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馱童登山曆奇險
關燈
小
中
大
棒嗎?”
那巨蟒大大的點著大頭,雙眼裡射出乞憐與感激的光輝!
羅天賜毅然答應:“好,我願意幫這個忙,不過,怎麼辦呢?……”
他搖搖頭,想不出好法子,便微詢巨蟒的意見:“像剛才那麼弄嗎?”
巨蟒又連連點頭,霍然後退三丈,紅信一伸,羅天賜立即感覺,蟒口中霍生一股無形的吸力,将他淩空吸起,直往那大口之中投去。
羅天賜驟然間不由大吃一驚,未容轉念,紅信已然如箭一般,卷挾在他的腰間,加急往裡帶去。
羅天賜看著已近蟒唇,忙亂的伸手一抓,卻不料錯了方向,竟未抓著那棒,“呯”的一聲,撞在蟒口上膛差一點撞暈過去。
巨蟒雖看不見,被他這一撞,可也知未曾弄好,立時紅信一伸,微一吐氣,将他送出嘴外。
羅天賜搖了搖欲暈的腦袋,後退五步道:“不行,這一次不成,咱們重新來過!” 說著,伸手曲腳,擺好個擒拿架式,凝神言志,雙眼盯著蟒口長棒,道:“來吧!” 巨蟒聞聲,口信再吐,吸力複發,羅天賜飛身如箭,仍如前般直投過去。
這一次已有準備,一待沖近,羅天賜雙手攫拿,隻一伸便将長棒抓入雙掌,“哧”的一響,人倒棒歪,緊接著「吧塔”一聲大響,眼中一暗,那蟒口已然合了起來! 蟒嘴一台,口中空隙與空氣頓時大大減少,羅天賜雖則跌卧在蟒舌之上,不慮被它那上下兩腔擠著,卻也已感覺呼吸秃濁,大不自在起來。
羅天賜不由大急,一翻身爬坐起來,大聲喊叫道:“喂!喂!你這是怎麼著?快放我出去啊!……” 但誰知,任憑他叫破喉嚨,那蟒口不但未開,頭頂上膛,倘還一個勁往下滴著粘腥鮮血,弄得他頭上身上,無一不濕! 羅天賜暗罵大蟒不夠義氣,自己為它解除痛苦,它卻反而恩将仇報,将自己含在口裡? 羅天賜大為氣苦,正準備用長棒頂它幾下,那大蟒震然把嘴一張,已将他吐在地上。
羅天賜爬起身來,抹了抹頭臉上粘而又腥的鮮血,正想罵它幾句,一擡頭隻見那巨蟒滿眼感激之色,歡愉的望著他,不由使得他氣憤盡消!亦跟著快活起來。
他仔細打量那蟒,祗見它頭身均覆著一層醬紫鱗片,短片均是有盤口大小,頭眼等處,更是特大,颔下身腹下,均呈紫紅,卻是平平無鱗。
而蟒身順洞往裡延伸,洞中黑漆漆深深不見底,它的尾巴,究在何處,亦是不得而知。
羅天賜年紀甚幼,童心亦重,他既知大蟒并無害他之心,懼意一去,便不由想要探個究竟。
他問:“這洞到底通到什麼地方去啊?可以走得出去嗎?……” 那蟒先是點頭,後又搖頭,弄得羅天賜猜不出到底什麼意思,隻是他瞥見巨蟒将巨頭伏在地上。
朝他眨眼,不由道:“你是要我坐在你身上嗎?” 那蟒又點點頭,羅天賜歡呼一聲,信手扒地上的兩根長棒,一躍跨坐它的頭上,卻不防那頭上鱗片又厚又硬,墊得他屁股生痛。
不由得叫聲:“乖乖!” 那蟒待他生好,曲身扭頭,直往洞中遊去。
别看它身體粗大,遊動起來,卻是其快如風,刹那間三轉二彎,已然竄入了好幾丈! 那洞形做甬道,圓圓的雖則十分寬廣,但因經過了數道彎曲,光線透不進來,卻是十分黑暗。
