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講 焦慮與本能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性愛成分暫時擱置不論,受虐狂就會向我們證明一種以自我毀滅為目的的傾向的存在。
假如自我&mdash&mdash不過在此我們心裡所指的更是本我,即整體的人[108]&mdash&mdash從起源上來講包括所有的本能沖動,這對破壞性本能而言也是真的,那麼我們就得出這樣的觀點:受虐狂比施虐狂産生更早,施虐狂是指向外部的破壞性本能,所以,獲得了攻擊性特征。
一定數量的原始的破壞性本能仍可能存在于内部。
好像我們僅能在下面兩種條件下覺察到這種本能:當它與性愛本能結合而轉化為受虐狂時;或者,當它擁有或多或少的性愛成分,作為攻擊性本能指向外部世界時。
現在下述可能性的重大意義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攻擊性本能不能在外部世界中得到滿足。
因為它碰到了真實的障礙。
假如這種情況發生了,它就可能退縮;而增加在内部占有穩定地位的自我破壞性。
我們将會知道,這就是事實上所發生的情況,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受到阻礙的攻擊性好像包含了一種嚴重的傷害。
為了不毀滅自己,為了打消自我毀壞的沖動,而去破壞他物或他人,對我們而言似乎的确是必要的。
這對道德家而言,的确是一種可悲的披露。
但長期以來,道德家總以我們猜測的不可能性聊以自慰。
事實上,一種古怪的本能甚至将破壞的目标指向自己栖身的軀體!詩人們的确提到了這樣的事情,但詩人是可以不負責任的,他們享有詩歌式的豁免權。
附帶提一下,這樣的看法甚至與生理學也有關聯:例如,胃黏膜侵蝕它自身就是一例很好的說明。
但我們得承認,自我破壞性本能需要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尋找證據。
畢竟人們不能僅僅因為少數可憐的傻子将其性滿足與某種奇特條件相聯系,就冒險做出這樣一個範圍巨大的假設。
我相信,對本能的更深刻的研究将會帶給我們所需的東西。
這種本能不僅統治着心理活動,而且統治着植物性神經的活動,這些有機體的本能展現出一種值得我們深感興趣的特征(将來,我們才能判斷這種特征是否為本能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因為本能顯示了一種恢複事物早期狀态的努力。
我們可以假定,在事物已獲得的某種狀态被攪亂時,一種本能就會産生出來重新制造那種狀态,并産生一種我們可叫做&ldquo強制性重複&rdquo(compulsiontorepeat)的現象。
整個胚胎學就是這種強制性重複的一例。
在整個動物王國中,都存在再生已丢失器官的能力。
除了治療外,我們疾病的痊愈應歸功于複原的本能,而這種複原的本能就是上述能力的遺迹,該能力在低等動物身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魚類在排卵時的回遊、鳥類的定期遷徙,甚至可能所有我們稱為動物本能[109]的行為表現,都是在強制性重複的法則下産生的,這個法則表明了本能的保存性。
在心理領域,我們也不難看到該法則的表現形式。
我們已注意到這樣的事實:在對夢和反應&mdash&mdash尤其是那些發生于移情中的夢和反應&mdash&mdash的精神分析中,兒童期的被遺忘和被壓抑的經驗會重現,盡管這種重視與快樂原則的利益是相抵觸的;通過這一途徑&mdash&mdash即假設在這些情形中,強制性重複甚至正在征服快樂原則&mdash&mdash我們就可以對上述事情進行解釋。
不通過精神分析,我們也可觀察到類似的現象。
有些人在其生活中,不斷重複相同的不正确行為以傷害自己;而另一些人則似乎被厄運纏身。
但更進一步的研究又告訴我們,厄運卻是他們自己無意識地惹來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強制性重複具有&ldquo惡魔&rdquo的特性。
但本能的這種保存性特性如何能幫助我們理解自我破壞性呢?像這樣的本能想要回複到什麼樣的早期狀态呢?答案是容易發現的,并可開辟廣闊視野。
假如生命确實曾經産生于無機物&mdash&mdash在某個無法推算的遠古時期,以某個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産生&mdash&mdash那麼,根據我們的假設,那時就應産生一種一再企圖毀滅生命并重建無機物狀态的本能。
