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幅畫
關燈
小
中
大
一幅畫也不作了。
我幾年前通過一位朋友認識了他,真是眼界大開。
那位朋友是一位雜志編輯,他的愛人叫濱,一個非常美麗的少婦——聶老每個星期都要到濱那兒,直着眼看她半天,然後再回去。
這個老人倔犟得很,誰的話也不聽,隻有濱說什麼他聽什麼。
他還許諾要為濱作一幅大畫,這話說過有五六年了,卻一直沒有動筆。
那時候由于我成了濱一家的客人,所以聶老對我還算客氣。
不過眼下我可不願為小冷的幾隻蝦去找那個孤僻老頭,更不想去見濱。
我隻想安靜一會兒,隻想在這個春天好好安頓自己。
我太疲倦了。
可怕的陽子,扔下這樣的一句話就走掉了。
接下去是小冷的百般纏磨。
她一定要我把這幅畫送到聶老跟前。
“求你了,不行嗎?你把這個事情做成了,就是我們全家的大恩人了。
行不行啊?” 我無言以對。
我不願成為任何人的恩人,隻想安安靜靜的。
但後來我終于妥協了。
我伸出手說: “拿來吧,那幅畫。
” 小冷不由自主地在褲子上擦了擦手。
但她想了想又說:“這樣吧,你先問明白了,等找到了聶老,他同意做了,我再把畫給你。
” 這個精明謹慎的小冷,這一刻興奮得兩頰都紅了。
我能理解她。
可是我卻遲遲沒有找濱。
我知道這事兒隻有濱才做得到。
4 這一天我正在猶豫是否去找濱,那個久聞其名的“靜思庵主”突然來了。
黃科長聞聲出門,站在棗樹下,誇張地拍着手說: “歡迎庵主,歡迎庵主!” 小冷也一下跳起來:“你多久沒來了呀,你!” 庵主謙遜地笑笑。
我從窗戶上看得清楚:他中等個子,臉黃黃的,顴骨有點高,模樣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大得多。
他的眼角耷拉着,顯出一副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神氣。
暖融融的天氣,他竟然還戴了一副白手套,這時正不急不慢地摘下。
整個人看上去很有派頭。
他梳理了一個與臉型和年齡十分不協調的大背頭,這使我覺得有點别扭。
黃科長已經在急一聲緩一聲地喊我了,我隻得走出去。
黃科長在我們之間做了介紹。
靜思庵主平靜地握着我的手: “久仰久仰,幸會幸會。
” 我也重複着類似的話。
黃科長一手搭在我的肩頭,一手搭在靜思庵主的肩頭,卻在說給我一個人聽: “怎麼樣,名不虛傳吧?庵主年齡不大,卻讓我由衷地欽佩。
他擇友甚嚴哪。
” 靜思庵主鼻子“吭吭”兩聲,不知是自責的聲音還是謙虛的聲音。
我們三個一塊兒到黃科長的辦公室。
庵主坐在最大的一張沙發上,跷着二郎腿,身闆挺得筆直,不苟言笑。
我發覺由于内在的緊張,他的嘴唇繃得很緊。
黃科長在一邊介紹說:“庵主很忙啊,他很少有時間走出來。
他和一般人不一樣,他的學識才叫淵博,懂得醫學、植物學、書法、雕刻、手相學。
是吧庵主?” 庵主皺皺眉頭,輕輕地“哼”了一聲,未置可否。
停了一會兒黃科長又問庵主: “聽說過甯先生嗎?” 庵主點點頭,呷了一口茶,食指和中指輕輕地敲擊桌面,若有所思。
黃科長又談起了我的經曆,什麼辭職呀,地質學院畢業呀,到東部開拓新的事業呀,回城後又加入了他的協會呀,說個沒完。
我不得不打斷他的話。
我發現庵主的臉上漸漸有了笑意。
他站起來,在屋裡踱步,看着牆上一幅又一幅畫,好像從來沒有看過似的。
他偶爾伸出指頭點劃一下,說一句:“用墨很好。
”再不就是:“閑章蓋得不是地方。
”“這裡應該壓一方印啊!” 最後一句剛剛出口,黃科長一步跳過去:“有光,不能這樣說!這是有講頭的啊!” 黃科長一急就忘了叫“庵主”,而是直呼其名。
這使我知道他叫“有光”。
我問:“有光先生,您最近在忙些什麼?” 庵主背着手,微微把臉轉過:“沒什麼,業餘時間搞搞根雕、寫幾幅字而已。
” 我發現庵主少言寡語,卻并非是腹富口儉的人,他大概在生人面前天生有一種拘束感。
與他談熟了,他的話就不像我想象的那麼少了。
我們倆坐到了一塊兒交談起來。