幸好那巨蟒雙目如炬,照射著兩團慘綠光芒,碧蒙蒙映亮四周,故而羅天賜能夠看清晰! 正行間巨蟒霍止,羅天賜遊目四顧,不由得又詫又疑,既驚且喜! 原來那洞至此,霍然放大,寬廣處足有十丈,洞頂部倒懸著根根筍形鐘乳,五色雜陳,經蟒目中碧光一照,頓時映現出五光十色,瑰麗無比的光彩來! 那巨蟒下半身盤踞洞中,一圈圈由内向外,占滿了半個石洞不算,其尾梢尚還廷伸到另一端,一座小洞之外! 羅天賜伸伸舌頭,叫道:“乖乖,這地方真好玩,祗是,你平常吃什度呀?若是不吃東西,豈不餓死?又怎能這麼大呢?” 那巨蟒大頭一舉,帶著羅天賜霍然上達洞頂,祗見它大嘴一張,“卡察”一聲,不但将丈餘的一根鐘乳石啃了下來,祗聞得“鼓”的一響,竟被他吞下肚去! 羅天賜見狀,吓了一跳,叫道:“哎啊!這石頭也好吃得?我試試……” 說話間,舉手捏住頭頂上一根石尖,一入手便覺那石質溫軟滑膩,微一用力,頓時挖下一大塊來。
天賜仔細一瞧,手中的那裡那塊,色作粉紅,軟膩膩透明晶亮,像似是一麥芽糖,隐透著香甜氣味,那裡是什麼石頭! 他不由大大驚詫,就口一嘗,既甜且香,尚還有些粘牙,真像是麥芽糖般! 羅天賜半天未進飲食,食髓知味,頓時大嚼起來一沒将兩根長棒來在腋下,空出手來,複又向适才那根石筍抓去。
那知道這一次雖也抓下一團,卻分明硬了不少,用牙一咬,其味雖仍未變,卻也是變軟為脆。
羅天賜“咦”然稱怪,信手将那團軟石放在懷裡,舉手另抓下兩個大塊,再想抓時,上面的石質更便,卻已然抓不動了! 他正在詫異,欲待細查,那巨蟒身軀一縮,巨頭已落在它盤著身軀中央。
羅天賜一躍而下,在那蟒身上奔跑到它的面前,揚了揚手中石塊,道:“怪不得你長得這麼大呢!這東西太好吃啦!你知道………” 他本來想問:“是什麼東西。
”但想想它便是知道,也說不出來,問了豈不也是白費“因此住口不言! 那蟒見他吃得津津有味,長信一伸,“卡”的一聲,已夾下尺長一塊淺紫的來。
羅天賜接過一看,祗見那一塊徑粗如半尺,呈圓錐形,清香之氣撲鼻沁心,尖端軟粘,中間一段也脆,其後半尺,卻已是堅如鐵石了! 羅天賜先将那一節軟的吃下,肚子已然真飽,于是便把那脆的捏成數塊放入懷内。
那巨蟒以目示意,羅天賜順著它目光一看,霍然發現,巨蟒中腰脊骨上,貫穿看一根碗口般組的鐵鍊。
那鐵鍊穿骨入肉,在它的脊骨上纏了一圈,對穿而過兩端直沒入石地之中。
羅天賜恍然大悟,這大蟒所以不能出去,原是被此鐵鍊困在此地之故! 但他也不解,以巨蟒神力及銳齒,既便不能夠嚼斷此鍊,也可以掙裂石地,将鐵鍊連根拔除啊! 然如今看它之意,分明想懇求自己,為它解除此苦,但憑己弱小之力,如何能弄得斷! 羅天賜搖搖頭道:“不行,這玩意太粗,你自己都不能弄斷,我更不成了。
” 說著,突然想起一事,沖口而出,問道:“是誰替你弄上的?……” 話一出口,才想到它可不會說話回答,正覺無趣。
不料那蟒卻霍然帶著他,飛快的向尾部延伸的洞口遊去。
這洞窄于前洞,而且也更黑,更多曲折,千數丈後,蟒身盡伸,卻仍然不曾到頭。
那巨蟒上半段身子伸盡,回頭望了望羅天賜,示意要他下來。
羅天賜一躍下地,問道:“幹什麼?” 大蟒屈身以頭微微撞他,似示意要他再往前行,羅天賜自從填飽肚子,精神似乎較前更為旺盛,久處黑暗,視力大增竟能依稀看出徑丈! 他見這甬道無盡,好奇之心頓時大熾,再往那巨蟒一再推撞,不由道:“你是要我自己上前面去嗎?前面是什麼地方?啊!……好,我去看看就是……” 說著将兩根長棒,分執在雙手裡,單獨摸索向前走去。