假如在這個本能中,我們能識别出我們假設的自我破壞性,我們就可以将這種自我破壞性看作是一種&ldquo死的本能&rdquo(deathinstinct)的表現,這種&ldquo死的本能&rdquo在每個關鍵過程中都必将表現出來。
現在,我們相信,這種本能可分為兩類&mdash&mdash愛的本能,它企圖将越來越多的有生命的物質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和死的本能,它與上述企圖相反,而是想使有生命的一切退回到無機物狀态。
生命現象就是産生于這兩類并存但又矛盾的行動中的,直到被死亡帶回到終點。
你們可能不以為然地說:&ldquo它不是自然科學而是叔本華的哲學!&rdquo但是,女士們,先生們,一個大膽的思想家為什麼不能猜測到某種後來才被嚴肅而艱苦的細緻研究所證明的東西呢?而且,沒有什麼東西沒有被說過。
在叔本華之前,就有人說過類似的話。
更何況,我們所說的又确非叔本華的哲學。
我們沒有肯定死亡是生命的唯一目的;也沒有忽視有死亡也有生命這一事實。
我們僅是承認這兩種基本本能,并承認它們各有自己的目的。
在生命曆程中這兩種本能是如何混合的,死亡本能如何被用來服務于愛的目的,特别是在它作為攻擊性轉向于外部時,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于将來的研究。
我們還沒有走得太遠,以緻看不到解決問題的前景。
保存性特性是否毫無例外地可以不屬于所有的本能?性愛本能在努力綜合有生命物而形成更大整體時,是否可以不試圖退回到事物的早期狀态之中?對這些問題我們暫時無法回答。
[110] 我們已離題太遠了。
我再和你們回顧一下有關本能理論思考的出發點。
它也是那個導緻我們修改自我與潛意識關系的出發點&mdash&mdash這種觀點來自于精神分析工作中,即病人産生抵抗但經常意識不到他在抵抗。
病人不僅意識不到他抵抗的事實,而且也意識不到抵抗的動機。
我們被迫去尋找這些動機或這種動機。
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發現該動機是對懲罰的強烈需要,我們隻能把這種需要歸類為受虐狂願望。
這個發現的實踐意義與其理論意義一樣重要,因為對懲罰的需要是我們治療努力的一個最大的敵人。
它通過與神經症相聯的痛苦得到滿足,并因此而使病人堅持處于患病狀态。
這個因素即對懲罰的潛意識需要好像存在于每一種神經症疾病中。
在某些病例中,神經症的痛苦可被别種痛苦所替代,這些病例是完全令人信服的,我将向你們彙報這類經驗。
我曾經成功地使一個不再年輕的未婚婦女免除了症狀情結,該情結使她遭受了大約15年的折磨,并使她完全不能參加生活中的任何活動。
現在她感到病好了,并積極從事各種活動,以發展她那較好的才能,獲得一些承認、享受和成功,盡管這一時刻來得晚了些。
但是,隻要有人讓她知道或她自己感到,她太老了以至于無法完成這個領域的工作,她的每一個努力便終結了。
本來每次這類結果顯然會使其舊病複發,但她再也不可能患那種病了。
相反,每次她都會遇到意外事情,使她暫時終止活動并引起她的痛苦。
在她正做某事時,她或者摔倒而扭傷腳踝,或碰傷膝蓋,或碰傷手。
若有人讓她知道她自己應對這些明顯的意外負責時,據說她就改變了方式,于是相同的煩惱不再導緻意外事故,而是導緻各種小毛病&mdash&mdash如黏膜炎、咽喉炎和流行性感冒,或風濕性腫脹&mdash&mdash直到最後,她下決心放棄所有嘗試時,整個騷動才算結束。
我們認為,關于對懲罰的潛意識需要的起源,已是毫無疑問的了。
這種需要看上去好像是良心的一部分,又像是我們的良心向潛意識的一種延伸;它必定和良心有共同的源泉,因此和一部分已被超越内化和接受的攻擊性相符合。
假如這些觀點是對的,為了實踐之目的,我們有理由将這種需要叫做&ldquo潛意識罪疚感&rdquo。
在理論上,我們還懷疑,我們是否應假設所有已從外部世界退回的攻擊性都受超我的約束,并因此反對自我呢?是否應假設這些攻擊性的一部分作為一種自由的破壞性本能,繼續在自我和本我中進行着沉默而怪秘的活動呢?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對于它,我們知之甚少。
無疑,當超我最初形成時,超我這個機構所接受的是兒童指向其父母的攻擊性,由于兒童性愛的固着作用和所遇到的外部困難,他無法向外發洩這種攻擊性,因此,超我的嚴厲性并不與養育的嚴格性簡單地相對應[見前面第62頁]。
