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關燈
公之量,不可及也。

    」澈未幾,陞拜議政府舍人。

     秋七月 7月1日 ○朔甲申,領中樞府事李浚慶卒。

    浚慶寢疾逾月,至疾甚卻醫曰:「吾天祿已終,豈可服藥延活?第欲貢一言于吾君。

    」口號草疏以進曰: 入地臣某,謹條四件,仰瀆身後之聽。

    伏願殿下,少垂察焉。

    一曰、帝王之務,惟學爲大。

    程子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

    」殿下之學,其於緻知之功,思過半矣。

    涵養之力,多有所不逮。

    故辭氣之間,發之頗厲,接下之際,少含容遜順氣象。

    伏願殿下,於此加功焉。

    二曰、待下有威儀。

    臣聞,天子穆穆,諸侯皇皇。

    威儀之間,不可不謹也。

    臣下進言之際,當優容而禮貌之。

    雖有違拂之辭,時露英氣而振警之,不宜事事表襮,高自賢聖,以示群下。

    如此,百僚解體,救過不贍矣。

    三曰、辨君子、小人。

    臣聞,君子、小人自有定分,不可掩也。

    昔唐之文宗;宋之仁宗,未嘗不知君子、小人,而牽於私黨,不能辨別而用之,遂緻眩於是非,朝廷不靖。

    苟君子也,雖或小人攻治,拔而用之勿貳;苟小人也,雖有私意,斥而去之勿疑。

    如此則安有河北朝廷之難易也哉?四曰、破朋黨之私。

    臣見,今世之人或有身無過擧;事無違則,而一言不合,排斥不容。

    其於不事行檢;不務讀書,而高談大言,結爲朋比者,以爲高緻,遂成虛僞之風。

    君子則竝立而勿疑;小人則任置而同其流可也。

    此乃殿下公聽竝觀,務去此弊之時也。

    不然,終必爲國家難救之患矣。

     疏入,答曰:「啓辭當省警。

    其復有所言乎?」令承旨往問,則已卒矣。

    年七十四。

    浚慶自少磊磈不群,儀貌雄偉,有名於多士間,爲鄭光弼、金安國所器重。

    立朝淸嚴絶俗,與兄潤慶,同負時望,人稱二鳳。

    潤慶尤剛直,論者以兄爲優。

    當權姦之用事,浚慶自守不阿,數遭撓挫,而終不敢加害者。

    以操履無玷,論議不偏故也。

    其於橫議,雖不敢匡正,心護士類,故淸議有所恃賴,輿望歸之。

    元衡旣敗,始得當國,翊戴今上,轉危爲安,上亦委任不疑。

    浚慶開誠布公,文武隨用,謀行功從,鎭人心、培國脈,眞所謂『社稷之臣』矣。

    但以本朝士禍數起,見新進論議果銳,每欲裁抑調停,又不欲更張生事,故士林多短之。

    浚慶笑曰:「寧人負我,無我負人。

    」浚慶爲相,矜持體貌,雖好善奬士,未嘗卑屈。

    當曺植被召入京,浚慶以故舊,書信通問,終不往見。

    植將還鄕,乃就而告別,且曰:「公何以相位自高?」浚慶曰:「朝家體貌,吾不敢自貶也。

    」李滉之入來,士大夫朝夕候其門,滉一皆禮接,最後往謁浚慶。

    浚慶曰:「入城已久,何來見之晩?」滉答以應接不暇。

    浚慶不悅曰:「往在己卯,士習如是。

    其間亦有羊質虎皮,禍由是媒。

    趙靜庵外,吾不取也。

    」仁廟在殯,諸臣會賓廳,皆欲殺尹元老,先行後聞,令諸宰詣政丞前,言其可否。

    浚慶以右尹參列,獨言:「今時異於前日,大妃在上,豈可不稟而擅誅其同氣乎?」議由是沮,宋麟壽等,皆非之。

    未久,士禍大作,一隊虀粉,而浚慶隻左遷平安監司。

    元衡常以前事德之,引置正卿,卒至大拜,浚慶正色立朝,終無所屈。

     ○上見李浚慶遺疏言:「朝臣結爲黨比,遂成虛僞之風。

    」乃大驚問大臣曰:「若有朋黨,則朝廷亂矣。

    」大臣爲之和解,而上亦不窮問。

    於是,三司及藝文館、讀書堂皆上疏,攻其失言。

     ○應敎李珥在鄕,上疏辭職,兼陳時事,略曰: 李浚慶將死進言,以破朋黨爲說。

    殿下深信其說,疑朝廷已亂;朋黨已成,而朝臣之疏箚,皆諉以自辨之辭,莫之深省,故臣隣之惶惑如此。

    臣雖無狀,私心痛之。

    朋黨之說,何代無之?惟在審其君子、小人而已。

    苟君子也,千百爲群,多多益善;苟小人也,一人,亦不可容也。

    況於成黨乎?若不問邪正,輒疑其朋黨,而欲破之,東京黨錮之禍;白馬淸流之慘,未必不作也。

    自古論朋黨者,莫辨於歐陽脩之論;莫切於朱子答留正之書。

    殿下試取而觀之,則君子、小人之情狀,昭然可見矣。

    臣何敢更贅於其間乎?第以今日之事言之,未知浚慶之所謂朋黨者,指何人耶。

    當今權奸已盡,餘孽熄氣,雖不可謂無小人,而莫敢公然翕訾,聚徒同惡,則固不可以朋黨目之也。

    隨行逐隊,旅進旅退者,不知其幾,各私其身;各保其祿,則尤不可指爲朋黨也。

    惟是愛君憂國,奉公杜私者無幾,而公論依之,得以稍行。

    浚慶之所謂朋黨者,無乃指此等人耶?目今大臣,歷變於權奸斬伐之餘,僅保其身,故每創前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