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功高多自危
關燈
小
中
大
建安十五年間的曹操比較輕閑,畢竟這時候沒有人敢于輕易來摸他這頭老虎的屁股。
孫權敢于琢磨的是漢室宗親荊州看門狗劉備和益州無用人劉璋,劉備此刻琢磨的是比他更正宗的劉璋和大舅子孫權,雖然他們公然宣稱的敵人是漢賊曹操。
曹操也知道自己的别稱已經是漢賊,然而自以為是周公,正好此間有空,就做了一大篇叫《述志令》的文章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文章裡“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一句很真實,也很有氣魄,關鍵在于曹操的理直氣壯。
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不幸,是在曹操最強壯的時候有稱帝的行為或者企圖讓曹大義士給滅了,等曹操一死,劉備和孫權相繼稱帝。
大耳朵還在荊州的時候兩個兒子名字合起來就是“封禅”,按照古人的說法叫“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足夠滅三族的。
不過曹操的事情壞也就壞在他标榜的功勞太大和位極人臣上。
在皇帝時代,功勞高了是不免要承擔震主的罪過,位極人臣了就有了造反的嫌疑。
後世的戲文《大保國》裡就有兩句詞:“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将,哪一個忠良又有下場”。
曹操生得早,《大保國》的京戲是沒有耳福聽的,但是司馬遷的《史記》和李陵的《答蘇武書》想必都曾看過。
看完《史記》想必知道比他功勞還大、本事還強的韓信是怎麼死的,彭越又是怎麼亡的。
如果說韓、彭兩個人還有什麼罪證的話,周勃和周亞夫的罪名就是莫須有的了。
尤其是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功勞不可謂不大,漢景帝就對他不放心,在一次宮廷宴會上不給他餐具,周亞夫自己拿了,就堅定了漢景帝認為他“非少主臣”而至于必除之而後快的決心。
羅織的罪名自然是謀反,謀反的罪證就是周亞夫買的殉葬品有甲楯等武器道具,皇帝的走狗說得明白:“縱不欲反地上,欲反地下耳!”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周亞夫最終是死于獄中。
李陵在《答蘇武書》中總結得好;“昔蕭樊囚絷,韓彭菹醢,晁錯受戮,周魏見辜,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并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沒佞之類,悉為廊廟宰”,歸根結底,小人固然混蛋,皇帝更是該殺。
曹操好就好在不是什麼迂腐的清流,不會束手就縛,故此曹操在文中慨歎被殺的蒙恬和被逐的樂毅,“怆然流涕”,很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并且下定決心不能夠重蹈覆轍。
所以曹操聲明不能夠“慕虛名而受實禍”,槍杆子、刀把子堅決不能夠放手,在宣揚為國家的同時曹操卻也不諱言是為子孫計。
不過曹操也是矛盾的,畢竟當忠臣是曹操的志向,故此有了對妻妾:“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的話,做人做到這份上,多少也有些可憐。
随後說到的讓封,其實是對漢獻帝的暗示,因為
孫權敢于琢磨的是漢室宗親荊州看門狗劉備和益州無用人劉璋,劉備此刻琢磨的是比他更正宗的劉璋和大舅子孫權,雖然他們公然宣稱的敵人是漢賊曹操。
曹操也知道自己的别稱已經是漢賊,然而自以為是周公,正好此間有空,就做了一大篇叫《述志令》的文章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文章裡“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一句很真實,也很有氣魄,關鍵在于曹操的理直氣壯。
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不幸,是在曹操最強壯的時候有稱帝的行為或者企圖讓曹大義士給滅了,等曹操一死,劉備和孫權相繼稱帝。
大耳朵還在荊州的時候兩個兒子名字合起來就是“封禅”,按照古人的說法叫“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足夠滅三族的。
不過曹操的事情壞也就壞在他标榜的功勞太大和位極人臣上。
在皇帝時代,功勞高了是不免要承擔震主的罪過,位極人臣了就有了造反的嫌疑。
後世的戲文《大保國》裡就有兩句詞:“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将,哪一個忠良又有下場”。
曹操生得早,《大保國》的京戲是沒有耳福聽的,但是司馬遷的《史記》和李陵的《答蘇武書》想必都曾看過。
看完《史記》想必知道比他功勞還大、本事還強的韓信是怎麼死的,彭越又是怎麼亡的。
如果說韓、彭兩個人還有什麼罪證的話,周勃和周亞夫的罪名就是莫須有的了。
尤其是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功勞不可謂不大,漢景帝就對他不放心,在一次宮廷宴會上不給他餐具,周亞夫自己拿了,就堅定了漢景帝認為他“非少主臣”而至于必除之而後快的決心。
羅織的罪名自然是謀反,謀反的罪證就是周亞夫買的殉葬品有甲楯等武器道具,皇帝的走狗說得明白:“縱不欲反地上,欲反地下耳!”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周亞夫最終是死于獄中。
李陵在《答蘇武書》中總結得好;“昔蕭樊囚絷,韓彭菹醢,晁錯受戮,周魏見辜,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并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沒佞之類,悉為廊廟宰”,歸根結底,小人固然混蛋,皇帝更是該殺。
曹操好就好在不是什麼迂腐的清流,不會束手就縛,故此曹操在文中慨歎被殺的蒙恬和被逐的樂毅,“怆然流涕”,很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并且下定決心不能夠重蹈覆轍。
所以曹操聲明不能夠“慕虛名而受實禍”,槍杆子、刀把子堅決不能夠放手,在宣揚為國家的同時曹操卻也不諱言是為子孫計。
不過曹操也是矛盾的,畢竟當忠臣是曹操的志向,故此有了對妻妾:“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的話,做人做到這份上,多少也有些可憐。
随後說到的讓封,其實是對漢獻帝的暗示,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