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
關燈
小
中
大
(庚午)三年大明隆慶四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己巳,吏曹判書樸淳辭疾免,以李鐸爲吏曹判書。
鐸雅望,雖不及淳,而愛士好賢,有局量。
及居銓部,務張公道,政事比淳爲優。
二月 2月1日 ○朔己亥,以全羅監司柳希春爲大司憲。
○大司成奇大升,解職還鄕。
大升自忤大臣,更爲舊臣所指謗,李滉引張南軒與時相虞允文相忤,不仕事以戒之,遂謝病歸羅州,築室山中,聚徒講學,爲終老之計。
或問:「君何不以疏章獻忠?」大升曰:「可言之事,已於經席陳達。
吾不欲爲無益之言,徒自取名也。
」 ○以鄭澈爲弘文校理,以成渾爲積城縣監。
渾入京謝恩,卽歸鄕裡,不赴官。
○嶺南大饑,遣吏曹正郞辛應時,按察賑救。
○上親試武士于慕華館。
○春旱甚,下旨問弭災之策于三公,李浚慶等各陳數千言,無所建明。
○雨雹,白虹貫日。
大臣、政院、臺諫,據前例,請避正殿,下敎求言,不聽。
時,士論退縮,不敢言時事,廷臣泛擧古事,上厭之,故不應。
○藏聖胎于林川。
上初卽位,朝議欲依舊例,擇藏聖胎,求于潛邸,得之園北松林間。
乃蔔地于江原道春川地,功役垂畢,審其穴,乃古藏地。
乃移蔔黃海之江陰,開基之際,去正穴數十步,得舊埋小甖。
觀察使具思孟曰:「此非正穴,不可隻以曾埋小甖,輕撤大役。
」置而不聞,役又垂畢,朝廷流聞之大驚,憲府劾思孟不敬罷之。
大臣建請更擇潔淨之地,乃擇藏于林川。
時,百姓飢饉,勞於運石,一藏聖胎,害徧三道,識者歎惋。
胎經之說,肇於羅、麗之間,非中朝古方也。
我國之規,國葬擇吉,則務求吉地,至於盡拔士民墳塋而蔔穴,胎封則必欲極擇淨地如此,非惟義理乖舛,揆諸堪輿方術,亦無據矣。
三月 3月1日 ○朔戊辰,左議政權轍稱病不出,上敦諭,乃出視事。
轍於經席,聞白仁傑進言曰:「君相相和,如父子、兄弟然後,乃成事功,今則恐不能然。
」轍誤聞其語以爲,仁傑斥轍與上相不和,退而語人曰:「吾被白君重駁,不可復出。
」浚慶以病辭職,轍又引疾,時議囂然。
洪暹聞之啓曰:「仁傑之言未知何意,權轍與李浚慶,素無芥嫌。
不可因人言,而使大臣不安。
」上曰:「仁傑性本樸直,有古人風。
雖有過言,不可介意。
」乃諭轍,出視事。
仁傑聞之驚怪,詣政院,請考《日記》則別無斥轍之言,乃上疏自解,轍乃出視事。
○式年文科,取金大鳴等三十三人。
夏四月 4月1日 ○朔戊戌,政院復請避殿應災,上曰:「此是人君貶己之道,人臣豈可輕言?」旣而,旱氣益甚,上命避正殿,減膳撤樂,下敎求言于四方。
○上將親行夏享于太廟,大臣、諫官、侍臣皆言:「災異示警,請停親祭。
」從之。
論者以爲:「宗廟奉先之禮,人君禮當親行,不可以災異,停廢也明矣。
上不憚親行,發於孝思,而廷臣爭論沮之。
此由群臣尊嚴君父太過,導之以安佚,反以四時應行之祭,視若希曠盛典。
雖欲協和神祗,消弭災異,得乎?」 ○上親祭南郊壇,祈雨禮也。
○館學儒生上疏,請以先正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四人,從祀文廟,上曰:「如此莫重之事,何以輕擧乎?」疏三上,不允。
