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講 心理人格的剖析[41]
關燈
小
中
大
。
他的一條腿在他出生時就因受損而殘廢。
一個相當有名的現代作家非常喜歡編輯名人傳記,他就撰寫了我正提及的這個人的生平。
[50]現在寫傳記,要壓制剖析人物心理深度的要求,這可能是不太容易的。
因此,我們的作家進行了一個大膽嘗試: 他把主人公性格的全部發展過程都建立在其因生理缺陷而導緻的自卑感之上。
這樣做時,他就忽略了一個雖小卻不是沒有意義的事實:這就是那些不幸生下一個病弱或有其他缺陷的孩子的母親,常常試圖用超負荷的愛來彌補孩子所遭受的不公平的缺陷。
但在我們面前的這個例子中,這個傲慢的母親卻行為異常:她因孩子的殘缺而收回母愛。
當孩子長大成為一個擁有強權的人物時,他用行動明确地表明,他從未原諒他的母親。
當你們認識到母愛對一個兒童心理生活的重要性時,毫無疑問,你們會對傳記作家的自卑理論做一個心照不宣的修正。
但是,現在請你們重新回到超我上。
我們已經分派給它三種功能:自我監視、良心和(保持)理想。
[51]從我們關于超我起源的講演中,可知它是以一個重大的生物事實和一個重大的心理事實為前提的:即人類兒童對其父母的長期依靠和俄狄浦斯情結;這兩個事實又是緊緊地交織在一起的。
對我們而言,超我是每一個道德約束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倡導者&mdash&mdash簡而言之,超我就是我們從心理學意義上所能把握的、被描述為人類生活更高層面的東西。
由于超我本身可以追溯到父母和教育者等人的影響,故而,假如我們求助于這些起源,就可更加理解它的重要性。
通常,父母和類似父母的權威者都按照他們自己的超我規範來教育兒童。
無論他們的自我和超我達成什麼諒解,在教育兒童時,他們都是嚴厲而苛刻的。
他們已經忘記自己兒童時期的種種困難,而很高興現在孩子能認同他們自己猶如認同他們的父母;在過去,他們的父母也是将這些嚴厲的約束施加在他們身上的。
結果,兒童超我的形成實際上是以其父母的超我為模型的,而不是以其父母為模型。
因此,超我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它成為傳統的價值判斷的載體,這些傳統的價值判斷以超我的方式代代相傳。
你們不難猜到,超我對于我們理解人類的社會行為&mdash&mdash如過失問題&mdash&mdash有何等重要的幫助,甚至可能對教育賦予了實際的啟示。
所謂的唯物史觀很可能就錯在低估了這個因素。
他們摒棄超我這個因素,而主張人們的&ldquo意識形成&rdquo隻不過是同時代經濟條件的産物和上層建築。
這是事實,但它很可能并非真理的全部。
人類從未完全生活于現在。
種族和民族的過去即傳統,是存在于超我的意識形态中的;并且,這種傳統僅是慢慢地屈從于現實的影響和種種新的變化;而且它隻有通過超我的活動,才能在人類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完全不依賴于經濟條件[參閱第178頁]。
1921年我努力利用自我和超我間的分化研究群體心理學。
我獲得了這樣一個公式:心理群體是個體的集合,他們把同一個人引入他們的超我,并根據這個共同的成分在各人的自我中互相認同,那便成為一種心理的集體。
[52]當然,這隻适用于有領袖的群體。
假如我們擁有了更多的這類應用,那麼超我的假設對我們而言,就失去了最後一點迷惑;而且,當我們熟悉了心理的底層領域,轉而研究較高層面的心理結構時所産生的尴尬感,也就可以完全消除了。
當然,我們并不認為,分離出超我就完全解決了自我心理學的問題。
這隻不過是第一步;但這方面的困難,卻不以第一步為限。
然而,現在我們應提出,在自我的相反一端還有另一問題等着我們解決。
實際上在精神分析工作中,一個很早的觀察已向我們提出了這個問題。
由于該問題頻繁發生,故而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了理解其重要價值的關鍵所在。
就像你們所知,精神分析的整個理論,實際上都是建立在對抵抗的理解之上的。
