力究,夜以繼日。
如是累年,怳若明透,然後讀書以證之。
常曰:「我不得師,故用功至深。
後人依吾言,則不至如我之勞矣。
」其論多主橫渠之說,微與程、朱不同,而自得於心,充然自樂,世間是非、得失、榮辱,不以一毫介意,家食屢空,處之晏然。
一日門生姜文佑來謁,敬德坐潭上,日已亭午,與之講論,略無困悴之色。
文佑入廚,問其家人,則自昨糧絶不炊雲。
?中廟朝薦孝行,除參奉不就,其文集行于世。
明廟朝贈戶曹佐郞,至是,朝議欲加贈崇褒。
而樸淳、許曄以其門人,主張甚力。
上謂侍臣曰:「予觀敬德著述,多論氣數,而不及於修身。
似是數學,其工夫亦多可疑何耶?」樸淳曰:「敬德常言:『學者用工之方,已經四先生,無所不言,隻理氣之說,有所未盡,故不得不明辨矣。
』」上曰:「此工夫,終是可疑,今人譽之、惡之,皆失中矣。
」李珥曰:「此工夫,非學者所當法。
其學蓋出於橫渠,其所著,若謂沕合聖賢則臣不知也。
但世之所謂學者,多依倣聖賢之說,中心多無所得。
敬德則深思獨詣,多自得之妙,非言語、文字之學也。
」上從之,有是贈。
○許曄優尊敬德,謂可繼箕子之統,聞李珥論其學出於橫渠,責珥曰:「吾師之學,兼邵、張、程、朱,安得僭論?」曄嘗論其學,可比橫渠,李滉曰:「徐公著述,吾皆見之。
不知可比《正蒙》者何書;比《西銘》者何書。
」曄不能難。
至是以爲,可兼邵、張、程、朱,其論益拗,上敎所謂譽之失中者,至矣。
六月 6月1日 ○朔戊辰,上問安恭懿王大妃。
王大妃下敎曰:「卽欲勸肉于主上,而堅執不從,望三公啓請。
」於是,三大臣及侍從諸臣,皆啓以請從懿殿之勸,懿殿從而懇請,上始勉從之。
懿殿別賜扈從諸臣酒肉。
○弘文館上箚,論立志、進德、推行、保躬之義,副提學李珥之辭也。
答曰:「毋甚高論。
寡人不敏,不足以當之。
所論之義,當加省念。
」 ○上勉從懿殿之請,而禦素膳如故。
大臣乃率百官,庭請復膳。
上引見大臣曰:「此事何至庭請相迫?無乃未安乎?」大臣、侍從反覆陳達,上皆不答。
李珥啓:「昨日本館箚子批答曰:『毋甚高論。
』若隻是殿下謙辭則可矣,若實以臣等之言爲高論,則恐非宗社之福也。
漢文之言,其可法乎?」盧守愼曰:「此是聖意自謙,當不以辭害意。
若實以漢文爲法,則功烈必出漢文下,奚可哉?」 ○修撰金宇顒辭職,許之。
宇顒以不習吏文,例貶考居中。
國法,顯職居中者,例左授閑官,而吏曹以副修撰秩卑,稱以左授而擬除,非法意也。
宇顒上疏懇辭,上問大臣曰:「宇顒自前辭受不苟,非俗儒也。
今者援法請免,吾欲許之,以成其志。
」樸淳請暫遞還拜,以成其志,上從之。
且曰:「雖不除修撰,豈不見之乎?」乃引見宇顒,從容咨訪而罷。
是時,李珥、宇顒,頗蒙眷注,上亦刻意進學,興治之道,兩人亦盡心啓沃。
然珥意欲更張治理,故上不以爲然。
○上禦朝講。
謂侍臣曰:「《四書集註》,多有未穩處。
欲稍刪削,以便觀覽,玉堂可任此也。
」副提學李珥曰「此非臣所能獨當也。
學問之士,不論出身與否,使參玉堂,同議刪削,恐得其宜。
」上曰:「前日大臣使予招見成渾,予亦欲見矣。
但我國規式,未出身人,不得參經席。
雖招賢者,隻一見而已,有何益乎?」珥曰:「誠欲有爲,則雖舊例所無,亦可變通,恢拓規模也。
學問之士,處以閑職,輪日入侍經筵,則於助成允德,大有所益矣。
」上謂右議政盧守愼曰:「卿謂此言如何?」守愼曰:「臣意則以爲然,但自上以爲未然,則難於強爲。
」上曰:「賢者一見而止,固爲無益。
但無前規,難於猝變也。
」群臣將退,上呼右相進前曰:「右相何無所言乎?予欲頻見,有意存焉,若空進空退,則非予之所望也。
今日亦豈無可議者乎?」守愼曰:「可啓之事,群臣已言之盡矣。
臣但願殿下速從權制,保養玉體。
」上曰:「此言非所願聞也。
