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講
關燈
小
中
大
女士們,先生們:
随着對幼兒性欲的發現以及把神經症症狀追溯到性本能的成分,我們就神經症的性質和目的方面得出了一些出乎意料的結論。
我們發現,由于外部的障礙和内部的不适應,人們的性需要的滿足在現實中受挫,因此就患病了。
我們還發現人們繼而遁入疾病,以便在疾病的幫助下得到一種滿足,以取代那種受挫的滿足。
我們認識到,病理症狀構成了患者性活動甚至整個性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們發現從現實中退縮(withdrawal)回來既是患病的主要目的,也是疾病所造成的主要危害。
我們推測患者對康複的抵抗絕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而是包含着好幾種動機。
不但患者的自我反對放棄壓抑,因為自我是利用壓抑才從其最初的心理傾向中提升出來,而且性本能也不願放棄這種替代性的滿足,因為不知道現實能否為它們提供更好的滿足方式。
從不滿意的現實逃向伴有生物性損傷的、我們所說的疾病狀态(雖然疾病從來不會給患者帶來即時的快感),這種逃遁發生于退化、退縮和返回性滿足不受阻礙的初始階段這一條道路。
這種退縮表現出一種雙重性:一是時序性退縮,即力比多或性需要返回到時間上更早的發展階段;二是形式性退縮,即在表現這些需要時運用原始的、最初的心理表達方式。
但這兩類退縮都是指向競争的,而且在帶來性生活的幼稚狀态方面是統一的。
你對神經性疾患的病因挖掘得越深,你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揭示了神經症與人類心靈中的其他産物,包括與那些最有價值的産物之間的關系。
你可能會領悟到,我們人類有着高标準的文明,卻又承擔着内心壓抑所造成的巨大壓力。
我們普遍地發現現實并不令人滿意,出于這個原因便熱衷于一種幻想的生活,從中我們編織出種種願望滿足的情景來彌補現實中的缺憾。
這些幻想中包含大量的構成一個人人格的真正要素和那些涉及現實而被壓抑的沖動。
有能力和有成就的人是那些能夠憑自己的努力把願望的幻想轉變成現實的人。
如果由于外部世界的抵抗和個人自身的弱點,這種努力遭到失敗,他就開始逃離現實而退縮到那個更令其滿意的幻想世界中,而幻想世界中的内容就會轉化成其患病時的症狀。
如果在有利的條件下,他仍然可以找到一條從幻想返回現實的道路,而不是以倒退回幼兒期來永遠與現實隔絕。
假如一個與現實沖突的人擁有藝術天賦(對我們來說,這仍是個心理學的難解之謎),他就可以把他的幻想轉化為藝術創造,而不是轉化成症狀。
以這種方式,他就能逃脫神經症的厄運,而且通過這種迂回的道路重新獲得了與現實的聯系(蘭克,1907)。
如果對現實世界的抗争不斷,而又在可貴的藝術天賦方面匮乏或有缺陷,那麼不可避免地,作為幻想源泉的力比多就會走上倒退的道路,重演幼兒時的願望,并以神經症告終。
寺院曾經是那些對生活感到失望、或覺得無力面對生活的人的避難所,而如今神經症已取代了寺院的位置。
現在讓我講一講對神經症的精神分析探索所獲得的主要發現。
神經症患者并沒什麼與健康人不同的、獨特的心理内容。
或者,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導緻神經症的那些情結也就是我們健康人與之鬥争的那些情結。
至于這場鬥争是以健康告終,或以或神經症告終,還是以一種補償性的成就優勢告終,那就取決于定量(quantitative)的考慮,取決于相互沖突的力量的對比。
女士們,先生們,我還未來得及告訴你們證實我們關于神經症中性本能力量運作這一假說的最重要的觀察。
在對神經症患者的每一次精神分析治療中,都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我們稱之為移情。
