卽位年
關燈
小
中
大
秋七月
7月3日
○丙辰,上卽位于勤政殿。
是日成服後,百官備禮以請,上牢讓不出喪次。
大臣懇請,王妃亦堅請,乃出次,猶不敢上禦床。
大臣以下再三勸進,乃上座,受百官賀,尊王妃爲王大妃,大赦殊死以下。
王大妃始垂簾,同聽政。
上旣卽位,動遵法制。
前時內番宦官猥衆,命減其半,常閉戶默坐,不與宦寺接言語,朝野想望聖德之成就。
上乳母乘屋轎入謁,有所幹請,上不許,且責其僭乘,乳母步還其家。
7月17日 ○庚午,詔使檢討官許國、給事中魏時亮入都。
國等以新皇帝頒登極詔來,樸忠元爲遠接使。
至嘉山聞有國喪,謂譯官曰:「此事前所未有,吾等之行適値焉,殊不幸矣。
」仍問:「國王有子乎?」譯官曰:「世子夭歿,無他嗣矣。
」又問:「首相何如人?」曰:「首相,李浚慶,賢相也,國人信之。
」兩使曰:「無虞矣。
」卽使頭目兪深,託以問喪禮,先馳入都,實欲偵探事故也。
及至都,上稱權知國事,具世子袞冕、章服,出迎于慕華館,禮曹判書李鐸相禮,終始無違禮。
兩使注目歎曰:「這等少年,動中禮節,東國之福也。
」是日兩使以上未受冊封,不許乘輦,鐸爭之乃已。
翌日兩使素服弔喪,又謁文廟,儒生二千餘人庭謁,兩使答揖甚肅,謂館伴曰:「益見東方禮義之盛矣。
」許詳悉從容,魏嚴正,擧止有法度。
畢事而還,橐裝蕭然。
東人服其淸標以爲:「前後使臣,皆無出其右。
」 ○兩使好學,求見東國文章,又問:「東國亦有心孔、孟心者乎?」事聞,命禮曹,抄示先正臣十餘人姓名。
魏求見李彥迪著書,李滉示以《論太極書》,不以爲可,蓋魏爲陸學,與朱子異論也。
○上大行廟號曰明宗。
大行平日常曰:「得謚爲明足矣。
」至是,果合先旨。
大妃泣以諭群臣。
○時,將請謚上國,設廳撰出行狀。
大臣請開史庫,考出實跡,史官不肯開庫,與兩司啓請勿視,乃止,蓋懲於史禍也。
以尹鬥壽爲大司諫,以白仁傑爲弘文館校理。
仁傑高邁疎曠,慷慨有氣節。
少師趙光祖,就其宅傍,搆書室學焉。
光祖被禍,謝絶交遊,杜門靜坐,書九容、九思於座右,居三月。
友人愼居寬見之而大驚曰:「君容貌、辭氣,大異昔時,何修而緻是耶?」久之,爲親老家貧,應擧登第。
時,金安老當國,見詆爲己卯黨,而擯屬成均學諭。
安老敗後,始入史官。
明廟初爲諫官,危言正論,指斥時忌。
獨啓密旨之非,坐是下獄謫配,偶有救之者,得不死,因赦放還鄕裡。
元衡敗,始敍復常參。
至是,首拜弘文館校理,年七十一矣。
俄陞直提學,擢承旨,朝野想望,上亦倚重焉。
○以李滉爲禮曹判書知經筵春秋館事。
再辭不許。
滉守道山樊,聲望日隆,明宗累召不至。
詔使之來,領議政李浚慶,請以製述官召滉,遂應命入都,未拜命,而明宗昇遐。
滉因在朝,撰進明宗行狀,旋拜宗伯,辭以疾。
上曰:「聞卿賢德久矣。
若今新政,卿不仕則予豈安於心?宜勿辭。
」 八月 8月1日 ○朔癸未,禮曹判書李滉,解官歸鄕。
滉累辭,解職明日,不辭而歸。
時,山陵未畢,或以徑歸爲非。
奇大升以書問之,滉答書有雲:「古之君子,明於進退之分者,一事不放過。
小失官守,必奉身而亟去。
彼其愛君之情,必有所大不忍者,然不以此廢其去者,豈不以緻身之地,義有所不行,則必退其身然後,可以循其義。
當此之時,雖有大不忍之情,不得不屈於義所掩也。
」又謂所親曰:「昔,考亭以煥章閣待制,不待孝宗發引而行,義所當去,不得不爾也。
」蓋時人以大儒推重滉,望其輔幼主,緻太平,而滉自謂非經濟才,難進易退如此。
士論益重之,恐不得大用焉。
九月 9月1日 ○朔壬子,削前議政沈通源官爵,放歸田裡。
通源,連源之弟也。
於王大妃爲從祖季父。
少時累擧不中,金安老當國,通源對策庭試,指安老爲忠讜,遂擢壯元。
中廟薄其爲人,故不得通顯。
及明廟卽位,驟躐淸要,以至預政。
爲人庸懦,無廉隅,處事含糊,貪黷無厭,賄賂輻輳,門如市肆。
二子鐳、鏵,皆射利攘財,僮僕亦爲民害。
與尹元衡、李樑,聲勢相倚。
元衡旣敗,通源亦解相。
家居鬱鬱不平,士林憂其釀禍。
至是三司發論,三公率百官,請竄黜于外,逾月乃允。
9月22日 ○癸酉,葬康陵。
明宗之喪,當以十月葬,日官以爲