很可能是當後來出現壓制攻擊性的場合時,這種本能就會采取每當在關鍵時刻就向它展開的那一途徑。
潛意識罪疚感太強的人在精神分析治療中,是通過抗拒治療的反應來表露自己的,從預測性觀點看,這種反應是不協調的。
[111]當人們向他們提供了症狀的解釋時(正常情況下,至少應在其暫時消失後才能做出),他們所産生的情況反而是症狀與疾病的暫時加重。
要想使他們的病情加重,隻需對他們的治療中的表現加以稱贊或說一些精神分析有望取得進展之類的話,就足夠了。
非精神分析者将說病人全無&ldquo康複意願&rdquo。
假如遵照精神分析的思維模式,你會在這種行為中看到潛意識罪疚感的體現(正是為此而病的),以及由此而遭受的痛苦和挫折,這一切都是病人的意願所在。
潛意識罪疚感所面臨的問題及它與道德、教育、犯罪和過失的關系,在當前都是精神分析家所偏愛的領域。
[112] 在此,我們意想不到地從心理的地下世界步入了開闊的鬧市。
我不能再帶你們向前去了。
但今天在我離開你們之前,我要再耽擱你們一點時間,告訴你們我的另一個思考結果。
我們已習慣于說,我們的文明是以性傾向為代價建立起來的。
該傾向在社會抑制下,一部分的确被壓抑了,另一部分則可以運用于其他目的。
我們也承認,盡管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成就感到自豪,但是要實現文明所提出的要求或在此文明中感到舒服,實非易事。
因為,強加于我們身上的各種本能的限制,形成了一個沉重的心理負擔。
我們關于性本能的諸種觀點,同樣甚或更适用于攻擊性本能。
畢竟,正是它們産生了人們正常生活的困難,威脅着社會的繼續存在。
對個體攻擊性的限制,是社會要求他首先做出的,也可能是最巨大的犧牲。
我們已學會一種精巧方法用以完成對難以駕馭之事的馴服。
承接危險的攻擊性沖動的超越的建立就好像在那些有反抗傾向的地方派駐了一個衛兵。
但另一方面,假如純粹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考慮,我們就必須承認自我如此犧牲自己以服從社會需要,不得不臣服于攻擊性的破壞傾向(對此它原本是樂意用來反對人的),對此它是不會感到快樂的。
這種情況就像是那些支配有機動物世界的&ldquo吃或被吃&rdquo的困境在心理領域中的延續。
幸運的是,攻擊性本能從來就沒有獨自存在過,而總是與愛的本能并存,而後者在人類創造的文明條件下具有延緩與防止攻擊性本能的作用。
[113]
假如自我&mdash&mdash不過在此我們心裡所指的更是本我,即整體的人[108]&mdash&mdash從起源上來講包括所有的本能沖動,這對破壞性本能而言也是真的,那麼我們就得出這樣的觀點:受虐狂比施虐狂産生更早,施虐狂是指向外部的破壞性本能,所以,獲得了攻擊性特征。
一定數量的原始的破壞性本能仍可能存在于内部。
好像我們僅能在下面兩種條件下覺察到這種本能:當它與性愛本能結合而轉化為受虐狂時;或者,當它擁有或多或少的性愛成分,作為攻擊性本能指向外部世界時。
現在下述可能性的重大意義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攻擊性本能不能在外部世界中得到滿足。
因為它碰到了真實的障礙。
假如這種情況發生了,它就可能退縮;而增加在内部占有穩定地位的自我破壞性。
我們将會知道,這就是事實上所發生的情況,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受到阻礙的攻擊性好像包含了一種嚴重的傷害。
為了不毀滅自己,為了打消自我毀壞的沖動,而去破壞他物或他人,對我們而言似乎的确是必要的。
這對道德家而言,的确是一種可悲的披露。
但長期以來,道德家總以我們猜測的不可能性聊以自慰。
事實上,一種古怪的本能甚至将破壞的目标指向自己栖身的軀體!詩人們的确提到了這樣的事情,但詩人是可以不負責任的,他們享有詩歌式的豁免權。
附帶提一下,這樣的看法甚至與生理學也有關聯:例如,胃黏膜侵蝕它自身就是一例很好的說明。
但我們得承認,自我破壞性本能需要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尋找證據。
畢竟人們不能僅僅因為少數可憐的傻子将其性滿足與某種奇特條件相聯系,就冒險做出這樣一個範圍巨大的假設。
我相信,對本能的更深刻的研究将會帶給我們所需的東西。
這種本能不僅統治着心理活動,而且統治着植物性神經的活動,這些有機體的本能展現出一種值得我們深感興趣的特征(将來,我們才能判斷這種特征是否為本能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因為本能顯示了一種恢複事物早期狀态的努力。