黑漆漆曲折的山腹密洞裡,突然出現了叫點微弱的紫色光暈。
那光暈雖極微弱,仍能映出三尺多高的一條人影! 這人影不是别人,正是幼童羅天賜! 羅天賜憑借著這點微光,慢慢的順著那條洞徑,向前摸索,不知過了多久,轉了多少個臼。
他祗覺腳下地勢愈來愈低,兩邊洞壁亦是愈來愈窄,到最後竟然縮成一縫,連他那麼瘦小的身軀,也必須偏著身子,方能通行過去。
那石縫并不是甚長進約二丈,霍轉向右,而右方縫隙中,也突然透入亮光。
羅天賜以為出困在即,不由大喜,緊走兩步趕到縫隙盡頭,尚未轉出,霍覺得腳下一絆,右腳踢著一塊凸出的石頭,火辣生痛,剛想低頭察看,猛聽得“轟轟”連響,震耳欲聾那縫隙不知怎的,突然如遇地震,兩壁搖幌著竟緩緩向中間合攏。
羅天賜大吃一驚,心想若再停留,必被石壁擠死,慌忙往前一竄,尚未落地,便聽得“砰” 的一聲響,回頭看時,那石縫竟在這瞬息之間,閉合得一絲不剩。
羅天賜心中暗呼:“僥幸。
”遊目四掃,不由驚喜得大叫起來! 皆因他此時站立之地,雖非如他設想的已出困境,卻是間前所未見的精美石室。
這石室美侖美奂,四境上下晶瑩如鏡,身後一洩,石壁上雕成一格格大小各異的無數方格。
方格裡每格均放著一物,不是奇珍古玩,便是一部部黃絹古籍。
古籍石室寬長各約三丈,頂端嵌玉鑲珠,各放光華,地上陳設著鐘鼎石榻,丹爐書案,形式古樸。
書案上文房四寶一應俱全,案洩尚放著一冊絹書,像主人适才正在看書,片刻前方才離開一般。
左右兩方壁上,各刻著兩大人像,及一十二幅禽獸之姿。
看人像盤坐姿态,大體極相同,像貌一般無二,身材奇偉,光頭赤足,髯長垂及小腹。
唯一不同者,雙手一篇交疊置于腹下,另一像則是雙臂上舉,兩掌一翻對地。
至于那十二禽獸,則是十二生肖,鼠、牛、虎、免、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各屬刻畫得維肖維妙,栩栩如生,其姿各異,均顯示著每一生肖的獨特之性。
對面壁間開著一重門戶,門外黑漆漆轉向左折,不知是通往何處! 門戶兩旁壁上,各刻有一篇文字,白牆朱字,遠處看去,隻能見鮮紅一片。
卻無法分辨出寫的什麼。
羅天賜以為這石室尚有主人,不敢亂動别人之物。
眼見退路已斷,同時也一心想看看這主人是何人物,求他指點一條出路。
因此便走到門邊,去看那壁上字迹,以便藉機等待此間的主人歸來! 那字楷書刻就,鐵劃銀釣,入石五分,十分好認。
羅天賜從頭讀起,祗見右壁上開頭寫著:“天出物,物各有方以謀綿延,雖雞鼠豬犬之屬,亦自具為生之道也! 餘幼好奇,從先師研習伏獸秘技,窮究凡數十年,默察百獸之習,乃悟天道之慈悲,為胎之始,已予之以先天能力者矣! 餘等人類,天地所育,何曾無之?所惜者境過沾染,心緻窮靈,謀生非賴一端,久之則安于是境,習于是事,不圖發其潛能,卻益殘賊其身,終則積習難返,緻而百病叢生之矣! 餘悟是,潛究複求,藉據十二屬性,合則成其大端,“大能神功”,分則各盡其優,“十二禽掌”,餘朝夕用之,果得益壽迄今。
