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冤臣

關燈
在陽溪大破魏國的後将軍費瑤和雍州刺史郭淮的部隊,因功被封為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假節、南鄭侯。

    可壞就壞在這件事和諸葛亮有了牽涉,諸葛亮在建興六年因為馬谡失街亭,自貶三等,這回劉禅讓他官複原職,但是畢竟諸葛亮的功勞沒有魏延大,劉禅在诏書裡是這樣寫的:“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複二郡,威鎮兇暴,功勳顯然”,要知道,斬王雙是在逃跑途中的事情,諸葛亮未必有什麼光彩,郭淮大敗是偏師魏延的功勞,陰平、武都二城是陳式的手筆,就是漢中的防禦工事也是魏延修的。

    諸葛亮當然覺得不爽,非常的不舒服,由此對陳式和魏延都很有意見,要知道他到死才是個武鄉侯。

     魏延的才能是為諸葛亮所妒忌的,每次給魏延偏師也不超過萬人,對魏延是以打壓為主的。

    對此魏延很是不忿,老是念道着當年要是按照他說的出子午谷,直指長安,早就赢了。

    這場關于子午谷的公案,按照魏延所說未必不能夠成功,後來鐘會伐蜀就是有一路從子午谷進軍的,也沒有出現諸葛亮說的危道。

    不過是諸葛亮當時對魏延就是很不滿意:你的智慧怎麼可能比我高?你想到了,我早就想到了,但是因為是你提出來的,就是不行。

    其實軍事上哪裡來的百分之百把握?否決曆史上任何一場經典戰役,都可以用安全這個理由給否定掉。

    以蜀國和魏國的實力對比,不冒險又如何有勝算。

     諸葛亮臨死的時候還不忘記踩魏延一把,讓和魏延一向不對付的楊儀來領導他。

    還說了,如果魏延不聽,“軍便自發”。

    最後一着比後世的十二道金牌也差不多,分明是要魏延如果繼續讨伐魏國就是孤軍奮戰。

    魏延當然不服:“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将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将乎!”但是什麼長史楊儀、司馬費祎,還有成都城的蔣琬等諸葛亮的親信走狗都是一夥,朝裡朝外一起算計魏延。

    魏延就是一個戰将,不是陰謀家,到死之前也僅僅是想回漢中,而沒有想到投靠魏國。

    魏延之死,是蜀國的一大損失,如果魏延健在,蜀國未必那麼快滅亡。

     倒是那個楊儀,在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後發出:“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甯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複及。

    ”的肺腑之言,可見當初“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的董允、蔣琬等人是什麼東西,或者什麼動機。

    想想在《出師表》裡大言不慚地說“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的諸葛亮的所為,不由得使人想起“朋黨”二字。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