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心靈及其活動

關燈
一、精神結構 精神分析提出了一個基本的設想,對該設想的讨論雖然可以留給哲學的思考,但對它的證明卻取決于其結果。

     對我們所稱的精神(或心理生活),我們知道兩類事情:第一是精神的軀體器官和活動場所&mdash&mdash腦(或神經系統);第二是我們的意識活動,意識活動是直接的事實,任何描述都無法對其做出進一步的說明。

    我們對兩者之間存在着什麼還一無所知,事實材料也沒有反映出我們的知識的這兩個終結點之間有任何直接的聯系。

    如果直接聯系是存在的,那它至多會提供意識過程的精确定位,而不會有助于我們對意識過程的理解。

     從我們的知識的這兩個終點或者起點出發,我們有兩個假設。

    第一是關于定位。

    [276]我們假定心理生活是某個結構的功能,我們認為,這個結構的特點是占有空間并由幾個部分所構成&mdash&mdash也即我們将其想象為類似于一架望遠鏡或顯微鏡等等。

    盡管在相同的方向上早有某些嘗試,但一以貫之地運用這樣的概念是科學的創新。

     我們通過研究人類個體的發展,得出了關于這個精神結構的知識。

    我們把其中最古老的部分稱之為本我(id)。

    本我是遺傳的,是生來就有的,而首要的是,本我是由本能構成的。

    本能源出于肉體組織,并以我們未知的形式在這裡[在本我中]得到了最初的精神表現。

    [277] 在我們周圍的外部現實世界的影響下,本我的一部分經曆了特别的發展。

    從而産生了一個專門的組織,它源于本我的表層,配備了接受刺激的器官,并配備了免受刺激損害的活動程序。

    這一特殊組織從此便成為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的中介。

    我們把心靈的這一區域稱之為自我(ego)。

     自我的基本特征有如下述。

    由于在感知覺和肌肉活動之間預先建立了聯結,自我具有自己控制的随意運動。

    它的任務是自我保存。

    就外部的事件而言,自我履行自我保存的任務,是通過意識到刺激,通過貯存有關刺激的經驗(在記憶中),通過避免過度強烈的刺激(經由逃避),通過接觸适宜刺激(經由适應),和最後通過學會有效的改造外部世界,使之利于自己(經由活動)。

    就内部的事件而言,與本我相關聯,自我履行自我保存的任務,是通過取得對本能願望的控制,通過決定是否允許本能願望得到滿足,通過延緩那種滿足,直到外部世界中具備了有利時機實現,否則幹脆壓抑本能欲望的興奮。

    自我的活動是由對刺激産生的緊張的考慮引發的,不管這些緊張是自發的,還是帶進來的。

    這些緊張的出現一般被感覺為不快樂,而它們的減弱則被感覺為快樂。

     可是,很可能被感覺為快樂或不快樂的,不是這個緊張的絕對強度,而是其某種變化節奏。

    自我力求快樂,并設法避免不快樂。

    預期或預見到不快樂的增長,會伴有焦慮的出現。

    無論是來自外部還是來自内部,不快樂增長的時刻都會被當作危險。

    自我常常放棄它與外部世界的聯結,退縮到睡眠狀态,在此狀态中,自我對它的組織做出廣泛的改變。

    從睡眠狀态可推斷出,這一組織就在于精神能量的特殊分布。

     在漫長的童年期,成長着的人依賴他的父母而生活,使父母的影響得到延伸的特殊作用在自我中形成,并作為沉澱物留存下來,這被稱之為超我(super-ego)。

    就此而言,超我是由自我分化而出,或者與自我相對立,構成了自我必須關注的第三種力量。

     自我的活動在于同時滿足本我、超我和現實的要求&mdash&mdash也就是說,在于能夠相互協調它們的要求。

    自我與超我之間的具體聯系,當其被追溯到兒童對父母的态度時,就十分易于理解。

    自然,繼續發揮其作用的父母的影響,不僅包含着父母實際的人格,而且也包含着通過這些人格而世代相傳的家庭、種族和國家的傳統,和這些人格所體現的直接的社會環境的要求。

    在個體發展的過程中,像教師和公衆生活中被視為社會理想的典範等,會作為他的父母的後來繼任者和替代者,以同樣的方式塑造超我。

    人們會了解到,雖然本我和超我有着基本的差異,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點:二者都體現着過去的影響&mdash&mdash本我體現着遺傳的影響,超我基本上體現着所承繼的前人的影響&mdash&mdash而自我則主要受個體自己的經驗,即受偶然的和當下的事件的支配。

