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 地利人謀

關燈
為取得益州,劉備可以說是撕下了保持了很久的面具。

    劉備在臨死前教訓兒子阿鬥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為小善一樣可以獲得善人的名聲,成本卻不高;作小惡肯定難逃惡人的名聲,成本卻很大。

    劉備之流并非是不會去幹一些卑鄙的勾當,不過是事後獲得的好處能否抵得上他們失去的東西而已。

     劉備取得益州,基本上是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來進行的。

    不過,《隆中對》裡面有個天生的破綻,那就是試圖照抄漢高祖暗渡陳倉的故伎,而缺乏真正的理解。

    蜀中雖然沃野千裡,但民族衆多,矛盾複雜,國家化的程度不強,可以成為良好的後勤基地,卻不能夠提供戰鬥力和組織力都是上乘的部隊。

    要知道當年漢高祖取三秦的主力軍是徐州一帶的彪悍之民,更加之思鄉心切;而劉備如果從益州出擊,蜀地的兵員遠離故土的問題是不能夠解決的。

    況且,蜀地固然有層層山巒作為屏障,讓進攻者望天險而興歎,但是這些天險也限制了蜀地部隊出擊時的後勤供應,同時也制約了發揮軍事藝術中很重要的迂回作戰,使戰争變成缺乏技巧的消耗戰。

    因此,諸葛亮的:“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的戰略是不完善的,甚至于是等于本末倒置的。

     劉備集團如果真正打算北伐,一統天下的話,恰恰應該把蜀中作為後勤基地,以幾個心腹之人據險而守,發展經濟,保證後勤,以魏延之流鎮守漢中,作為奇兵。

    而劉備本人應該坐鎮荊州,觀天下之挑釁,策動北伐。

    這樣,軍糧供應可以依靠長江水道來保證。

    政權的中心處于三國交界處能夠随時得到最新、最重要的信息。

    荊州以北一馬平川,随時可以出擊,一旦東吳有變也可順流而下。

    在加上君主直接督戰能夠鼓舞士氣,蜀軍一旦身處荊州也隻能死戰。

    所以說以荊州為政治中心和軍事基地對劉備集團一統天下是非常有好處的。

     荊州固然是兩面受敵,但是正因為其敏感,一旦受到魏國攻擊,東吳唇亡齒寒不能不救。

    而東吳考慮到魏國在北,面對一個軍事力強大的荊州也不敢單獨來攻。

    一旦魏吳聯軍,荊州不守,在會蜀地據險而守也不失為少則能逃的上計。

    北伐開始的時候,因為主要的兵力都在荊州,有足夠的軍隊留下來防守,再不濟也可調蜀地部隊來幫助防守,畢竟魏國被攻,對蜀地的軍事壓力必然減輕,不可能兩線作戰。

     劉備之所以沒有選擇這種戰略并不是完全因為諸葛亮提供的錯誤意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劉備自己和他的部下在得到沒有被怎麼被戰火蹂躏的蜀中以後,被它的富庶和繁華所誘惑、所羁縻。

    對這,劉備的部下趙雲是有認識的。

    劉備打下成都以後曾打算要給手下大規模分田分地,趙雲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

    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安也”的意見來反對,也得到了劉備的認可。

    可見趙雲懂得大局,卻不會做官,壞了大家的好處,等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也就做了個雜号将軍,遠不如關、張、黃忠等人。

    但是他的努力沒有起到大的用處,因為中國自古就是有了官什麼都有,他不拿,不代表别人不拿。

    劉備的部下對于益州的百姓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