故時證果于壁,以供後世慧性之人,以承吾學也。
後洞鐵甲紫蟒,異靈物也!唯性至殘,雖不害及吾人,百獸何辜,日為其糧?唯餘不忍加害,乃僅以寒鐵精鍊,穿其脊骨,系之于地,雖彼仍可以吸取禽鳥為食,卻已造福百獸矣! 近中心潮紛起,餘知西去不遠,特刻于石,以為永念也! 祈連百獸仙翁留于隋恭帝義甯子醜” 羅天賜草草看罷,對其中所言,因所學文字有限,仍有若幹不解之處! 不過,他也得了個概念,那就是洞主百獸仙翁,已然死去多年了! 後洞那條大蟒,也正是百獸仙翁鎮的。
由于此,羅天賜對百獸仙翁,十分景仰,皆因他若無什麼本事,又豈能馴百獸,将那條大蟒鎮伏? 故此羅天賜十分惋惜,這百獸仙翁死得太早,否則跟著學些伏獸的本事,豈不好玩! 他這麼想著,又去看左邊一篇。
那一篇字體雖則亦是楷書,一望便知,非但不是一人手筆,且這片牢刻得也淺! 羅天賜微覺稀奇,若那上面寫道:“餘名金杖行者,偶遊祁連,失足落崖,為蟒圾引,幾為所食……所幸餘身手不弱,機緣至巧,竟于危急之中,以杖撐住巨蟒之口,得保餘生! 餘循洞至此,發現仙翁是居,大喜若狂,閱及仙翁留言,徹悟世事,遂潛居不出,研習仙翁絕學。
仙翁後未名俠,學識非人所及,餘惜童身早破,慚難克承衣缽,乃轉習藥,以求出而濟世。
唯後雖成,功力不殆,無能出此絕地,頹喪之餘,轉而學蔔。
蔔成推究往來,貫徹古今,乃如天意使然,渺渺者豈可挽回哉! 至若後洞之蟒,經餘杖撐其口,杖尾袪毒之珠,巧壓其精能之脈,雖可香吸無妨,卻終無能自行解脫也! 故則久之其必自能滅化火性,忌除暈腥,而以鐘乳為食! 鐘乳石質亦異,中合石髓靈質,初結可食,食之輕身益氣,卻病延年,增助功力,有百益而無一害也,餘雖知之,蟒性未馴,竟不克取,此非天意乎? 天意聊明,餘唯順之,謹将餘力,留出成冊,刻字于石,以待後來者也! 蜀東金杖行者留于唐明書辛亥” 羅天賜看罷恍然大悟,這字迹非一人所留,同時心裡一邊暗暗替金杖行者惋惜,一邊也大起恐慌。
皆因像金杖行者這等人物,一生尚不能出此絕地,他自己人小力弱,又怎能出的去呢? 因此,他十分心急,執起一雙金杖,便直往洞門外行去。
洞門外又是一條甬道,寬可兩人并列刻,七尺多高,一刹時走到盡頭,卻見是死路一條。
羅天賜大失所望,怅然退了回來,愁眉苦臉的怔了半天。
轉念一想,反正是事已至此,生死必有天意。
目前既還未死,何不在洞裡,好好的玩玩? 于是羅天賜抛開出困念頭,便仔細打量架格上各種物件,祗見除多半古籍之外,餘均是銅玉所雕的珍玩用具。
羅天賜閑中無聊,便一件件的取将下來把玩夠了,再重新放回原處。
如此也不知過了多久,直看最後一格,才發現一根十分奇怪的,及一冊題名:“百獸樂譜” 的薄玉。
那東西本來盤絞成一個小圈,羅天賜取下打開,卻立即挺得髦直。
祗見它似蕭非蕭,似笛非笛,粗如姆指,長有三尺,中為實心,上面卻有五個字大小不為一的圓孔,通體墨黑,隐泛烏光,不知是何物所造,柔韌之極。
羅天賜看看有趣,在第一個大孔上一吹,立時便發出一陣極響的虎嘯之音。
羅天賜料不到這東西聲音會這般洪大,猛古丁吓了一跳,再吹第二但較小之孔,聲音又變,若似龍吟。