是日成服後,百官備禮以請,上牢讓不出喪次。
大臣懇請,王妃亦堅請,乃出次,猶不敢上禦床。
大臣以下再三勸進,乃上座,受百官賀,尊王妃爲王大妃,大赦殊死以下。
王大妃始垂簾,同聽政。
上旣卽位,動遵法制。
前時內番宦官猥衆,命減其半,常閉戶默坐,不與宦寺接言語,朝野想望聖德之成就。
上乳母乘屋轎入謁,有所幹請,上不許,且責其僭乘,乳母步還其家。
7月17日 ○庚午,詔使檢討官許國、給事中魏時亮入都。
國等以新皇帝頒登極詔來,樸忠元爲遠接使。
至嘉山聞有國喪,謂譯官曰:「此事前所未有,吾等之行適値焉,殊不幸矣。
」仍問:「國王有子乎?」譯官曰:「世子夭歿,無他嗣矣。
」又問:「首相何如人?」曰:「首相,李浚慶,賢相也,國人信之。
」兩使曰:「無虞矣。
」卽使頭目兪深,託以問喪禮,先馳入都,實欲偵探事故也。
及至都,上稱權知國事,具世子袞冕、章服,出迎于慕華館,禮曹判書李鐸相禮,終始無違禮。
兩使注目歎曰:「這等少年,動中禮節,東國之福也。
」是日兩使以上未受冊封,不許乘輦,鐸爭之乃已。
翌日兩使素服弔喪,又謁文廟,儒生二千餘人庭謁,兩使答揖甚肅,謂館伴曰:「益見東方禮義之盛矣。
」許詳悉從容,魏嚴正,擧止有法度。
畢事而還,橐裝蕭然。
東人服其淸標以爲:「前後使臣,皆無出其右。
」 ○兩使好學,求見東國文章,又問:「東國亦有心孔、孟心者乎?」事聞,命禮曹,抄示先正臣十餘人姓名。
魏求見李彥迪著書,李滉示以《論太極書》,不以爲可,蓋魏爲陸學,與朱子異論也。
○上大行廟號曰明宗。
大行平日常曰:「得謚爲明足矣。
」至是,果合先旨。
大妃泣以諭群臣。
○時,將請謚上國,設廳撰出行狀。
大臣請開史庫,考出實跡,史官不肯開庫,與兩司啓請勿視,乃止,蓋懲於史禍也。
以尹鬥壽爲大司諫,以白仁傑爲弘文館校理。
仁傑高邁疎曠,慷慨有氣節。
少師趙光祖,就其宅傍,搆書室學焉。
光祖被禍,謝絶交遊,杜門靜坐,書九容、九思於座右,居三月。
友人愼居寬見之而大驚曰:「君容貌、辭氣,大異昔時,何修而緻是耶?」久之,爲親老家貧,應擧登第。
時,金安老當國,見詆爲己卯黨,而擯屬成均學諭。
安老敗後,始入史官。
明廟初爲諫官,危言正論,指斥時忌。
獨啓密旨之非,坐是下獄謫配,偶有救之者,得不死,因赦放還鄕裡。
元衡敗,始敍復常參。
至是,首拜弘文館校理,年七十一矣。
俄陞直提學,擢承旨,朝野想望,上亦倚重焉。
○以李滉爲禮曹判書知經筵春秋館事。
再辭不許。
滉守道山樊,聲望日隆,明宗累召不至。
詔使之來,領議政李浚慶,請以製述官召滉,遂應命入都,未拜命,而明宗昇遐。
滉因在朝,撰進明宗行狀,旋拜宗伯,辭以疾。
上曰:「聞卿賢德久矣。
若今新政,卿不仕則予豈安於心?宜勿辭。
」 八月 8月1日 ○朔癸未,禮曹判書李滉,解官歸鄕。
滉累辭,解職明日,不辭而歸。
時,山陵未畢,或以徑歸爲非。
奇大升以書問之,滉答書有雲:「古之君子,明於進退之分者,一事不放過。
小失官守,必奉身而亟去。
彼其愛君之情,必有所大不忍者,然不以此廢其去者,豈不以緻身之地,義有所不行,則必退其身然後,可以循其義。
當此之時,雖有大不忍之情,不得不屈於義所掩也。
」又謂所親曰:「昔,考亭以煥章閣待制,不待孝宗發引而行,義所當去,不得不爾也。
」蓋時人以大儒推重滉,望其輔幼主,緻太平,而滉自謂非經濟才,難進易退如此。
士論益重之,恐不得大用焉。
九月 9月1日 ○朔壬子,削前議政沈通源官爵,放歸田裡。
通源,連源之弟也。
於王大妃爲從祖季父。
少時累擧不中,金安老當國,通源對策庭試,指安老爲忠讜,遂擢壯元。
中廟薄其爲人,故不得通顯。
及明廟卽位,驟躐淸要,以至預政。
爲人庸懦,無廉隅,處事含糊,貪黷無厭,賄賂輻輳,門如市肆。
二子鐳、鏵,皆射利攘財,僮僕亦爲民害。
與尹元衡、李樑,聲勢相倚。
元衡旣敗,通源亦解相。
家居鬱鬱不平,士林憂其釀禍。
至是三司發論,三公率百官,請竄黜于外,逾月乃允。
9月22日 ○癸酉,葬康陵。
明宗之喪,當以十月葬,日官以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