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關燈
(壬申)五年大明隆慶六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戊午,處士曺植卒。

    植字楗仲,其先昌寧人,家于三嘉縣。

    少時,豪勇不羈,自雄其才,爲文務奇古,謂科第功名可俯取。

    嘗與友人,讀《性理大全》,至許魯齋語:「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出則有爲;處則有守。

    」丈夫當如此,乃惕然發憤,篤志實學,因斷棄擧業。

    嘗遊漢都訪成守琛,見其搆屋白嶽峯下,謝絶世故,遂與爲友。

    歸鄕不仕,居智異山下,取與不苟,少許可,常危坐一室,以劍拄頣,佩鈴以自警,雖夜未嘗昏睡。

    閑居旣久,澄汰欲念,有壁立氣像,耿介嫉惡,鄕人之不善者,視之若浼,故鄕人不敢幹謁,隻有學徒從遊,皆心服焉。

    明宗朝,與李恒同被召入對,問以治道,植對甚率略。

    退與恒飮醉戲語曰:「汝爲上賊,吾爲副賊。

    此賊豈非穿窬之類耶?」遂辭歸鄕裡,淸名益播。

    今上朝,累除官不就。

    至是有疾,上遣醫治疾,未至而卒,年七十二。

    朝臣請易名以示褒奬,上以無舊例不許,贈大司諫,賜賻物以葬。

    植之爲學,以得之於心爲貴;緻用踐實爲急,而不喜爲講論辨釋之言,未嘗爲學徒談經說書,隻令反求而自得之。

    其精神、風力,有竦動人處,故從學者多所啓發。

    頗喜看《參同契》以爲:「極多好處,有補於爲學。

    」又言:「釋氏上達處,與吾儕一般。

    」嘗書敬義二字于壁,以示學者。

    臨終謂門人曰:「此二字,如日月,不可廢也。

    」植不著書,有詩文若幹篇行於世。

    學者稱南冥先生。

     ○以鄭宗榮爲禮曹判書,俄遷戶曹。

     二月 2月1日 ○朔戊子,上親耕籍田,還宮大赦,受百官賀。

     閏二月 閏2月1日 ○朔丁巳,吏曹正郞吳健,棄官歸鄕。

    健少好學,從曺植遊,晩以科第發身,非門閥,故仕不顯。

    名士多知其賢,薦以史官。

    史官例試材,健不就。

    人問其故,健曰:「我何苦自入千古是非叢中乎?」旣陞六品,入踐淸要,作銓郞,務恢公道。

    爲人淳實果敢,遇事直前,無所回撓,人多怨者。

    盧禛與健有舊,呵之曰:「汝從草萊發跡,緻身淸顯,於汝過分。

    當鞱晦小心,何故妄執所見,自取衆怒乎?」健猶不改,衆怒益甚。

    且上意厭士類,而流俗之勢益盛,健度不能有爲,乃棄官而歸。

     三月 3月1日 ○朔丙戌,中殿親蠶。

     ○上禦春塘臺,試士取沈忠謙等十五人。

     ○以親耕設科,取柳根等十六人。

     ○復以奇大升爲大司成。

    時以改宗系奏請,極選使臣,以大升爲副使。

    大升以此入朝,道拜大司諫,旣至京辭遞。

    嘗一入經筵言事,出曰:「聖質與前日頓異,無復可爲者。

    此,輔導者之罪也。

    」 夏四月 4月1日 ○朔丙辰,樸淳謝病遞贊成。

    以鄭大年拜右贊成。

     ○特陞姜士尙爲兵曹判書,俄遷吏曹,鄭宗榮爲兵曹判書。

     五月 5月1日 ○朔乙酉,副提學柳希春進《六書附錄》,〈《詩》、《書》、四書。

    〉上嘉奬之。

    希春博極群書,強記成誦,而實無眞知,所上《附錄》,隻可資於考閱而已。

     ○蟲食禾苗。

     ○以特旨拜樸淳左贊成。

    淳自春辭大提學,至夏不止,章累上,上終不許。

     ○以李珥爲副應敎,謝恩卽辭免。

    遠接使請爲從事,病辭還鄕。

     六月 6月1日 ○朔乙卯,右議政李鐸以病免。

    鐸居相位,別無建白,而常懷扶護士林之意,故人望重之。

     ○時以旱災及太白晝見,避正殿。

    大臣以暑月,啓復正殿,上答曰:「太白未復,方懷危懼,安可遽復正殿乎?」大臣復啓曰:「自上危懼,未復正殿,修德弭災之方,可謂無不至矣。

    但應天以實,不以文。

    畏日如爍,露坐簷楹,恐傷聖體,請亟復正殿。

    」,上乃許之。

    是時,又有風災害稼,上雖不禦正殿,大臣謂:「露坐簷楹。

    」則旣非其實,而又以爲:「修德弭災之方無不至。

    」苟爲諂辭,識者譏之。

     ○以右贊成鄭大年爲議政府右議政。

    諫官劾之以爲:「曾附金安老。

    」而實無其事。

    其後削去其語,而猶論之不已,上知其不就,遂允之。

    大年粗有淸儉之行,而爲人凡俗,不喜儒者,故人望不歸。

    復除右贊成,不拜,退歸鄕裡。

     ○以鄭澈爲吏曹正郞。

    初,李鐸爲銓長,力恢公道,士望甚重。

    澈每當銓注,必持公論,多所違覆,鐸無言不從。

    旣而謂澈曰:「惟我能容君,後人必有所不堪者。

    」厥後判吏曹者,皆不能然,澈歎曰:「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