再試第三,如同鸾鳴,第四則如莺語,第五孔則似猱嘯。
總之,這五孔發音各有不同,每音皆似獸嘯則一。
羅天賜如獲異寶,忍不住高興得手舞足蹈。
那知舞動下,風吹五孔,五音雜作,獸猷音霍去,代之而發的,卻
羅天賜驟然間不由大吃一驚,未容轉念,紅信已然如箭一般,卷挾在他的腰間,加急往裡帶去。
羅天賜看著已近蟒唇,忙亂的伸手一抓,卻不料錯了方向,竟未抓著那棒,“呯”的一聲,撞在蟒口上膛差一點撞暈過去。
巨蟒雖看不見,被他這一撞,可也知未曾弄好,立時紅信一伸,微一吐氣,将他送出嘴外。
羅天賜搖了搖欲暈的腦袋,後退五步道:“不行,這一次不成,咱們重新來過!” 說著,伸手曲腳,擺好個擒拿架式,凝神言志,雙眼盯著蟒口長棒,道:“來吧!” 巨蟒聞聲,口信再吐,吸力複發,羅天賜飛身如箭,仍如前般直投過去。
這一次已有準備,一待沖近,羅天賜雙手攫拿,隻一伸便将長棒抓入雙掌,“哧”的一響,人倒棒歪,緊接著「吧塔”一聲大響,眼中一暗,那蟒口已然合了起來! 蟒嘴一台,口中空隙與空氣頓時大大減少,羅天賜雖則跌卧在蟒舌之上,不慮被它那上下兩腔擠著,卻也已感覺呼吸秃濁,大不自在起來。
羅天賜不由大急,一翻身爬坐起來,大聲喊叫道:“喂!喂!你這是怎麼著?快放我出去啊!……” 但誰知,任憑他叫破喉嚨,那蟒口不但未開,頭頂上膛,倘還一個勁往下滴著粘腥鮮血,弄得他頭上身上,無一不濕! 羅天賜暗罵大蟒不夠義氣,自己為它解除痛苦,它卻反而恩将仇報,将自己含在口裡? 羅天賜大為氣苦,正準備用長棒頂它幾下,那大蟒震然把嘴一張,已将他吐在地上。
羅天賜爬起身來,抹了抹頭臉上粘而又腥的鮮血,正想罵它幾句,一擡頭隻見那巨蟒滿眼感激之色,歡愉的望著他,不由使得他氣憤盡消!亦跟著快活起來。
他仔細打量那蟒,祗見它頭身均覆著一層醬紫鱗片,短片均是有盤口大小,頭眼等處,更是特大,颔下身腹下,均呈紫紅,卻是平平無鱗。
而蟒身順洞往裡延伸,洞中黑漆漆深深不見底,它的尾巴,究在何處,亦是不得而知。
羅天賜年紀甚幼,童心亦重,他既知大蟒并無害他之心,懼意一去,便不由想要探個究竟。
他問:“這洞到底通到什麼地方去啊?可以走得出去嗎?……” 那蟒先是點頭,後又搖頭,弄得羅天賜猜不出到底什麼意思,隻是他瞥見巨蟒将巨頭伏在地上。
朝他眨眼,不由道:“你是要我坐在你身上嗎?” 那蟒又點點頭,羅天賜歡呼一聲,信手扒地上的兩根長棒,一躍跨坐它的頭上,卻不防那頭上鱗片又厚又硬,墊得他屁股生痛。
不由得叫聲:“乖乖!” 那蟒待他生好,曲身扭頭,直往洞中遊去。
别看它身體粗大,遊動起來,卻是其快如風,刹那間三轉二彎,已然竄入了好幾丈! 那洞形做甬道,圓圓的雖則十分寬廣,但因經過了數道彎曲,光線透不進來,卻是十分黑暗。