○兵曹參判白仁傑上疏,一請革弊政、二請雪乙巳、己酉之冤、三請以趙光祖從祀文廟、四請招李滉、五請緻仕還鄕。
上優奬答之,下其疏于大臣,使之議啓。
李浚慶等議啓曰:「疏中聖學做功、招賢委任之事,惟在聖上省察而篤行之,其餘陳弊則皆方今商確講究之事,有司之任也。
觀其大意,則欲昭雪乙巳、己酉之冤枉,從祀先賢於文廟,而乙巳之事,實多可疑之端,在今日似不敢更議也。
己酉之獄,最爲冤枉,從祀之擧,雖指趙光祖一人,吾東方理學,實自金宏弼啓之。
兩人之從祀文廟,誠無所愧。
但前日聖敎以爲:『乙巳人等事,非今日所當議,從祀之禮,不宜輕擧。
』臣等不敢容喙矣。
」答曰:「知道。
」仁傑以老臣,陳時弊,皆切要之論,而卒無一事施行,議者惜之。
○中外大饑,湖嶺三道尤甚。
上於經筵,問洪暹曰:「欲遣禦史于三道,問弊賑飢,誰可者?」暹曰:「小臣茫昧,不識其人。
自上簡命宜當。
無已則當退與諸大臣,同議以啓。
」出,與權轍議啓:「禦史當簡在上心,非臣等所預。
」上固問之,於是,三公同議以啓曰:「三公之薦禦史,無前例,恐有後弊。
」上乃止,不問。
○親祭于社稷祈雨,是日雨。
○領議政李浚慶等,請雪丁未、己酉罪人之冤,削李芑、鄭彥慤官爵,不允。
是時災害切迫,人心洶懼,三公別無建白,士論非之。
李浚慶不自安,與新進益阻。
奇大升旣退去,士類皆惜之。
白仁傑語人曰:「方今朝廷,新舊不和,大臣務欲安靖,其弊也偸;後進務欲建白,其弊也激,當使調劑得中,吾欲見上盡言。
」聞者恐仁傑言煩失旨,反緻主上疑有朋黨,乃力止之。
洪暹謂仁傑曰:「我作相何如?若有可相者在朝,則君可劾我。
」仁傑不能對,退謂人曰:「退溪若上來則洪暹相位論遞,何難?特退溪不來耳。
」仁傑旣發乙巳伸冤之端,衆情憤鬱,鹹以爲冤枉未伸,緻此旱災。
浚慶見物議難抑,乃率同僚發論,隻請雪丁未壁書獄、己酉忠州獄冤死人,猶未擧乙巳獄。
翌日三司發論,請雪乙巳以下冤枉,猶未擧僞勳。
○以樸漸爲正言,謝病免。
漸居家以孝友,著聞。
沈義謙與之深交,李樑用事之時,漸見士林將被禍,力勸義謙,白其父鋼,密白逐樑。
樑旣黜,漸不能韜晦,自言其功,名譽頓盛,所交皆名士,門庭不靜。
漸才智不足,又無學術,而每發憂國之言,若聞善士不得通顯,必欲薦于當路,識者閔其騃,而幹進者或附麗爲名。
由是,毀譽交至。
薦以孝行,與成渾等拜參奉,未幾登第。
白仁傑素不知漸,隻聞名,及成渾擢拜六品,仁傑白上曰:「樸漸學行俱備,當超拜六品而柄用之。
」上從之。
物情未快,而忌者益衆,人或尤仁傑誤薦,仁傑悔之。
李浚慶聞之,亦不平。
一日,有族人求通關節,浚慶不許。
其人怒曰:「樸漸以白衣,尙有權勢,一紙之簡,使州郡振動。
何物宰相,反冷落如是?」浚慶曰:「漸無行如此,而乃盜重名耶?」尤惡之。
及漸拜正言,浚慶見大司諫金鸞祥,言樸漸不合淸要狀,鸞祥亦已聞漸過失,發論欲劾之,同僚驚拒之。
鸞祥曰:「我爲長官,不能取信於人,當自劾。
」乃詣闕啓曰:「樸漸好議論,爲儒生時,非議政事,交結朝士,此人不合淸要。
故欲與同僚劾遞,而同僚不聽。
是臣無狀,不見信於同席故也,請遞臣職。
」上不許,而臺諫以鸞祥爲非,劾遞之,漸遂謝病不拜。
浚慶入侍經筵,極言漸之罪過,上曰:「漸無狀,我幾爲所誤。
」顧仁傑曰:「何以薦漸?」仁傑謝曰:「臣誤聞妄達。
浚慶之言是也。
」 ○復以李珥爲弘文校理,召還京。
○大司諫金鸞祥卒。
