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厭越述紫蒙風土 阏伯實沈共參商
關燈
小
中
大
可想而知了。
”帝堯道:“汝亦不必多說,隻将事實說來就是了。
朕知道汝等已各各分居,自立門戶了,那麼盡可以自顧自,何以還要争呢?”阏伯道:“是呀,當初臣母親,因為實沈之妻屢次來與臣妻吵鬧,臣妻受氣不過,所以叫臣等各自分居,臣居東南,實沈住在西北,本來可以無事了。
不料實沈結識一班無賴流氓地痞,專來和臣為難,不是将臣所種的桑樹砍去,就是将臣所用的耕牛毒死。
帝想,臣還能忍得住嗎?” 實沈在旁,聽到此句,再也耐不得了,便又俛着說道:“帝不要相信他,他帶了一班盜賊,将臣所居的房屋都燒了許多,帝想臣能忍得住嗎?”阏伯道:“你不決水淹我的田,我哪裡會來燒你的屋子呢?”實沈道:“你不叫賊人來偷我的牧草,我哪裡會來淹你的田呢?”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氣勢洶洶,聲色俱厲,幾乎要動手打了。
大司農忙喝道:“在帝前不得無禮!” 帝堯将兩人的話聽了,前後合将起來,他們的是非曲直,早已洞若觀火。
當下就叫他們在兩旁坐下,懇懇切切的對他們說道:“汝等兩人所争,無非‘是非曲直’四個字,但是究竟誰是誰非,誰曲誰直,汝等且平心靜氣,細細的想一想,再對朕說來,朕可與汝等判斷。
”阏伯、實沈兩個,一團盛氣,本來是要性命相撲的,給帝堯這麼一問,究竟是兄弟之親,良心發現,倒反不好意思就說了。
過了好一會,還是實沈先說道:“臣想起來,臣确有不是之處,但是阏伯的不是,總比臣多。
” 阏伯道:“若不是實沈無理,屢屢向臣逼迫,臣亦不至薄待于彼,所以臣的不是,總是實沈逼成功的。
” 帝堯聽了,歎口氣道:“這亦怪汝等不得,朕隻怪老天的生人,為什麼兩隻眼睛,卻生在臉上,而不生在兩手之上呢?假使生在兩手之上,那麼擎起來可以看人,反轉來就可以自看,别人的美惡形狀,看見了。
自己的美惡形狀,亦看見了,現在生在臉上,盡管朝着别人看。
别人臉上的一切,統統看得仔仔細細,但是自己臉上如何,面目如何,倘使不用鏡子來照,一生一世決不會認識自己的。
現在汝兩人所犯的弊病,就是這個普通的弊玻朕今先問實沈,何以知道阏伯的不是比汝多,多少兩字,是從什麼地方比較出來的?” 又問阏伯:“何以汝的不是是實沈逼成的?汝果然極親極愛的待實沈,還會被他逼出不是來嗎?兄弟親愛之道,朕從前幾番勸汝等之信上,早己說得詳盡無遺了。
現在再和汝等說,一個人在世做人,不要說是個弟兄,就使是常人相待,亦不可專說自己一定不錯,别人一定是錯的。
要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有過,那麼應該把自己的過先除去了再說,不應該将自己的過先原諒起來、掩飾起來,把别人的過牢記起來、責備起來,那麼就相争不已了。
古人說得好:“責己要重以周,責人要輕以約。
‘又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汝等想想,果然人人能夠如此,何至于有争鬧之事呢?就使說自問一無過失,都是别人的不是,一次自反,兩次自反之後,他的待我,仍舊橫暴不改,那麼亦有方法可以排遣的。
古人說:“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幹,可以理遣。
‘果能犯而不校,豈不是君子的行為嗎?何以一定要争鬥呢?至于弟兄,是個骨肉之親,那更不然。
做阿弟的,總應該存一個敬兄之心,即使阿兄有薄待我的地方,我亦不應該計較。
做阿兄的,總應該有一個愛弟之心,就使阿弟有失禮于我的地方,亦應該加之以矜諒。
古人說:“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
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
‘做人的方法,就在于此。
第一總須各盡其道,不能說兄既不友,弟就可以不必恭;弟既不恭,兄就可以不必友。
這種是交易的行為,市井刻薄的态度,萬萬不可以沾染的。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這幾句書,想來汝等均己讀過,何以竟不記得呢?還有一層,弟兄是父母形氣之所分,如手如足,不比妻子,不比朋友及其他等的人,是用人力結合攏來的。
夫妻死了,可以另娶另嫁,朋友死了,可以另交,去了一個。
又有一個,至于同胞兄弟,無論費了多少代價,是買不到的。
汝等看得如此不鄭重,豈不可怪!兄弟同居在一處,意見偶然沖突,是不能免的,但是應該互相原諒