當我們試圖使病人的潛意識變為有意識時,病人就向我們表現出這種抵抗。
該抵抗的客觀标志是病人的聯想失敗或遠離所涉及的主題。
通過這一事實&mdash&mdash當他接近該主題時,會有種種痛苦的感情&mdash&mdash他可能主觀上認識到抵抗的存在。
但也可能沒有這最後的标志。
因此,我們對病人說,我們從他的行為中推知他處于一種抵抗狀态;病人則回答道,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點,隻是覺得他的聯想變得更加困難。
這證明我們是對的;但在那種情境下,他的抵抗也是潛意識的,就像我們正在探讨如何提升的壓抑是潛意識一樣。
我們很早以前就應該提出這個問題:這種潛意識的抵抗來自心理的哪一部分?精神分析的初學者将準備馬上回答:當然,它是潛意識的抵抗。
這是多麼模棱兩可而且無用的回答。
假如它意味着抵抗産生于壓抑,我們必定反駁:當然不是!相反,我們甯願認為被壓抑的内容具有一種強大的向上沖的驅力,具有闖入意識的沖動。
反抗僅是自我的一種表現,自我最初實行壓抑,并且現在又希望保持壓抑。
這就是我們早年一直采取的觀點。
現在因為我們已假定,自我中有一個特殊的職能即超我,它代表着各種約束和反對特性的要求,故而我們可說,壓抑是超我的工作,或者由超我親自實行壓抑,或者由自我依其命令實行壓抑,假如我們在精神分析中遇到的抵抗并未被病人意識到,這就意味着超我和自我在某些相當重要的情況中能夠無意識地活動;或者&mdash&mdash這可能更重要&mdash&mdash自我和超我的某些部分本身就是潛意識的。
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考慮到這樣一個令人不快的發現:一方面,自我(包括超我)不完全與意識相一緻;另一方面,壓抑也不完全與潛意識相一緻。
女士們,先生們,談到這裡,我覺得應該歇息一下&mdash&mdash你們也可能希望如此&mdash&mdash在我繼續講演之前,我應該向你們道歉。
我想對我在15年前發表的精神分析導論做一些補充,我這樣做,好像你們和我一樣,在這15年裡除了從事精神分析之外,别的什麼也不做。
我知道,這種假設是不恰當的;但我又别無他法,隻好這樣做。
毫無疑問,這與下述事實有關聯:一般情況下,要讓一個非精神分析者深刻地理解精神分析,這是非常困難的。
當我告訴你們,我們并不願意給人一種是神秘團體的成員或從事神秘科學的印象時,你們應該相信我。
但我們仍然得指出并表達我們這樣一種信念:若沒有親身經受精神分析而獲得那種特殊經驗,他(或她)就無權加入精神分析的探讨。
15年前當我向你們做講演時,我試圖省略我們理論中某些思辨部分;但是我今天要對你們講述的新發現,正是來自于這些思辨部分。
我現在回到我們的主題。
面對這樣的疑問:是自我和超我本身就是潛意識的,還是僅僅産生了潛意識的結果?我們有很好的理由去贊成前一種可能性。
并且,這也是一個事實,即自我和超我的大部分能夠保持在潛意識狀态,并且通常是潛意識的。
也就是說,個體對其内容一無所知,而且為了使它們變為意識必須做一定的努力。
事實上,自我和意識、壓抑與潛意識并非一緻的。
我們須将對待意識&mdash&mdash潛意識問題的态度進行一次根本的修訂。
起初,由于意識已表明它自己是如此不值得信任,故而我們非常傾向于降低意識的價值。
但我們這樣做可能是不公正的。
正如我們的生命一樣,意識雖然沒有很多價值,但它卻是我們所擁有的全部。
沒有意識本質的啟示,我們就會在深層心理學的黑暗中迷失方向;但我們必須努力重新找到我們的方向。
什麼叫意識,這是無須讨論的,因為它的含義很明确。
&ldquo潛意識&rdquo這個詞的最古老而又最好的含義是描述性的,即,無論何種心理過程,我們若根據其産生的影響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同時又無從直接覺察到,我們就把這種心理過程叫做&ldquo潛意識的&rdquo。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與它的關系,和我們與存在于他人身上的心理過程的關系一樣,不同的隻