鸞祥旣遞,士友多咎其謬論,鸞祥曰:「我二十年竄謫,幸蒙聖恩生還。
一身尙不自惜,遑恤其他?隻恐樸漸以虛
鐸雅望,雖不及淳,而愛士好賢,有局量。
及居銓部,務張公道,政事比淳爲優。
二月 2月1日 ○朔己亥,以全羅監司柳希春爲大司憲。
○大司成奇大升,解職還鄕。
大升自忤大臣,更爲舊臣所指謗,李滉引張南軒與時相虞允文相忤,不仕事以戒之,遂謝病歸羅州,築室山中,聚徒講學,爲終老之計。
或問:「君何不以疏章獻忠?」大升曰:「可言之事,已於經席陳達。
吾不欲爲無益之言,徒自取名也。
」 ○以鄭澈爲弘文校理,以成渾爲積城縣監。
渾入京謝恩,卽歸鄕裡,不赴官。
○嶺南大饑,遣吏曹正郞辛應時,按察賑救。
○上親試武士于慕華館。
○春旱甚,下旨問弭災之策于三公,李浚慶等各陳數千言,無所建明。
○雨雹,白虹貫日。
大臣、政院、臺諫,據前例,請避正殿,下敎求言,不聽。
時,士論退縮,不敢言時事,廷臣泛擧古事,上厭之,故不應。
○藏聖胎于林川。
上初卽位,朝議欲依舊例,擇藏聖胎,求于潛邸,得之園北松林間。
乃蔔地于江原道春川地,功役垂畢,審其穴,乃古藏地。
乃移蔔黃海之江陰,開基之際,去正穴數十步,得舊埋小甖。
觀察使具思孟曰:「此非正穴,不可隻以曾埋小甖,輕撤大役。
」置而不聞,役又垂畢,朝廷流聞之大驚,憲府劾思孟不敬罷之。
大臣建請更擇潔淨之地,乃擇藏于林川。
時,百姓飢饉,勞於運石,一藏聖胎,害徧三道,識者歎惋。
胎經之說,肇於羅、麗之間,非中朝古方也。
我國之規,國葬擇吉,則務求吉地,至於盡拔士民墳塋而蔔穴,胎封則必欲極擇淨地如此,非惟義理乖舛,揆諸堪輿方術,亦無據矣。
三月 3月1日 ○朔戊辰,左議政權轍稱病不出,上敦諭,乃出視事。
轍於經席,聞白仁傑進言曰:「君相相和,如父子、兄弟然後,乃成事功,今則恐不能然。
」轍誤聞其語以爲,仁傑斥轍與上相不和,退而語人曰:「吾被白君重駁,不可復出。
」浚慶以病辭職,轍又引疾,時議囂然。
洪暹聞之啓曰:「仁傑之言未知何意,權轍與李浚慶,素無芥嫌。
不可因人言,而使大臣不安。
」上曰:「仁傑性本樸直,有古人風。
雖有過言,不可介意。
」乃諭轍,出視事。
仁傑聞之驚怪,詣政院,請考《日記》則別無斥轍之言,乃上疏自解,轍乃出視事。
○式年文科,取金大鳴等三十三人。
夏四月 4月1日 ○朔戊戌,政院復請避殿應災,上曰:「此是人君貶己之道,人臣豈可輕言?」旣而,旱氣益甚,上命避正殿,減膳撤樂,下敎求言于四方。
○上將親行夏享于太廟,大臣、諫官、侍臣皆言:「災異示警,請停親祭。
」從之。
論者以爲:「宗廟奉先之禮,人君禮當親行,不可以災異,停廢也明矣。
上不憚親行,發於孝思,而廷臣爭論沮之。
此由群臣尊嚴君父太過,導之以安佚,反以四時應行之祭,視若希曠盛典。
雖欲協和神祗,消弭災異,得乎?」 ○上親祭南郊壇,祈雨禮也。
○館學儒生上疏,請以先正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四人,從祀文廟,上曰:「如此莫重之事,何以輕擧乎?」疏三上,不允。
○兵曹參判白仁傑上疏,一請革弊政、二請雪乙巳、己酉之冤、三請以趙光祖從祀文廟、四請招李滉、五請緻仕還鄕。
上優奬答之,下其疏于大臣,使之議啓。
李浚慶等議啓曰:「疏中聖學做功、招賢委任之事,惟在聖上省察而篤行之,其餘陳弊則皆方今商確講究之事,有司之任也。