幸好那巨蟒雙目如炬,照射著兩團慘綠光芒,碧蒙蒙映亮四周,故而羅天賜能夠看清晰! 正行間巨蟒霍止,羅天賜遊目四顧,不由得又詫又疑,既驚且喜! 原來那洞至此,霍然放大,寬廣處足有十丈,洞頂部倒懸著根根筍形鐘乳,五色雜陳,經蟒目中碧光一照,頓時映現出五光十色,瑰麗無比的光彩來! 那巨蟒下半身盤踞洞中,一圈圈由内向外,占滿了半個石洞不算,其尾梢尚還廷伸到另一端,一座小洞之外! 羅天賜伸伸舌頭,叫道:“乖乖,這地方真好玩,祗是,你平常吃什度呀?若是不吃東西,豈不餓死?又怎能這麼大呢?” 那巨蟒大頭一舉,帶著羅天賜霍然上達洞頂,祗見它大嘴一張,“卡察”一聲,不但将丈餘的一根鐘乳石啃了下來,祗聞得“鼓”的一響,竟被他吞下肚去! 羅天賜見狀,吓了一跳,叫道:“哎啊!這石頭也好吃得?我試試……” 說話間,舉手捏住頭頂上一根石尖,一入手便覺那石質溫軟滑膩,微一用力,頓時挖下一大塊來。
天賜仔細一瞧,手中的那裡那塊,色作粉紅,軟膩膩透明晶亮,像似是一麥芽糖,隐透著香甜氣味,那裡是什麼石頭! 他不由大大驚詫,就口一嘗,既甜且香,尚還有些粘牙,真像是麥芽糖般! 羅天賜半天未進飲食,食髓知味,頓時大嚼起來一沒将兩根長棒來在腋下,空出手來,複又向适才那根石筍抓去。
那知道這一次雖也抓下一團,卻分明硬了不少,用牙一咬,其味雖仍未變,卻也是變軟為脆。
羅天賜“咦”然稱怪,信手将那團軟石放在懷裡,舉手另抓下兩個大塊,再想抓時,上面的石質更便,卻已然抓不動了! 他正在詫異,欲待細查,那巨蟒身軀一縮,巨頭已落在它盤著身軀中央。
羅天賜一躍而下,在那蟒身上奔跑到它的面前,揚了揚手中石塊,道:“怪不得你長得這麼大呢!這東西太好吃啦!你知道………” 他本來想問:“是什麼東西。
”但想想它便是知道,也說不出來,問了豈不也是白費“因此住口不言! 那蟒見他吃得津津有味,長信一伸,“卡”的一聲,已夾下尺長一塊淺紫的來。
羅天賜接過一看,祗見那一塊徑粗如半尺,呈圓錐形,清香之氣撲鼻沁心,尖端軟粘,中間一段也脆,其後半尺,卻已是堅如鐵石了! 羅天賜先将那一節軟的吃下,肚子已然真飽,于是便把那脆的捏成數塊放入懷内。
那巨蟒以目示意,羅天賜順著它目光一看,霍然發現,巨蟒中腰脊骨上,貫穿看一根碗口般組的鐵鍊。
那鐵鍊穿骨入肉,在它的脊骨上纏了一圈,對穿而過兩端直沒入石地之中。
羅天賜恍然大悟,這大蟒所以不能出去,原是被此鐵鍊困在此地之故! 但他也不解,以巨蟒神力及銳齒,既便不能夠嚼斷此鍊,也可以掙裂石地,将鐵鍊連根拔除啊! 然如今看它之意,分明想懇求自己,為它解除此苦,但憑己弱小之力,如何能弄得斷! 羅天賜搖搖頭道:“不行,這玩意太粗,你自己都不能弄斷,我更不成了。
” 說著,突然想起一事,沖口而出,問道:“是誰替你弄上的?……” 話一出口,才想到它可不會說話回答,正覺無趣。
不料那蟒卻霍然帶著他,飛快的向尾部延伸的洞口遊去。
這洞窄于前洞,而且也更黑,更多曲折,千數丈後,蟒身盡伸,卻仍然不曾到頭。
那巨蟒上半段身子伸盡,回頭望了望羅天賜,示意要他下來。
羅天賜一躍下地,問道:“幹什麼?” 大蟒屈身以頭微微撞他,似示意要他再往前行,羅天賜自從填飽肚子,精神似乎較前更為旺盛,久處黑暗,視力大增竟能依稀看出徑丈! 他見這甬道無盡,好奇之心頓時大熾,再往那巨蟒一再推撞,不由道:“你是要我自己上前面去嗎?前面是什麼地方?啊!……好,我去看看就是……” 說著将兩根長棒,分執在雙手裡,單獨摸索向前走去。
黑漆漆曲折的山腹密洞裡,突然出現了叫點微弱的紫色光暈。