我們可以假定,在事物已獲得的某種狀态被攪亂時,一種本能就會産生出來重新制造那種狀态,并産生一種我們可叫做&ldquo強制性重複&rdquo(compulsiontorepeat)的現象。
整個胚胎學就是這種強制性重複的一例。
在整個動物王國中,都存在再生已丢失器官的能力。
除了治療外,我們疾病的痊愈應歸功于複原的本能,而這種複原的本能就是上述能力的遺迹,該能力在低等動物身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魚類在排卵時的回遊、鳥類的定期遷徙,甚至可能所有我們稱為動物本能[109]的行為表現,都是在強制性重複的法則下産生的,這個法則表明了本能的保存性。
在心理領域,我們也不難看到該法則的表現形式。
我們已注意到這樣的事實:在對夢和反應&mdash&mdash尤其是那些發生于移情中的夢和反應&mdash&mdash的精神分析中,兒童期的被遺忘和被壓抑的經驗會重現,盡管這種重視與快樂原則的利益是相抵觸的;通過這一途徑&mdash&mdash即假設在這些情形中,強制性重複甚至正在征服快樂原則&mdash&mdash我們就可以對上述事情進行解釋。
不通過精神分析,我們也可觀察到類似的現象。
有些人在其生活中,不斷重複相同的不正确行為以傷害自己;而另一些人則似乎被厄運纏身。
但更進一步的研究又告訴我們,厄運卻是他們自己無意識地惹來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強制性重複具有&ldquo惡魔&rdquo的特性。
但本能的這種保存性特性如何能幫助我們理解自我破壞性呢?像這樣的本能想要回複到什麼樣的早期狀态呢?答案是容易發現的,并可開辟廣闊視野。
假如生命确實曾經産生于無機物&mdash&mdash在某個無法推算的遠古時期,以某個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産生&mdash&mdash那麼,根據我們的假設,那時就應産生一種一再企圖毀滅生命并重建無機物狀态的本能。
假如在這個本能中,我們能識别出我們假設的自我破壞性,我們就可以将這種自我破壞性看作是一種&ldquo死的本能&rdquo(deathinstinct)的表現,這種&ldquo死的本能&rdquo在每個關鍵過程中都必将表現出來。
現在,我們相信,這種本能可分為兩類&mdash&mdash愛的本能,它企圖将越來越多的有生命的物質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和死的本能,它與上述企圖相反,而是想使有生命的一切退回到無機物狀态。
生命現象就是産生于這兩類并存但又矛盾的行動中的,直到被死亡帶回到終點。
你們可能不以為然地說:&ldquo它不是自然科學而是叔本華的哲學!&rdquo但是,女士們,先生們,一個大膽的思想家為什麼不能猜測到某種後來才被嚴肅而艱苦的細緻研究所證明的東西呢?而且,沒有什麼東西沒有被說過。
在叔本華之前,就有人說過類似的話。
更何況,我們所說的又确非叔本華的哲學。
我們沒有肯定死亡是生命的唯一目的;也沒有忽視有死亡也有生命這一事實。
我們僅是承認這兩種基本本能,并承認它們各有自己的目的。
在生命曆程中這兩種本能是如何混合的,死亡本能如何被用來服務于愛的目的,特别是在它作為攻擊性轉向于外部時,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于将來的研究。
我們還沒有走得太遠,以緻看不到解決問題的前景。
保存性特性是否毫無例外地可以不屬于所有的本能?性愛本能在努力綜合有生命物而形成更大整體時,是否可以不試圖退回到事物的早期狀态之中?對這些問題我們暫時無法回答。
[110] 我們已離題太遠了。
我再和你們回顧一下有關本能理論思考的出發點。
它也是那個導緻我們修改自我與潛意識關系的出發點&mdash&mdash這種觀點來自于精神分析工作中,即病人産生抵抗但經常意識不到他在抵抗。
病人不僅意識不到他抵抗的事實,而且也意識不到抵抗的動機。
我們被迫去尋找這些動機或這種動機。
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發現該動機是對懲罰的強烈需要,我們隻能把這種需要歸類為受虐狂願望。
這個發現的實踐意義與其理論意義一樣重要,因為對懲罰的需要是我們治療努力的一個最大的敵人。
它通過與神經症相聯的痛苦得到滿足,并因此而使病人堅持處于患病狀态。
這個因素即對懲罰的潛意識需要好像存在于每一種神經症疾病中。