”帝堯道:“汝亦不必多說,隻将事實說來就是了。
朕知道汝等已各各分居,自立門戶了,那麼盡可以自顧自,何以還要争呢?”阏伯道:“是呀,當初臣母親,因為實沈之妻屢次來與臣妻吵鬧,臣妻受氣不過,所以叫臣等各自分居,臣居東南,實沈住在西北,本來可以無事了。
不料實沈結識一班無賴流氓地痞,專來和臣為難,不是将臣所種的桑樹砍去,就是将臣所用的耕牛毒死。
帝想,臣還能忍得住嗎?” 實沈在旁,聽到此句,再也耐不得了,便又俛着說道:“帝不要相信他,他帶了一班盜賊,将臣所居的房屋都燒了許多,帝想臣能忍得住嗎?”阏伯道:“你不決水淹我的田,我哪裡會來燒你的屋子呢?”實沈道:“你不叫賊人來偷我的牧草,我哪裡會來淹你的田呢?”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氣勢洶洶,聲色俱厲,幾乎要動手打了。
大司農忙喝道:“在帝前不得無禮!” 帝堯将兩人的話聽了,前後合将起來,他們的是非曲直,早已洞若觀火。
當下就叫他們在兩旁坐下,懇懇切切的對他們說道:“汝等兩人所争,無非‘是非曲直’四個字,但是究竟誰是誰非,誰曲誰直,汝等且平心靜氣,細細的想一想,再對朕說來,朕可與汝等判斷。
”阏伯、實沈兩個,一團盛氣,本來是要性命相撲的,給帝堯這麼一問,究竟是兄弟之親,良心發現,倒反不好意思就說了。
過了好一會,還是實沈先說道:“臣想起來,臣确有不是之處,但是阏伯的不是,總比臣多。
” 阏伯道:“若不是實沈無理,屢屢向臣逼迫,臣亦不至薄待于彼,所以臣的不是,總是實沈逼成功的。
” 帝堯聽了,歎口氣道:“這亦怪汝等不得,朕隻怪老天的生人,為什麼兩隻眼睛,卻生在臉上,而不生在兩手之上呢?假使生在兩手之上,那麼擎起來可以看人,反轉來就可以自看,别人的美惡形狀,看見了。
自己的美惡形狀,亦看見了,現在生在臉上,盡管朝着别人看。
别人臉上的一切,統統看得仔仔細細,但是自己臉上如何,面目如何,倘使不用鏡子來照,一生一世決不會認識自己的。
現在汝兩人所犯的弊病,就是這個普通的弊玻朕今先問實沈,何以知道阏伯的不是比汝多,多少兩字,是從什麼地方比較出來的?” 又問阏伯:“何以汝的不是是實沈逼成的?汝果然極親極愛的待實沈,還會被他逼出不是來嗎?兄弟親愛之道,朕從前幾番勸汝等之信上,早己說得詳盡無遺了。
現在再和汝等說,一個人在世做人,不要說是個弟兄,就使是常人相待,亦不可專說自己一定不錯,别人一定是錯的。
要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有過,那麼應該把自己的過先除去了再說,不應該将自己的過先原諒起來、掩飾起來,把别人的過牢記起來、責備起來,那麼就相争不已了。
古人說得好:“責己要重以周,責人要輕以約。
‘又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汝等想想,果然人人能夠如此,何至于有争鬧之事呢?就使說自問一無過失,都是别人的不是,一次自反,兩次自反之後,他的待我,仍舊橫暴不改,那麼亦有方法可以排遣的。
古人說:“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幹,可以理遣。
‘果能犯而不校,豈不是君子的行為嗎?何以一定要争鬥呢?至于弟兄,是個骨肉之親,那更不然。
做阿弟的,總應該存一個敬兄之心,即使阿兄有薄待我的地方,我亦不應該計較。
做阿兄的,總應該有一個愛弟之心,就使阿弟有失禮于我的地方,亦應該加之以矜諒。
古人說:“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
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
‘做人的方法,就在于此。
第一總須各盡其道,不能說兄既不友,弟就可以不必恭;弟既不恭,兄就可以不必友。
這種是交易的行為,市井刻薄的态度,萬萬不可以沾染的。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這幾句書,想來汝等均己讀過,何以竟不記得呢?還有一層,弟兄是父母形氣之所分,如手如足,不比妻子,不比朋友及其他等的人,是用人力結合攏來的。
夫妻死了,可以另娶另嫁,朋友死了,可以另交,去了一個。
又有一個,至于同胞兄弟,無論費了多少代價,是買不到的。
汝等看得如此不鄭重,豈不可怪!兄弟同居在一處,意見偶然沖突,是不能免的,但是應該互相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