觀其大意,則欲昭雪乙巳、己酉之冤枉,從祀先賢於文廟,而乙巳之事,實多可疑之端,在今日似不敢更議也。
己酉之獄,最爲冤枉,從祀之擧,雖指趙光祖一人,吾東方理學,實自金宏弼啓之。
兩人之從祀文廟,誠無所愧。
但前日聖敎以爲:『乙巳人等事,非今日所當議,從祀之禮,不宜輕擧。
』臣等不敢容喙矣。
」答曰:「知道。
」仁傑以老臣,陳時弊,皆切要之論,而卒無一事施行,議者惜之。
○中外大饑,湖嶺三道尤甚。
上於經筵,問洪暹曰:「欲遣禦史于三道,問弊賑飢,誰可者?」暹曰:「小臣茫昧,不識其人。
自上簡命宜當。
無已則當退與諸大臣,同議以啓。
」出,與權轍議啓:「禦史當簡在上心,非臣等所預。
」上固問之,於是,三公同議以啓曰:「三公之薦禦史,無前例,恐有後弊。
」上乃止,不問。
○親祭于社稷祈雨,是日雨。
○領議政李浚慶等,請雪丁未、己酉罪人之冤,削李芑、鄭彥慤官爵,不允。
是時災害切迫,人心洶懼,三公別無建白,士論非之。
李浚慶不自安,與新進益阻。
奇大升旣退去,士類皆惜之。
白仁傑語人曰:「方今朝廷,新舊不和,大臣務欲安靖,其弊也偸;後進務欲建白,其弊也激,當使調劑得中,吾欲見上盡言。
」聞者恐仁傑言煩失旨,反緻主上疑有朋黨,乃力止之。
洪暹謂仁傑曰:「我作相何如?若有可相者在朝,則君可劾我。
」仁傑不能對,退謂人曰:「退溪若上來則洪暹相位論遞,何難?特退溪不來耳。
」仁傑旣發乙巳伸冤之端,衆情憤鬱,鹹以爲冤枉未伸,緻此旱災。
浚慶見物議難抑,乃率同僚發論,隻請雪丁未壁書獄、己酉忠州獄冤死人,猶未擧乙巳獄。
翌日三司發論,請雪乙巳以下冤枉,猶未擧僞勳。
○以樸漸爲正言,謝病免。
漸居家以孝友,著聞。
沈義謙與之深交,李樑用事之時,漸見士林將被禍,力勸義謙,白其父鋼,密白逐樑。
樑旣黜,漸不能韜晦,自言其功,名譽頓盛,所交皆名士,門庭不靜。
漸才智不足,又無學術,而每發憂國之言,若聞善士不得通顯,必欲薦于當路,識者閔其騃,而幹進者或附麗爲名。
由是,毀譽交至。
薦以孝行,與成渾等拜參奉,未幾登第。
白仁傑素不知漸,隻聞名,及成渾擢拜六品,仁傑白上曰:「樸漸學行俱備,當超拜六品而柄用之。
」上從之。
物情未快,而忌者益衆,人或尤仁傑誤薦,仁傑悔之。
李浚慶聞之,亦不平。
一日,有族人求通關節,浚慶不許。
其人怒曰:「樸漸以白衣,尙有權勢,一紙之簡,使州郡振動。
何物宰相,反冷落如是?」浚慶曰:「漸無行如此,而乃盜重名耶?」尤惡之。
及漸拜正言,浚慶見大司諫金鸞祥,言樸漸不合淸要狀,鸞祥亦已聞漸過失,發論欲劾之,同僚驚拒之。
鸞祥曰:「我爲長官,不能取信於人,當自劾。
」乃詣闕啓曰:「樸漸好議論,爲儒生時,非議政事,交結朝士,此人不合淸要。
故欲與同僚劾遞,而同僚不聽。
是臣無狀,不見信於同席故也,請遞臣職。
」上不許,而臺諫以鸞祥爲非,劾遞之,漸遂謝病不拜。
浚慶入侍經筵,極言漸之罪過,上曰:「漸無狀,我幾爲所誤。
」顧仁傑曰:「何以薦漸?」仁傑謝曰:「臣誤聞妄達。
浚慶之言是也。
」 ○復以李珥爲弘文校理,召還京。
○大司諫金鸞祥卒。
鸞祥旣遞,士友多咎其謬論,鸞祥曰:「我二十年竄謫,幸蒙聖恩生還。
一身尙不自惜,遑恤其他?隻恐樸漸以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