那光暈雖極微弱,仍能映出三尺多高的一條人影! 這人影不是别人,正是幼童羅天賜! 羅天賜憑借著這點微光,慢慢的順著那條洞徑,向前摸索,不知過了多久,轉了多少個臼。
他祗覺腳下地勢愈來愈低,兩邊洞壁亦是愈來愈窄,到最後竟然縮成一縫,連他那麼瘦小的身軀,也必須偏著身子,方能通行過去。
那石縫并不是甚長進約二丈,霍轉向右,而右方縫隙中,也突然透入亮光。
羅天賜以為出困在即,不由大喜,緊走兩步趕到縫隙盡頭,尚未轉出,霍覺得腳下一絆,右腳踢著一塊凸出的石頭,火辣生痛,剛想低頭察看,猛聽得“轟轟”連響,震耳欲聾那縫隙不知怎的,突然如遇地震,兩壁搖幌著竟緩緩向中間合攏。
羅天賜大吃一驚,心想若再停留,必被石壁擠死,慌忙往前一竄,尚未落地,便聽得“砰” 的一聲響,回頭看時,那石縫竟在這瞬息之間,閉合得一絲不剩。
羅天賜心中暗呼:“僥幸。
”遊目四掃,不由驚喜得大叫起來! 皆因他此時站立之地,雖非如他設想的已出困境,卻是間前所未見的精美石室。
這石室美侖美奂,四境上下晶瑩如鏡,身後一洩,石壁上雕成一格格大小各異的無數方格。
方格裡每格均放著一物,不是奇珍古玩,便是一部部黃絹古籍。
古籍石室寬長各約三丈,頂端嵌玉鑲珠,各放光華,地上陳設著鐘鼎石榻,丹爐書案,形式古樸。
書案上文房四寶一應俱全,案洩尚放著一冊絹書,像主人适才正在看書,片刻前方才離開一般。
左右兩方壁上,各刻著兩大人像,及一十二幅禽獸之姿。
看人像盤坐姿态,大體極相同,像貌一般無二,身材奇偉,光頭赤足,髯長垂及小腹。
唯一不同者,雙手一篇交疊置于腹下,另一像則是雙臂上舉,兩掌一翻對地。
至于那十二禽獸,則是十二生肖,鼠、牛、虎、免、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各屬刻畫得維肖維妙,栩栩如生,其姿各異,均顯示著每一生肖的獨特之性。
對面壁間開著一重門戶,門外黑漆漆轉向左折,不知是通往何處! 門戶兩旁壁上,各刻有一篇文字,白牆朱字,遠處看去,隻能見鮮紅一片。
卻無法分辨出寫的什麼。
羅天賜以為這石室尚有主人,不敢亂動别人之物。
眼見退路已斷,同時也一心想看看這主人是何人物,求他指點一條出路。
因此便走到門邊,去看那壁上字迹,以便藉機等待此間的主人歸來! 那字楷書刻就,鐵劃銀釣,入石五分,十分好認。
羅天賜從頭讀起,祗見右壁上開頭寫著:“天出物,物各有方以謀綿延,雖雞鼠豬犬之屬,亦自具為生之道也! 餘幼好奇,從先師研習伏獸秘技,窮究凡數十年,默察百獸之習,乃悟天道之慈悲,為胎之始,已予之以先天能力者矣! 餘等人類,天地所育,何曾無之?所惜者境過沾染,心緻窮靈,謀生非賴一端,久之則安于是境,習于是事,不圖發其潛能,卻益殘賊其身,終則積習難返,緻而百病叢生之矣! 餘悟是,潛究複求,藉據十二屬性,合則成其大端,“大能神功”,分則各盡其優,“十二禽掌”,餘朝夕用之,果得益壽迄今。
故時證果于壁,以供後世慧性之人,以承吾學也。
後洞鐵甲紫蟒,異靈物也!唯性至殘,雖不害及吾人,百獸何辜,日為其糧?唯餘不忍加害,乃僅以寒鐵精鍊,穿其脊骨,系之于地,雖彼仍可以吸取禽鳥為食,卻已造福百獸矣! 近中心潮紛起,餘知西去不遠,特刻于石,以為永念也! 祈連百獸仙翁留于隋恭帝義甯子醜” 羅天賜草草看罷,對其中所言,因所學文字有限,仍有若幹不解之處! 不過,他也得了個概念,那就是洞主百獸仙翁,已然死去多年了! 後洞那條大蟒,也正是百獸仙翁鎮的。