他的一條腿在他出生時就因受損而殘廢。
一個相當有名的現代作家非常喜歡編輯名人傳記,他就撰寫了我正提及的這個人的生平。
[50]現在寫傳記,要壓制剖析人物心理深度的要求,這可能是不太容易的。
因此,我們的作家進行了一個大膽嘗試: 他把主人公性格的全部發展過程都建立在其因生理缺陷而導緻的自卑感之上。
這樣做時,他就忽略了一個雖小卻不是沒有意義的事實:這就是那些不幸生下一個病弱或有其他缺陷的孩子的母親,常常試圖用超負荷的愛來彌補孩子所遭受的不公平的缺陷。
但在我們面前的這個例子中,這個傲慢的母親卻行為異常:她因孩子的殘缺而收回母愛。
當孩子長大成為一個擁有強權的人物時,他用行動明确地表明,他從未原諒他的母親。
當你們認識到母愛對一個兒童心理生活的重要性時,毫無疑問,你們會對傳記作家的自卑理論做一個心照不宣的修正。
但是,現在請你們重新回到超我上。
我們已經分派給它三種功能:自我監視、良心和(保持)理想。
[51]從我們關于超我起源的講演中,可知它是以一個重大的生物事實和一個重大的心理事實為前提的:即人類兒童對其父母的長期依靠和俄狄浦斯情結;這兩個事實又是緊緊地交織在一起的。
對我們而言,超我是每一個道德約束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倡導者&mdash&mdash簡而言之,超我就是我們從心理學意義上所能把握的、被描述為人類生活更高層面的東西。
由于超我本身可以追溯到父母和教育者等人的影響,故而,假如我們求助于這些起源,就可更加理解它的重要性。
通常,父母和類似父母的權威者都按照他們自己的超我規範來教育兒童。
無論他們的自我和超我達成什麼諒解,在教育兒童時,他們都是嚴厲而苛刻的。
他們已經忘記自己兒童時期的種種困難,而很高興現在孩子能認同他們自己猶如認同他們的父母;在過去,他們的父母也是将這些嚴厲的約束施加在他們身上的。
結果,兒童超我的形成實際上是以其父母的超我為模型的,而不是以其父母為模型。
因此,超我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它成為傳統的價值判斷的載體,這些傳統的價值判斷以超我的方式代代相傳。
你們不難猜到,超我對于我們理解人類的社會行為&mdash&mdash如過失問題&mdash&mdash有何等重要的幫助,甚至可能對教育賦予了實際的啟示。
所謂的唯物史觀很可能就錯在低估了這個因素。
他們摒棄超我這個因素,而主張人們的&ldquo意識形成&rdquo隻不過是同時代經濟條件的産物和上層建築。
這是事實,但它很可能并非真理的全部。
人類從未完全生活于現在。
種族和民族的過去即傳統,是存在于超我的意識形态中的;并且,這種傳統僅是慢慢地屈從于現實的影響和種種新的變化;而且它隻有通過超我的活動,才能在人類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完全不依賴于經濟條件[參閱第178頁]。
1921年我努力利用自我和超我間的分化研究群體心理學。
我獲得了這樣一個公式:心理群體是個體的集合,他們把同一個人引入他們的超我,并根據這個共同的成分在各人的自我中互相認同,那便成為一種心理的集體。
[52]當然,這隻适用于有領袖的群體。
假如我們擁有了更多的這類應用,那麼超我的假設對我們而言,就失去了最後一點迷惑;而且,當我們熟悉了心理的底層領域,轉而研究較高層面的心理結構時所産生的尴尬感,也就可以完全消除了。
當然,我們并不認為,分離出超我就完全解決了自我心理學的問題。
這隻不過是第一步;但這方面的困難,卻不以第一步為限。
然而,現在我們應提出,在自我的相反一端還有另一問題等着我們解決。
實際上在精神分析工作中,一個很早的觀察已向我們提出了這個問題。
由于該問題頻繁發生,故而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了理解其重要價值的關鍵所在。
就像你們所知,精神分析的整個理論,實際上都是建立在對抵抗的理解之上的。
當我們試圖使病人的潛意識變為有意識時,病人就向我們表現出這種抵抗。
該抵抗的客觀标志是病人的聯想失敗或遠離所涉及的主題。