」 ○以樸永俊爲右參贊,特旨除授盧禛禮曹判書。
○閔純棄官歸鄕。
純有靜養之功,立朝論議不苟,以上疏變喪制,流俗嫉之,純遂去位。
○上召對副提學李珥、修撰金宇顒,講《尙書》。
時,庭請猶未已,珥仍請從權復膳。
上曰:「居喪有疾,食肉則有之,慮其生疾,預防而先食肉者,未之有也。
朝廷何不揆,而紛紛若是乎?」珥、宇顒啓曰:「玉堂欲止啓箚,更觀玉候如何,而更請。
但望自上量氣力,有不安之漸,須卽察幾變通耳。
」上喜曰:「爾等須倡議,令百官退去可也。
」珥等啓曰:「近來臺諫所言多不從,人心頗解體。
」上曰:「是予不敏故也。
但唐、虞之際,亦有籲咈,豈可徒事唯唯也?」珥曰:「此固然矣,但可從之事,速從爲宜。
」上曰:「臺諫之言亦多不是。
近日尹春壽獄事是也。
」珥曰:「臺諫之言有誤,則亦無不可駁正之理。
」因言:「臣在黃海時,論崔世瀣事,亦與臺論相忤矣。
〈珥按海西,海州判官崔世瀣,爲大諫許曄聽讒駁罷,言甚誣罔。
珥使都事李元翼査按,盡得善治狀,狀啓褒之。
曄大怒避嫌。
啓辭極峻以爲,臺諫彈駁,外臣不當駁正。
〉然,不可謂臺諫之言每如此,而不信也。
」珥又啓:「閔純棄官歸田裡。
賢者去國,此可警省處也。
」上驚曰:「予未聞矣。
何故去也?」宇顒曰:「其人誠慤,有學問,眞賢人也。
」珥曰:「世習滔滔,稍有直己之人,群怪聚罵,使不得容其身,此純所以去也。
以今時俗,決無有爲之望,若自上不爲主張,賢者何所賴焉?且今時至誠憂國者極少。
國家事,是,人主之憂也。
人主不可獨任其憂,須得賢者而共憂之,不亦可乎?」上曰:「喪制、衣冠事,聞亦多以爲非。
人心如此,不可有爲。
」珥曰:「不特此一事,人心時習,不好久矣。
殿下若欲有爲,必多不悅而沮撓之者。
惟在上心堅定,則豈有不成之理?」珥又曰:「今日急務,莫如勉聖學,以爲出治之本,而必得賢士,朝夕啓沃,根本立矣。
曾請未出身人入侍經席,而自上難之,此事須更問大臣而處之。
且承旨親入啓事,乃?中廟所已行也。
成宗朝不時召見玉堂直員,名曰獨對,此禮亦可復也。
」上曰:「承旨親啓,行之似難。
若玉堂之官,則當無時召見,不必持冊進讀,隻可商論義理也。
近規則朝講無接見大臣之時,予意欲頻頻召見矣。
」珥曰:「此事甚美。
」上曰:「予欲親政,大臣以爲不可,何耶?」珥曰:「親政是美事,大臣所宜將順,想是恐聖躬觸冒暑熱,辭不達意耳。
〈國法以人君親視銓注爲親政;吏曹詣闕銓注爲政事,一年二大政爲恒規。
〉上若親政,須用超遷、久任之法。
皇朝羅欽順請用此法,而中朝不克從。
我之世宗用人以此法,故庶績鹹熙。
今之官爵,朝更夕變,有同兒戲,百事不可做矣。
」珥退謂同僚曰:「上敎丁寧以無疾爲敎,強聒從權,亦爲未安。
」乃停連箚之請。
許曄聞之嗔曰:「年少輩不識事,置君父於危域,不可也。
」珥之論議不見是,多類此。
○以成渾爲持平,趙穆爲工曹佐郞。
○鄭澈爲議政府舍人。
○上禦經筵。
問盧守愼曰:「卿何不薦賢?」守愼曰:「臣無知人之鑑,何敢輕薦?但以臣所見,李珥、許曄可用之材也。
」上曰:「李珥,予知其可大用。
但其人言論,多過激,此由年少而然耶?若許曄,迂闊之人,豈可用之材乎?」 ○以戶曹參議李海壽爲大司諫,〈鐸之子,文行有重名。
〉以具思孟爲忠淸道觀察使。
秋七月 7月1日 ○朔丁酉,先是,司憲府吏,路遇宮奴僭服,將執詣憲府,宮奴毆憲吏。
吏訴于府,追捉宮奴,宮奴逃入王子寓舍不出。
翌日憲府多發吏人,搜捕囚獄。
時,金貴人亦在王子寓舍,聞門外喧聲,問知其故,而訴于上謂:「憲吏作亂於寓舍。
」上大怒,詰其由。
持平金纉對曰:「下吏不到王子寓舍,乃首奴處,推捕其奴而已。
」上疑憲府私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