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 速勝本難為

關燈
赤壁一戰,主角是周瑜周公瑾,不是曹操,也不是諸葛亮或者劉備。

    故此,就不在這裡寫赤壁之戰的精彩了,以後談到周公瑾的時候再細細道來。

     看着樯橹灰飛煙滅的曹丞相大大地後悔是肯定的,不過他比袁紹強也是肯定的,棄軍逃走不是曹操的作為。

    曹操是率軍而退。

    黃蓋二十幾條船上是硫磺魚油之類的燃料不假,但是究竟不是現代的汽油什麼的,燒得絕對沒有《三國演義》等作品炫耀的那樣快。

    況且有火船阻隔,東吳的士兵又沒有神話小說裡的避火訣,即刻上岸追殺也是很不現實的事情。

    在夏口的大耳朵倒不是曹操說的“見機遲”,而是沒有安着好心,在看着周公瑾和曹孟德赤壁鏖兵的時候也沒有打算東吳就一定能赢。

    劉備和諸葛亮都不是什麼仗義的人,憋着要是東吳敗了就趁機占有東吳地盤的主意,至少為了一旦東吳失敗好撒丫子跑,也要遠離主戰場,因此是首鼠兩端。

     再說曹操帶的軍隊數量,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十月到十二月之間,赤壁的曹方水軍很可能都是劉表當年的老部下。

    曹操用兵有個特點,就是隻要條件允許就會留下大量的預備隊,這樣能夠保證一線挫敗以後能夠由二線、三線逐次抵抗,不至于一下崩潰;或者再一線部隊陷入苦戰的時候能夠注入生力軍以取得決定性勝利。

    此次赤壁之戰,曹操在江陵留有曹仁部,襄陽留有樂進部,所以在兵敗的情況下,曹軍并沒有崩潰,在江陵的曹仁部還整整扼守了一年。

    襄陽樂進部可能主要是鎮守的作用,畢竟荊州新降,政局還不是很穩定,兩處的留守兵員肯定不少。

    再就後來曹操的統治區不但沒有發生什麼動亂,建安十四年春馬上就有兵力屯兵谯,随後進軍合肥來看:第一,在赤壁的曹軍不多,最多可能就在七、八萬左右;第二,曹軍損失不大,損失的也主要就是原荊州的部隊,根本沒有傷筋動骨。

     集中兵力和分兵确實是一對矛盾的事情。

    分兵可以使勝負取決于一場戰鬥的事情不大可能出現,降低了戰争中不确定因素的危險性,頗有些象現在股市裡的半倉策略。

    但是分兵确實也有被各個擊破的弱點,不象集中兵力那樣可以在局部戰場擁有絕對的優勢。

    一般來說分兵多是實力比較強的一方的做法,而集中兵力是實力比較弱的一方的打法。

    可能是中國共産黨取天下是從小變大,由弱變強,因此現在很多軍事著作多宣傳集中兵力的好處,好象分兵就是一種錯誤似的。

    其實戰争遠不象這樣簡單,分兵還是集中兵力正是體現一個軍事家指揮藝術的重要方面。

    如《三國演義》裡所說的在曹操撤退的路上,一會是張飛,一會是趙雲。

    一會是關羽的,那劉備和諸葛亮的智商也太低了。

    因為曹操當年不單能夠誇于禁“亂而能整”,就是他自己對待張繡和劉表的聯合追兵也一樣能夠以少勝多,要是分兵追擊,正好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