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冤臣
關燈
小
中
大
三國時期最冤枉的人就是魏延,堪稱千古冤臣,因為他不但被殺後一直沒有被平反,更被一幫說書的糟蹋,說他有反骨,是和曹操一樣的大反派。
雖然曹操被稱為奸臣,可是在世的時候權傾朝野,死後倍極哀榮,墓地到現在還沒有被找到。
魏延則身首異處,三族被戮,不知埋骨何地。
而魏延根本就沒有什麼對不起蜀漢,連那個心都沒有,枉死,而死後千載罵名,冤枉,比嶽飛還冤,比袁崇煥還冤。
陳壽和魏延家是沒有什麼交情的,不過陳壽還算老實,盡管對蜀懷有一定的感情,不好明斥其非,但是在為魏延立傳的時候沒有說什麼謊話,在最後還是給他下了一個“不便背叛”的評語。
魏延不是名門望族之後,不然喜歡考證名人家世的三國時代不可能沒有記載,他是荊州義陽人。
最早的記載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很可能是和甘甯一樣是水匪或者豪強出身。
就這點來說,不知道當初他在荊州當豪強的時候是不是和諸葛家結下了什麼梁子,以至于諸葛亮後來那麼恨他。
魏延後來是依靠戰功當上了劉備手下的牙門将軍,畢竟魏延不是劉備的舊部,和諸葛亮等荊州世家子弟也不是一夥,加上性格似乎也屬于倔強一流,不會拍須遛馬,所以能夠升職,靠的唯有自己的能力。
等到劉備自稱漢中王的時候,要地漢中需要一員大将來鎮守,對取得漢中很有功勞,加之又是劉備親信的張飛是衆望所歸的人選。
關羽和張飛号稱“萬人敵”,武勇是有的,曆史上的張飛也絕對不是《三國演義》裡那樣大字不識,《八濛山銘》現在還是名帖,無論是招降嚴顔,還是漢中破張郃,證明張飛的計謀也相當不錯。
但是劉備選擇的漢中太守、鎮遠将軍卻是魏延。
這當然讓蜀國所有的人吃驚。
劉備為了顯示自己能夠用人,在一次大會上和魏延唱了一次雙簧:"今委卿重任,卿居之欲雲何?"魏延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蜀中衆将都為魏延的豪言壯語所感動。
隻有諸葛亮不是滋味,畢竟魏延的資曆還不如諸葛亮,就有了漢中太守的實缺,實在讓諸葛亮有些不舒服。
如果是魏延要造反,機會很多,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他還是漢中太守,完全可以反。
“建興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擁郡反。
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張裔于吳,據郡不,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有這麼多反的,魏延沒有反。
諸葛亮建興三年平定南方四郡的時候,蜀中空虛,魏延還是沒有反,真不知道反骨一說,從何而來? 到了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進屯漢中,不知道是諸葛亮和當地長官魏延有沒有發生什麼矛盾。
蜀漢建興八年的時候司馬懿和曹真等讨伐蜀國,諸葛亮在漢中據險而守,加上連月陰雨,魏國撤軍。
同時,魏延
雖然曹操被稱為奸臣,可是在世的時候權傾朝野,死後倍極哀榮,墓地到現在還沒有被找到。
魏延則身首異處,三族被戮,不知埋骨何地。
而魏延根本就沒有什麼對不起蜀漢,連那個心都沒有,枉死,而死後千載罵名,冤枉,比嶽飛還冤,比袁崇煥還冤。
陳壽和魏延家是沒有什麼交情的,不過陳壽還算老實,盡管對蜀懷有一定的感情,不好明斥其非,但是在為魏延立傳的時候沒有說什麼謊話,在最後還是給他下了一個“不便背叛”的評語。
魏延不是名門望族之後,不然喜歡考證名人家世的三國時代不可能沒有記載,他是荊州義陽人。
最早的記載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很可能是和甘甯一樣是水匪或者豪強出身。
就這點來說,不知道當初他在荊州當豪強的時候是不是和諸葛家結下了什麼梁子,以至于諸葛亮後來那麼恨他。
魏延後來是依靠戰功當上了劉備手下的牙門将軍,畢竟魏延不是劉備的舊部,和諸葛亮等荊州世家子弟也不是一夥,加上性格似乎也屬于倔強一流,不會拍須遛馬,所以能夠升職,靠的唯有自己的能力。
等到劉備自稱漢中王的時候,要地漢中需要一員大将來鎮守,對取得漢中很有功勞,加之又是劉備親信的張飛是衆望所歸的人選。
關羽和張飛号稱“萬人敵”,武勇是有的,曆史上的張飛也絕對不是《三國演義》裡那樣大字不識,《八濛山銘》現在還是名帖,無論是招降嚴顔,還是漢中破張郃,證明張飛的計謀也相當不錯。
但是劉備選擇的漢中太守、鎮遠将軍卻是魏延。
這當然讓蜀國所有的人吃驚。
劉備為了顯示自己能夠用人,在一次大會上和魏延唱了一次雙簧:"今委卿重任,卿居之欲雲何?"魏延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蜀中衆将都為魏延的豪言壯語所感動。
隻有諸葛亮不是滋味,畢竟魏延的資曆還不如諸葛亮,就有了漢中太守的實缺,實在讓諸葛亮有些不舒服。
如果是魏延要造反,機會很多,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他還是漢中太守,完全可以反。
“建興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擁郡反。
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張裔于吳,據郡不,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有這麼多反的,魏延沒有反。
諸葛亮建興三年平定南方四郡的時候,蜀中空虛,魏延還是沒有反,真不知道反骨一說,從何而來? 到了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亮進屯漢中,不知道是諸葛亮和當地長官魏延有沒有發生什麼矛盾。
蜀漢建興八年的時候司馬懿和曹真等讨伐蜀國,諸葛亮在漢中據險而守,加上連月陰雨,魏國撤軍。
同時,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