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 周世宗禅位宋祖
關燈
小
中
大
貌雄偉,器度豁如。
世宗時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數從征伐,樹立大功。
世宗一日于箧中得書一本,中雲:“點檢作天子。
”世宗大驚。
時張永德為點檢,遂遷之,而易以匡胤。
是時,人報河東劉鈞結連遼兵入寇。
恭帝遂命匡胤領兵。
此時,主少國危,中外始有推戴之議。
軍校苗訓在營中望見東北上,日下複有一日,黑光相蕩,駭然大驚,且指曰:“此天命也!”正值黃昏左側,兵至陳橋驿,軍士相聚謀曰:“主上幼弱,我等奮力破敵,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此為上策。
”衆皆然之。
即日厲聲一呼,皆袒臂相從,環列待旦,而匡胤醉卧,實不知也。
比及天色微明,軍士皆環甲執兵,直叩寝門,匡胤覺悟,慌問其故。
諸将答曰:“某等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匡胤驚起披衣,諸将相與扶出,披以黃袍,山呼齊拜,掖之上馬,擁還汴梁。
匡胤此時拒之不可,乃攬辔誓諸将曰:“汝等自謂我為天子,若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為也!”衆皆下馬跪曰:“願受命令!”匡胤曰:“少帝及太後,我曾北面事之,不得驚犯。
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淩。
朝市府庫,不得擄掠。
用命則重賞,不然則族誅矣!”衆皆喏喏連聲。
于是,整軍自仁和門而入,秋毫無犯。
時周侍衛指揮使韓通,謀帥衆禦之,被軍校王彥升所殺,并戮其妻子。
當匡胤退居公署,宰相範質、王溥詣崇元殿,集文武官僚,至日暮時班定.猶未有禅诏,翰林承旨陶谷所撰禅诏,出諸袖中,遂用之。
制曰:天生庶民,樹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時而革命,其極一也。
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歸。
咨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禀上聖之資,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簏,東征西怨,厥績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訟獄,歸于至仁。
應天順人,法堯禅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
嗚呼欽哉,隻畏天命。
上按周之國凡三君兩姓,曆九年而宋興焉。
讀诏已畢,宣徽使引匡胤就庭,北面聽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稱号太祖皇帝,群臣朝賀。
改周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以所領鎮為宋州歸德軍,國号曰宋。
奉周恭帝為鄭王,封弟光義為殿前都虞侯,封趙普為樞密直學士。
立太廟,追帝其祖考,尊母杜氏為皇太後。
當日,太祖設太平筵宴,大會群臣。
自是,文官武将,濟濟彬彬,布滿于朝。
上有堯舜之風,下有鼓腹之樂。
華山隐土陳搏,聞宋代周,欣然喜曰:“天下自此定矣!”餘見宋傳,此編不多錄也。
逸狂詩雲: 五代幹戈未息肩,亂臣賊子混中原; 黎民苦怨天心怒,胡虜交馳世道颠。
點檢數歸真命主,陳橋兵變太平年; 黃袍丹诏須臾至,三百鴻圖豈偶然。
後賢有詩雲: 紛紛五代亂離間,一旦雲開複見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裡舊山川。
麗泉有詩雲: 幼主無知社稷休,臨危俯首作降囚。
一朝帝業歸于宋,忍恥含羞入鄭州。
卓吾子評: 五代日事幹戈,胡虜交馳,亂賊橫行,中原始無甯宇,幸宋太祖一統中華,其亦世道之幸欤!
世宗時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數從征伐,樹立大功。
世宗一日于箧中得書一本,中雲:“點檢作天子。
”世宗大驚。
時張永德為點檢,遂遷之,而易以匡胤。
是時,人報河東劉鈞結連遼兵入寇。
恭帝遂命匡胤領兵。
此時,主少國危,中外始有推戴之議。
軍校苗訓在營中望見東北上,日下複有一日,黑光相蕩,駭然大驚,且指曰:“此天命也!”正值黃昏左側,兵至陳橋驿,軍士相聚謀曰:“主上幼弱,我等奮力破敵,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此為上策。
”衆皆然之。
即日厲聲一呼,皆袒臂相從,環列待旦,而匡胤醉卧,實不知也。
比及天色微明,軍士皆環甲執兵,直叩寝門,匡胤覺悟,慌問其故。
諸将答曰:“某等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匡胤驚起披衣,諸将相與扶出,披以黃袍,山呼齊拜,掖之上馬,擁還汴梁。
匡胤此時拒之不可,乃攬辔誓諸将曰:“汝等自謂我為天子,若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為也!”衆皆下馬跪曰:“願受命令!”匡胤曰:“少帝及太後,我曾北面事之,不得驚犯。
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淩。
朝市府庫,不得擄掠。
用命則重賞,不然則族誅矣!”衆皆喏喏連聲。
于是,整軍自仁和門而入,秋毫無犯。
時周侍衛指揮使韓通,謀帥衆禦之,被軍校王彥升所殺,并戮其妻子。
當匡胤退居公署,宰相範質、王溥詣崇元殿,集文武官僚,至日暮時班定.猶未有禅诏,翰林承旨陶谷所撰禅诏,出諸袖中,遂用之。
制曰:天生庶民,樹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時而革命,其極一也。
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歸。
咨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禀上聖之資,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簏,東征西怨,厥績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訟獄,歸于至仁。
應天順人,法堯禅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
嗚呼欽哉,隻畏天命。
上按周之國凡三君兩姓,曆九年而宋興焉。
讀诏已畢,宣徽使引匡胤就庭,北面聽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稱号太祖皇帝,群臣朝賀。
改周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以所領鎮為宋州歸德軍,國号曰宋。
奉周恭帝為鄭王,封弟光義為殿前都虞侯,封趙普為樞密直學士。
立太廟,追帝其祖考,尊母杜氏為皇太後。
當日,太祖設太平筵宴,大會群臣。
自是,文官武将,濟濟彬彬,布滿于朝。
上有堯舜之風,下有鼓腹之樂。
華山隐土陳搏,聞宋代周,欣然喜曰:“天下自此定矣!”餘見宋傳,此編不多錄也。
逸狂詩雲: 五代幹戈未息肩,亂臣賊子混中原; 黎民苦怨天心怒,胡虜交馳世道颠。
點檢數歸真命主,陳橋兵變太平年; 黃袍丹诏須臾至,三百鴻圖豈偶然。
後賢有詩雲: 紛紛五代亂離間,一旦雲開複見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裡舊山川。
麗泉有詩雲: 幼主無知社稷休,臨危俯首作降囚。
一朝帝業歸于宋,忍恥含羞入鄭州。
卓吾子評: 五代日事幹戈,胡虜交馳,亂賊橫行,中原始無甯宇,幸宋太祖一統中華,其亦世道之幸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