通過這一事實&mdash&mdash當他接近該主題時,會有種種痛苦的感情&mdash&mdash他可能主觀上認識到抵抗的存在。
但也可能沒有這最後的标志。
因此,我們對病人說,我們從他的行為中推知他處于一種抵抗狀态;病人則回答道,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點,隻是覺得他的聯想變得更加困難。
這證明我們是對的;但在那種情境下,他的抵抗也是潛意識的,就像我們正在探讨如何提升的壓抑是潛意識一樣。
我們很早以前就應該提出這個問題:這種潛意識的抵抗來自心理的哪一部分?精神分析的初學者将準備馬上回答:當然,它是潛意識的抵抗。
這是多麼模棱兩可而且無用的回答。
假如它意味着抵抗産生于壓抑,我們必定反駁:當然不是!相反,我們甯願認為被壓抑的内容具有一種強大的向上沖的驅力,具有闖入意識的沖動。
反抗僅是自我的一種表現,自我最初實行壓抑,并且現在又希望保持壓抑。
這就是我們早年一直采取的觀點。
現在因為我們已假定,自我中有一個特殊的職能即超我,它代表着各種約束和反對特性的要求,故而我們可說,壓抑是超我的工作,或者由超我親自實行壓抑,或者由自我依其命令實行壓抑,假如我們在精神分析中遇到的抵抗并未被病人意識到,這就意味着超我和自我在某些相當重要的情況中能夠無意識地活動;或者&mdash&mdash這可能更重要&mdash&mdash自我和超我的某些部分本身就是潛意識的。
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考慮到這樣一個令人不快的發現:一方面,自我(包括超我)不完全與意識相一緻;另一方面,壓抑也不完全與潛意識相一緻。
女士們,先生們,談到這裡,我覺得應該歇息一下&mdash&mdash你們也可能希望如此&mdash&mdash在我繼續講演之前,我應該向你們道歉。
我想對我在15年前發表的精神分析導論做一些補充,我這樣做,好像你們和我一樣,在這15年裡除了從事精神分析之外,别的什麼也不做。
我知道,這種假設是不恰當的;但我又别無他法,隻好這樣做。
毫無疑問,這與下述事實有關聯:一般情況下,要讓一個非精神分析者深刻地理解精神分析,這是非常困難的。
當我告訴你們,我們并不願意給人一種是神秘團體的成員或從事神秘科學的印象時,你們應該相信我。
但我們仍然得指出并表達我們這樣一種信念:若沒有親身經受精神分析而獲得那種特殊經驗,他(或她)就無權加入精神分析的探讨。
15年前當我向你們做講演時,我試圖省略我們理論中某些思辨部分;但是我今天要對你們講述的新發現,正是來自于這些思辨部分。
我現在回到我們的主題。
面對這樣的疑問:是自我和超我本身就是潛意識的,還是僅僅産生了潛意識的結果?我們有很好的理由去贊成前一種可能性。
并且,這也是一個事實,即自我和超我的大部分能夠保持在潛意識狀态,并且通常是潛意識的。
也就是說,個體對其内容一無所知,而且為了使它們變為意識必須做一定的努力。
事實上,自我和意識、壓抑與潛意識并非一緻的。
我們須将對待意識&mdash&mdash潛意識問題的态度進行一次根本的修訂。
起初,由于意識已表明它自己是如此不值得信任,故而我們非常傾向于降低意識的價值。
但我們這樣做可能是不公正的。
正如我們的生命一樣,意識雖然沒有很多價值,但它卻是我們所擁有的全部。
沒有意識本質的啟示,我們就會在深層心理學的黑暗中迷失方向;但我們必須努力重新找到我們的方向。
什麼叫意識,這是無須讨論的,因為它的含義很明确。
&ldquo潛意識&rdquo這個詞的最古老而又最好的含義是描述性的,即,無論何種心理過程,我們若根據其産生的影響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同時又無從直接覺察到,我們就把這種心理過程叫做&ldquo潛意識的&rdquo。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與它的關系,和我們與存在于他人身上的心理過程的關系一樣,不同的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