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 地利人謀
關燈
小
中
大
奪,還有政治上的壓迫。
諸葛亮就慫恿法正“睚眦之怨,無不報之,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有人請諸葛亮幹涉,得到的答複是:“法孝直為之輔翼,令其翻然翺翔,不可複制。
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耶?”相信這也是劉備自己的意思。
可以說劉備集團當時已經是小人得志,得意忘形。
關羽敗亡的禍根固然有其自己個人的剛愎自用的原因,但是蜀國戰略上的錯誤和劉備集團的腐敗才是主幹。
正是因為戰略上的失誤使荊州這個地方不可能是兵力充足到滿足北伐和防守的夠統一,也正因為戰略的失誤和政權上的腐敗讓劉備集團的政治效率低下。
在劉備得到龐德等因為水災而全軍覆沒的利好消息而欣喜若狂的時候,卻正是關羽敗亡的時候。
不能不說是一個辛辣的諷刺。
劉備集團的腐敗幾乎是必然的,一方面是因為劉備集團黑社會組織的出身缺乏政權管理的底蘊,一切還都是靠感情和關系做事;一方面也是因為劉備本人實際上并不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不過是一個項羽式的“彼可取而代之”的投機分子;還有一方面在于劉備集團智囊的文化底蘊不過是讀死書的一路。
劉備集團總是在強調一些陳死的,教條式的東西。
拿着個冒牌皇親四處招搖的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先是講義氣,後是講門第關系的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唯才是舉的曹操;一天到晚琢磨着天險地利的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吾任天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的曹操,失敗隻能說是必然的,最終的;勝利隻能是偶然的,暫時的。
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時候,想必是認識到這些了吧,不然也不會有對諸葛亮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
最後,不能不說說劉備的兒子劉禅。
劉禅作為蜀國的亡國之君,能夠得終其天年,與他的“樂不思蜀”是分不開的。
劉禅在作假上絕對是要超過劉備的,僅僅是在司馬昭的面前說“此間樂,不思蜀”,肯定是不能夠完全取信于司馬氏的。
後來他原先的臣子幫助他完成了這個謊言,也就是第二天向司馬昭表明思蜀,讓司馬昭覺得他當初說的是真心話。
人們最容易受騙的時候,就是他們自己自認為聰明的時候,人們自認為自己聰明的時候有兩個:一個覺得自己騙别人騙成功的時候;一個是覺得自己識破了别人的謊言的時候。
劉阿鬥就是靠這個騙過了狡猾的司馬昭,得終其天年,也最終騙了幾千年的中國人,說他是“扶不起來的阿鬥”。
劉禅作為一個人來說,比東吳的孫皓和魏國曹丕以後的混蛋皇帝都要好得多,除了亡國,實在沒有什麼劣迹。
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鬥才是中國知識階級理想的明君,也就是那種傳統評話中對軍師或者宰相言聽計從的老實人。
阿鬥對于諸葛亮及其後任者的信任和倚重公允地說是遠遠在齊桓公任用管仲之上的,《出師表》那種老子教訓兒子的口氣不是一般君主所能夠受得了的。
齊桓公手下可是開方和易牙三個人,阿鬥不過在後來有一個反對者也說不出什麼罪狀的宦官黃皓。
不是阿鬥沒有放權,是自比管仲的諸葛亮沒有管仲的能力。
非阿鬥負仲父,是諸葛負阿鬥罷了。
呂布劉備卷終
諸葛亮就慫恿法正“睚眦之怨,無不報之,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有人請諸葛亮幹涉,得到的答複是:“法孝直為之輔翼,令其翻然翺翔,不可複制。
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耶?”相信這也是劉備自己的意思。
可以說劉備集團當時已經是小人得志,得意忘形。
關羽敗亡的禍根固然有其自己個人的剛愎自用的原因,但是蜀國戰略上的錯誤和劉備集團的腐敗才是主幹。
正是因為戰略上的失誤使荊州這個地方不可能是兵力充足到滿足北伐和防守的夠統一,也正因為戰略的失誤和政權上的腐敗讓劉備集團的政治效率低下。
在劉備得到龐德等因為水災而全軍覆沒的利好消息而欣喜若狂的時候,卻正是關羽敗亡的時候。
不能不說是一個辛辣的諷刺。
劉備集團的腐敗幾乎是必然的,一方面是因為劉備集團黑社會組織的出身缺乏政權管理的底蘊,一切還都是靠感情和關系做事;一方面也是因為劉備本人實際上并不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不過是一個項羽式的“彼可取而代之”的投機分子;還有一方面在于劉備集團智囊的文化底蘊不過是讀死書的一路。
劉備集團總是在強調一些陳死的,教條式的東西。
拿着個冒牌皇親四處招搖的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先是講義氣,後是講門第關系的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唯才是舉的曹操;一天到晚琢磨着天險地利的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吾任天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的曹操,失敗隻能說是必然的,最終的;勝利隻能是偶然的,暫時的。
劉備白帝城托孤的時候,想必是認識到這些了吧,不然也不會有對諸葛亮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
最後,不能不說說劉備的兒子劉禅。
劉禅作為蜀國的亡國之君,能夠得終其天年,與他的“樂不思蜀”是分不開的。
劉禅在作假上絕對是要超過劉備的,僅僅是在司馬昭的面前說“此間樂,不思蜀”,肯定是不能夠完全取信于司馬氏的。
後來他原先的臣子幫助他完成了這個謊言,也就是第二天向司馬昭表明思蜀,讓司馬昭覺得他當初說的是真心話。
人們最容易受騙的時候,就是他們自己自認為聰明的時候,人們自認為自己聰明的時候有兩個:一個覺得自己騙别人騙成功的時候;一個是覺得自己識破了别人的謊言的時候。
劉阿鬥就是靠這個騙過了狡猾的司馬昭,得終其天年,也最終騙了幾千年的中國人,說他是“扶不起來的阿鬥”。
劉禅作為一個人來說,比東吳的孫皓和魏國曹丕以後的混蛋皇帝都要好得多,除了亡國,實在沒有什麼劣迹。
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鬥才是中國知識階級理想的明君,也就是那種傳統評話中對軍師或者宰相言聽計從的老實人。
阿鬥對于諸葛亮及其後任者的信任和倚重公允地說是遠遠在齊桓公任用管仲之上的,《出師表》那種老子教訓兒子的口氣不是一般君主所能夠受得了的。
齊桓公手下可是開方和易牙三個人,阿鬥不過在後來有一個反對者也說不出什麼罪狀的宦官黃皓。
不是阿鬥沒有放權,是自比管仲的諸葛亮沒有管仲的能力。
非阿鬥負仲父,是諸葛負阿鬥罷了。
呂布劉備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