也就是說,患者會直接對醫生産生一定程度的柔情(不時混雜着敵意),這種情感并非建立在他們真實關系的基礎上,正如它出現時的每個細節所表
我們發現,由于外部的障礙和内部的不适應,人們的性需要的滿足在現實中受挫,因此就患病了。
我們還發現人們繼而遁入疾病,以便在疾病的幫助下得到一種滿足,以取代那種受挫的滿足。
我們認識到,病理症狀構成了患者性活動甚至整個性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們發現從現實中退縮(withdrawal)回來既是患病的主要目的,也是疾病所造成的主要危害。
我們推測患者對康複的抵抗絕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而是包含着好幾種動機。
不但患者的自我反對放棄壓抑,因為自我是利用壓抑才從其最初的心理傾向中提升出來,而且性本能也不願放棄這種替代性的滿足,因為不知道現實能否為它們提供更好的滿足方式。
從不滿意的現實逃向伴有生物性損傷的、我們所說的疾病狀态(雖然疾病從來不會給患者帶來即時的快感),這種逃遁發生于退化、退縮和返回性滿足不受阻礙的初始階段這一條道路。
這種退縮表現出一種雙重性:一是時序性退縮,即力比多或性需要返回到時間上更早的發展階段;二是形式性退縮,即在表現這些需要時運用原始的、最初的心理表達方式。
但這兩類退縮都是指向競争的,而且在帶來性生活的幼稚狀态方面是統一的。
你對神經性疾患的病因挖掘得越深,你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揭示了神經症與人類心靈中的其他産物,包括與那些最有價值的産物之間的關系。
你可能會領悟到,我們人類有着高标準的文明,卻又承擔着内心壓抑所造成的巨大壓力。
我們普遍地發現現實并不令人滿意,出于這個原因便熱衷于一種幻想的生活,從中我們編織出種種願望滿足的情景來彌補現實中的缺憾。
這些幻想中包含大量的構成一個人人格的真正要素和那些涉及現實而被壓抑的沖動。
有能力和有成就的人是那些能夠憑自己的努力把願望的幻想轉變成現實的人。
如果由于外部世界的抵抗和個人自身的弱點,這種努力遭到失敗,他就開始逃離現實而退縮到那個更令其滿意的幻想世界中,而幻想世界中的内容就會轉化成其患病時的症狀。
如果在有利的條件下,他仍然可以找到一條從幻想返回現實的道路,而不是以倒退回幼兒期來永遠與現實隔絕。
假如一個與現實沖突的人擁有藝術天賦(對我們來說,這仍是個心理學的難解之謎),他就可以把他的幻想轉化為藝術創造,而不是轉化成症狀。
以這種方式,他就能逃脫神經症的厄運,而且通過這種迂回的道路重新獲得了與現實的聯系(蘭克,1907)。
如果對現實世界的抗争不斷,而又在可貴的藝術天賦方面匮乏或有缺陷,那麼不可避免地,作為幻想源泉的力比多就會走上倒退的道路,重演幼兒時的願望,并以神經症告終。
寺院曾經是那些對生活感到失望、或覺得無力面對生活的人的避難所,而如今神經症已取代了寺院的位置。
現在讓我講一講對神經症的精神分析探索所獲得的主要發現。
神經症患者并沒什麼與健康人不同的、獨特的心理内容。
或者,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導緻神經症的那些情結也就是我們健康人與之鬥争的那些情結。
至于這場鬥争是以健康告終,或以或神經症告終,還是以一種補償性的成就優勢告終,那就取決于定量(quantitative)的考慮,取決于相互沖突的力量的對比。
女士們,先生們,我還未來得及告訴你們證實我們關于神經症中性本能力量運作這一假說的最重要的觀察。
在對神經症患者的每一次精神分析治療中,都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我們稱之為移情。
也就是說,患者會直接對醫生産生一定程度的柔情(不時混雜着敵意),這種情感并非建立在他們真實關系的基礎上,正如它出現時的每個細節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