在某些病例中,神經症的痛苦可被别種痛苦所替代,這些病例是完全令人信服的,我将向你們彙報這類經驗。
我曾經成功地使一個不再年輕的未婚婦女免除了症狀情結,該情結使她遭受了大約15年的折磨,并使她完全不能參加生活中的任何活動。
現在她感到病好了,并積極從事各種活動,以發展她那較好的才能,獲得一些承認、享受和成功,盡管這一時刻來得晚了些。
但是,隻要有人讓她知道或她自己感到,她太老了以至于無法完成這個領域的工作,她的每一個努力便終結了。
本來每次這類結果顯然會使其舊病複發,但她再也不可能患那種病了。
相反,每次她都會遇到意外事情,使她暫時終止活動并引起她的痛苦。
在她正做某事時,她或者摔倒而扭傷腳踝,或碰傷膝蓋,或碰傷手。
若有人讓她知道她自己應對這些明顯的意外負責時,據說她就改變了方式,于是相同的煩惱不再導緻意外事故,而是導緻各種小毛病&mdash&mdash如黏膜炎、咽喉炎和流行性感冒,或風濕性腫脹&mdash&mdash直到最後,她下決心放棄所有嘗試時,整個騷動才算結束。
我們認為,關于對懲罰的潛意識需要的起源,已是毫無疑問的了。
這種需要看上去好像是良心的一部分,又像是我們的良心向潛意識的一種延伸;它必定和良心有共同的源泉,因此和一部分已被超越内化和接受的攻擊性相符合。
假如這些觀點是對的,為了實踐之目的,我們有理由将這種需要叫做&ldquo潛意識罪疚感&rdquo。
在理論上,我們還懷疑,我們是否應假設所有已從外部世界退回的攻擊性都受超我的約束,并因此反對自我呢?是否應假設這些攻擊性的一部分作為一種自由的破壞性本能,繼續在自我和本我中進行着沉默而怪秘的活動呢?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對于它,我們知之甚少。
無疑,當超我最初形成時,超我這個機構所接受的是兒童指向其父母的攻擊性,由于兒童性愛的固着作用和所遇到的外部困難,他無法向外發洩這種攻擊性,因此,超我的嚴厲性并不與養育的嚴格性簡單地相對應[見前面第62頁]。
很可能是當後來出現壓制攻擊性的場合時,這種本能就會采取每當在關鍵時刻就向它展開的那一途徑。
潛意識罪疚感太強的人在精神分析治療中,是通過抗拒治療的反應來表露自己的,從預測性觀點看,這種反應是不協調的。
[111]當人們向他們提供了症狀的解釋時(正常情況下,至少應在其暫時消失後才能做出),他們所産生的情況反而是症狀與疾病的暫時加重。
要想使他們的病情加重,隻需對他們的治療中的表現加以稱贊或說一些精神分析有望取得進展之類的話,就足夠了。
非精神分析者将說病人全無&ldquo康複意願&rdquo。
假如遵照精神分析的思維模式,你會在這種行為中看到潛意識罪疚感的體現(正是為此而病的),以及由此而遭受的痛苦和挫折,這一切都是病人的意願所在。
潛意識罪疚感所面臨的問題及它與道德、教育、犯罪和過失的關系,在當前都是精神分析家所偏愛的領域。
[112] 在此,我們意想不到地從心理的地下世界步入了開闊的鬧市。
我不能再帶你們向前去了。
但今天在我離開你們之前,我要再耽擱你們一點時間,告訴你們我的另一個思考結果。
我們已習慣于說,我們的文明是以性傾向為代價建立起來的。
該傾向在社會抑制下,一部分的确被壓抑了,另一部分則可以運用于其他目的。
我們也承認,盡管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成就感到自豪,但是要實現文明所提出的要求或在此文明中感到舒服,實非易事。
因為,強加于我們身上的各種本能的限制,形成了一個沉重的心理負擔。
我們關于性本能的諸種觀點,同樣甚或更适用于攻擊性本能。
畢竟,正是它們産生了人們正常生活的困難,威脅着社會的繼續存在。
對個體攻擊性的限制,是社會要求他首先做出的,也可能是最巨大的犧牲。
我們已學會一種精巧方法用以完成對難以駕馭之事的馴服。
承接危險的攻擊性沖動的超越的建立就好像在那些有反抗傾向的地方派駐了一個衛兵。
但另一方面,假如純粹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考慮,我們就必須承認自我如此犧牲自己以服從社會需要,不得不臣服于攻擊性的破壞傾向(對此它原本是樂意用來反對人的),對此它是不會感到快樂的。
這種情況就像是那些支配有機動物世界的&ldquo吃或被吃&rdquo的困境在心理領域中的延續。
幸運的是,攻擊性本能從來就沒有獨自存在過,而總是與愛的本能并存,而後者在人類創造的文明條件下具有延緩與防止攻擊性本能的作用。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