     對該精神結構的這一概要的描繪,可以假定也同樣适用于心理上與人相類同的高等動物。

    與人一樣,超我的出現必須假定為存在着童年期的長期依賴。

    自我和本我的區分是個不可避免的設定。

    動物心理學還沒有涉及此處提到的有趣問題。

     二、本能的理論 本我的動力表達了個體有機體生命的真實目的,那就是滿足它的先天需要。

    而依賴焦慮來維持生存或防止危險并不是本我的目的,那是自我的任務。

    自我的職能在于去尋求最有利和最少危險的方法,從而既能獲得滿足,又考慮到外部世界的要求。

    超我可以帶來新的需要,并使之處于優先的地位,但它的主要作用一直是限制滿足。

     我們假定,在本我的需要所引起的緊張背後存在着的力就是本能。

    本能體現着作用于心靈的肉體欲求。

    本能雖是所有活動的終極原因,但其本質具有守恒性,有機體不論達到什麼狀态,均産生一種趨向,即那種狀态一經消除,就會重新建立起來。

    從而,有可能識别出一群數目未定的本能,事實上在平常的實踐中已經這樣做了。

    可是,對我們來說,重要的問題在于,從所有這些大量的本能追溯到幾個基本的本能是否是可行的。

    我們發現,本能能夠改變其目标(通過移置作用);我們同時也發現,本能能夠相互取代&mdash&mdash一個本能的能量會傳遞給另一個。

    這後一過程還沒有得到充分的了解。

    經過長時間的猶豫不決之後,我們才毅然假定,隻存在有兩種基本的本能:愛欲本能和破壞本能(自我保存本能和種族保存本能相對,自我愛和對象愛相對,它們都屬于愛欲本能)。

    愛欲本能的目标在于不斷地建立更大的統一體,并極力地維護它們&mdash&mdash簡而言之,是親和。

    相反,破壞本能的目标是取消聯結,故而帶來毀滅。

    就破壞本能來說,我們可以設想它的最終目标是使勃勃生機變成無機狀态。

    由于這個原因,我們也可以稱它為死的本能。

    如果我們假定,生物的出現晚于并且産生于無生物,那死的本能就适合于我們據此提出的準則,即本能趨向于重返更早時的狀态,就愛欲(或愛的本能)來說,我們便不能應用這個準則。

    要效仿的話,則應該先假定,生物體曾經是統一體,後來被分離了,而現在力求重新聯合。

    [278] 在生物性功能方面,這兩種基本的本能或者相互排斥,或者彼此結合。

    這樣,吃的活動就是對對象的一種破壞,而破壞的最終目的是吸收對象;性活動是一種攻擊活動,而攻擊是為了最親密的結合。

    兩種基本本能共存和相互對抗的活動,造成了全部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

     與我們這兩種本能相類似的是超出了生物界的一對相對抗的力量&mdash&mdash吸引和排斥&mdash&mdash它們統轄着無機界。

    [279] 本能之間融合比例的變更有着最為确實的效果。

    性侵犯的過剩會使一個情人成為一個性謀殺者,而侵犯因素的銳減則會使他害羞或軟弱。

     毫無疑問,能夠把基本本能的任何一個限定于心靈的某一範圍。

    但它們必定可見于它處。

    我們可以把初始的狀态描繪為:愛欲全部有效的能量存在于仍沒有分化的自我&mdash&mdash本我之中,并用以抵消同時存在的破壞傾向。

    我們以後将把愛欲能量稱之為&ldquo力比多&rdquo(我們還沒有一個類似于&ldquo力比多&rdquo的術語來描述破壞本能的能量)。

    在後來的階段,我們追蹤力比多的變遷就要相對容易些,而追蹤這些破壞本能就要困難得多。

     作為死的本能,當其内在地活動時,便保持着沉靜,隻有它轉向外部成為破壞本能,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

    能發生這個轉變,對保存個體似乎是必要的,肌肉器官即是用于這一目的。

    當超我形成的時候,大量的攻擊本能就被固着在自我的内部,起着自我破壞的作用。

    這是人類的健康在文化發展的道路上所面臨的危害之一。

    壓制攻擊性,一般來說是對健康有害的,會引起疾病。

     常有這樣的事,一個勃然大怒的人,當其攻擊受阻時便轉向攻擊自身,進行自我破壞。

    他撕扯自己的頭發或揮拳捶打自己的臉,盡管他顯然更願以此來對付别人。

    無論處于什麼情況,總留有某些自我破壞,直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