由于此,羅天賜對百獸仙翁,十分景仰,皆因他若無什麼本事,又豈能馴百獸,将那條大蟒鎮伏? 故此羅天賜十分惋惜,這百獸仙翁死得太早,否則跟著學些伏獸的本事,豈不好玩! 他這麼想著,又去看左邊一篇。
那一篇字體雖則亦是楷書,一望便知,非但不是一人手筆,且這片牢刻得也淺! 羅天賜微覺稀奇,若那上面寫道:“餘名金杖行者,偶遊祁連,失足落崖,為蟒圾引,幾為所食……所幸餘身手不弱,機緣至巧,竟于危急之中,以杖撐住巨蟒之口,得保餘生! 餘循洞至此,發現仙翁是居,大喜若狂,閱及仙翁留言,徹悟世事,遂潛居不出,研習仙翁絕學。
仙翁後未名俠,學識非人所及,餘惜童身早破,慚難克承衣缽,乃轉習藥,以求出而濟世。
唯後雖成,功力不殆,無能出此絕地,頹喪之餘,轉而學蔔。
蔔成推究往來,貫徹古今,乃如天意使然,渺渺者豈可挽回哉! 至若後洞之蟒,經餘杖撐其口,杖尾袪毒之珠,巧壓其精能之脈,雖可香吸無妨,卻終無能自行解脫也! 故則久之其必自能滅化火性,忌除暈腥,而以鐘乳為食! 鐘乳石質亦異,中合石髓靈質,初結可食,食之輕身益氣,卻病延年,增助功力,有百益而無一害也,餘雖知之,蟒性未馴,竟不克取,此非天意乎? 天意聊明,餘唯順之,謹将餘力,留出成冊,刻字于石,以待後來者也! 蜀東金杖行者留于唐明書辛亥” 羅天賜看罷恍然大悟,這字迹非一人所留,同時心裡一邊暗暗替金杖行者惋惜,一邊也大起恐慌。
皆因像金杖行者這等人物,一生尚不能出此絕地,他自己人小力弱,又怎能出的去呢? 因此,他十分心急,執起一雙金杖,便直往洞門外行去。
洞門外又是一條甬道,寬可兩人并列刻,七尺多高,一刹時走到盡頭,卻見是死路一條。
羅天賜大失所望,怅然退了回來,愁眉苦臉的怔了半天。
轉念一想,反正是事已至此,生死必有天意。
目前既還未死,何不在洞裡,好好的玩玩? 于是羅天賜抛開出困念頭,便仔細打量架格上各種物件,祗見除多半古籍之外,餘均是銅玉所雕的珍玩用具。
羅天賜閑中無聊,便一件件的取将下來把玩夠了,再重新放回原處。
如此也不知過了多久,直看最後一格,才發現一根十分奇怪的,及一冊題名:“百獸樂譜” 的薄玉。
那東西本來盤絞成一個小圈,羅天賜取下打開,卻立即挺得髦直。
祗見它似蕭非蕭,似笛非笛,粗如姆指,長有三尺,中為實心,上面卻有五個字大小不為一的圓孔,通體墨黑,隐泛烏光,不知是何物所造,柔韌之極。
羅天賜看看有趣,在第一個大孔上一吹,立時便發出一陣極響的虎嘯之音。
羅天賜料不到這東西聲音會這般洪大,猛古丁吓了一跳,再吹第二但較小之孔,聲音又變,若似龍吟。
再試第三,如同鸾鳴,第四則如莺語,第五孔則似猱嘯。
總之,這五孔發音各有不同,每音皆似獸嘯則一。
羅天賜如獲異寶,忍不住高興得手舞足蹈。
那知舞動下,風吹五孔,五音雜作,獸猷音霍去,代之而發的,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