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功高多自危
關燈
小
中
大
在之前曹操提到了後悔當初辭去給三個兒子封侯的事情,意思是讓漢獻帝把他讓封的陽夏、柘、苦三個縣共兩萬戶的封地轉封給他的兒子。
這裡面曹操很可能有王翦出征前向秦始皇讨封地自污以消除漢獻帝疑慮的意思,同時也是對漢獻帝的試探。
誰想漢獻帝不是很識相,在别人的提示下封是封了,可是把戶口數給克扣了五千,弄得曹操很不舒服。
于是在建安十六年春正月把曹丕提拔成了副丞相兼職五官中郎将,算是找平。
漢獻帝幸好沒有成為有實權的皇帝,不然肯定是昏君。
早在曹操剛除掉呂布的時候漢獻帝就有了殺曹操的意思,這點倒充分證明了他是劉氏的嫡派子孫,沒有串種。
那時候曹操還沒有任何不臣之心的實際舉動,見了他照常磕頭,曹操的罪過可能就是功勞和兵權。
應該說曹操在頒布《述本志令》的時候還是想和漢獻帝講和的,當然經曆了董承的衣帶诏事件已經不要指望曹操這樣有個性的人再如讨董卓時那樣替他賣命,不過是打算遵守臣道,有個獨立的諸侯國,讓皇帝不容易下手而已。
但是漢獻帝後來的作為讓曹操越來越寒心,為了找平衡,在建安十七年開始劍履上殿,對皇帝是不磕頭的了。
董昭等人于是建議曹操當魏公,荀彧堅決不同意,覺得曹操“本興義兵而匡朝甯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想讓曹操繼續忠臣到底。
其他的謀士不象荀彧那樣老實,他們知道,曹操如果不把漢獻帝搞定,就肯定是被漢獻帝搞定,而後者如果發生,曹操一家固然成了忠臣烈士,他們作為曹操餘孽也不要想跑,所以還是竭力撺掇曹操朝稱帝的路上走比較現實。
和皇帝已經分了彼此的曹操對功高不賞格外計較,對荀彧的說法自然是憤憤不平,于是就借讨伐孫權為名帶上荀彧一起到了壽春,要幫荀彧洗腦。
荀彧最後以憂死,大概是覺得自己不是對不起漢獻帝就是對不起曹操,或者雙方都對不起。
曹操建安十八年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為魏王,建安二十二年設天子旌旗,地位是逐步接近皇帝,但是仗卻是越打越少,越打越沒勁,越打越沒有進取心。
尤其是建安二十二年之後,曹操在軍事上幾乎沒有了任何攻勢。
很可能因為曹操是矛盾的,再勝利了,平滅了東吳和劉備之後怎麼辦?按照曹操的功勞已經沒有什麼可獎賞的了,除非把漢獻帝趕下去他來當皇帝,到時候也沒有對部下說還有劉備孫權沒有滅,還不能當皇帝的借口了。
可是偏偏,曹操的内心中還是想當青史留名的忠臣義士的,與漢獻帝較勁是曹操骨子裡桀骜不遜的天性,但在曹操的人性來說他一直想當一個儒家意義上的好人。
功高多自危,功勞最後成了一直追求建功立業的曹操的雞肋,因為功高到一定程度之後曹操遇到了他解不開的結,退隐江湖任人宰割不符合他倔強的天性;取而代之不符合他要擺脫贅閹遺醜身份做個堂堂正正名臣的理想,矛盾的曹操隻有選擇逃避。
這裡面曹操很可能有王翦出征前向秦始皇讨封地自污以消除漢獻帝疑慮的意思,同時也是對漢獻帝的試探。
誰想漢獻帝不是很識相,在别人的提示下封是封了,可是把戶口數給克扣了五千,弄得曹操很不舒服。
于是在建安十六年春正月把曹丕提拔成了副丞相兼職五官中郎将,算是找平。
漢獻帝幸好沒有成為有實權的皇帝,不然肯定是昏君。
早在曹操剛除掉呂布的時候漢獻帝就有了殺曹操的意思,這點倒充分證明了他是劉氏的嫡派子孫,沒有串種。
那時候曹操還沒有任何不臣之心的實際舉動,見了他照常磕頭,曹操的罪過可能就是功勞和兵權。
應該說曹操在頒布《述本志令》的時候還是想和漢獻帝講和的,當然經曆了董承的衣帶诏事件已經不要指望曹操這樣有個性的人再如讨董卓時那樣替他賣命,不過是打算遵守臣道,有個獨立的諸侯國,讓皇帝不容易下手而已。
但是漢獻帝後來的作為讓曹操越來越寒心,為了找平衡,在建安十七年開始劍履上殿,對皇帝是不磕頭的了。
董昭等人于是建議曹操當魏公,荀彧堅決不同意,覺得曹操“本興義兵而匡朝甯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想讓曹操繼續忠臣到底。
其他的謀士不象荀彧那樣老實,他們知道,曹操如果不把漢獻帝搞定,就肯定是被漢獻帝搞定,而後者如果發生,曹操一家固然成了忠臣烈士,他們作為曹操餘孽也不要想跑,所以還是竭力撺掇曹操朝稱帝的路上走比較現實。
和皇帝已經分了彼此的曹操對功高不賞格外計較,對荀彧的說法自然是憤憤不平,于是就借讨伐孫權為名帶上荀彧一起到了壽春,要幫荀彧洗腦。
荀彧最後以憂死,大概是覺得自己不是對不起漢獻帝就是對不起曹操,或者雙方都對不起。
曹操建安十八年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為魏王,建安二十二年設天子旌旗,地位是逐步接近皇帝,但是仗卻是越打越少,越打越沒勁,越打越沒有進取心。
尤其是建安二十二年之後,曹操在軍事上幾乎沒有了任何攻勢。
很可能因為曹操是矛盾的,再勝利了,平滅了東吳和劉備之後怎麼辦?按照曹操的功勞已經沒有什麼可獎賞的了,除非把漢獻帝趕下去他來當皇帝,到時候也沒有對部下說還有劉備孫權沒有滅,還不能當皇帝的借口了。
可是偏偏,曹操的内心中還是想當青史留名的忠臣義士的,與漢獻帝較勁是曹操骨子裡桀骜不遜的天性,但在曹操的人性來說他一直想當一個儒家意義上的好人。
功高多自危,功勞最後成了一直追求建功立業的曹操的雞肋,因為功高到一定程度之後曹操遇到了他解不開的結,退隐江湖任人宰割不符合他倔強的天性;取而代之不符合他要擺脫贅閹遺醜身份做個堂堂正正名臣的理想,矛盾的曹操隻有選擇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