黃科長偶爾插一句,一會兒就伏到案上忙自
我幾年前通過一位朋友認識了他,真是眼界大開。
那位朋友是一位雜志編輯,他的愛人叫濱,一個非常美麗的少婦——聶老每個星期都要到濱那兒,直着眼看她半天,然後再回去。
這個老人倔犟得很,誰的話也不聽,隻有濱說什麼他聽什麼。
他還許諾要為濱作一幅大畫,這話說過有五六年了,卻一直沒有動筆。
那時候由于我成了濱一家的客人,所以聶老對我還算客氣。
不過眼下我可不願為小冷的幾隻蝦去找那個孤僻老頭,更不想去見濱。
我隻想安靜一會兒,隻想在這個春天好好安頓自己。
我太疲倦了。
可怕的陽子,扔下這樣的一句話就走掉了。
接下去是小冷的百般纏磨。
她一定要我把這幅畫送到聶老跟前。
“求你了,不行嗎?你把這個事情做成了,就是我們全家的大恩人了。
行不行啊?” 我無言以對。
我不願成為任何人的恩人,隻想安安靜靜的。
但後來我終于妥協了。
我伸出手說: “拿來吧,那幅畫。
” 小冷不由自主地在褲子上擦了擦手。
但她想了想又說:“這樣吧,你先問明白了,等找到了聶老,他同意做了,我再把畫給你。
” 這個精明謹慎的小冷,這一刻興奮得兩頰都紅了。
我能理解她。
可是我卻遲遲沒有找濱。
我知道這事兒隻有濱才做得到。
4 這一天我正在猶豫是否去找濱,那個久聞其名的“靜思庵主”突然來了。
黃科長聞聲出門,站在棗樹下,誇張地拍着手說: “歡迎庵主,歡迎庵主!” 小冷也一下跳起來:“你多久沒來了呀,你!” 庵主謙遜地笑笑。
我從窗戶上看得清楚:他中等個子,臉黃黃的,顴骨有點高,模樣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大得多。
他的眼角耷拉着,顯出一副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神氣。
暖融融的天氣,他竟然還戴了一副白手套,這時正不急不慢地摘下。
整個人看上去很有派頭。
他梳理了一個與臉型和年齡十分不協調的大背頭,這使我覺得有點别扭。
黃科長已經在急一聲緩一聲地喊我了,我隻得走出去。
黃科長在我們之間做了介紹。
靜思庵主平靜地握着我的手: “久仰久仰,幸會幸會。
” 我也重複着類似的話。
黃科長一手搭在我的肩頭,一手搭在靜思庵主的肩頭,卻在說給我一個人聽: “怎麼樣,名不虛傳吧?庵主年齡不大,卻讓我由衷地欽佩。
他擇友甚嚴哪。
” 靜思庵主鼻子“吭吭”兩聲,不知是自責的聲音還是謙虛的聲音。
我們三個一塊兒到黃科長的辦公室。
庵主坐在最大的一張沙發上,跷着二郎腿,身闆挺得筆直,不苟言笑。
我發覺由于内在的緊張,他的嘴唇繃得很緊。
黃科長在一邊介紹說:“庵主很忙啊,他很少有時間走出來。
他和一般人不一樣,他的學識才叫淵博,懂得醫學、植物學、書法、雕刻、手相學。
是吧庵主?” 庵主皺皺眉頭,輕輕地“哼”了一聲,未置可否。
停了一會兒黃科長又問庵主: “聽說過甯先生嗎?” 庵主點點頭,呷了一口茶,食指和中指輕輕地敲擊桌面,若有所思。
黃科長又談起了我的經曆,什麼辭職呀,地質學院畢業呀,到東部開拓新的事業呀,回城後又加入了他的協會呀,說個沒完。
我不得不打斷他的話。
我發現庵主的臉上漸漸有了笑意。
他站起來,在屋裡踱步,看着牆上一幅又一幅畫,好像從來沒有看過似的。
他偶爾伸出指頭點劃一下,說一句:“用墨很好。
”再不就是:“閑章蓋得不是地方。
”“這裡應該壓一方印啊!” 最後一句剛剛出口,黃科長一步跳過去:“有光,不能這樣說!這是有講頭的啊!” 黃科長一急就忘了叫“庵主”,而是直呼其名。
這使我知道他叫“有光”。
我問:“有光先生,您最近在忙些什麼?” 庵主背着手,微微把臉轉過:“沒什麼,業餘時間搞搞根雕、寫幾幅字而已。
” 我發現庵主少言寡語,卻并非是腹富口儉的人,他大概在生人面前天生有一種拘束感。
與他談熟了,他的話就不像我想象的那麼少了。
我們倆坐到了一塊兒交談起來。
黃科長偶爾插一句,一會兒就伏到案上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