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身世之略談

關燈
著書立傳者通常要給名人找個顯要的祖先,不能确定是不是懷有證明父親英雄兒好漢的遺傳學的目的,但這種按骥索圖遠要比按圖索骥要現實。

    就好比一些大學授予成功人士名譽學位,比起拿着畢業花名冊來找成功人士要簡單而現實,也遠比那些對待沒有文憑的人才就不予承認且以為異端的先生們要聰明得多。

     陳壽在《三國志》的開篇寫道曹操是“漢相國參之後”,是遵循了這老例。

    曹參是西漢開國功臣,戰功累累,傷痕也是累累,很有些人為他當初分封時被列于蕭何之後而抱不平的。

    在蕭何死後,曹參當過一任的相國,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蕭規曹随”的典故。

    典故裡面的蕭就是蕭何,曹就是曹參,曹參沒有在接任死了的蕭何任相國之後就來個人亡政廢,把前任的規章制度全部推翻然後自己再重新搞一套以顯示自己比前任強,而是把前任的政策繼續延續下去,因為前任的政策事實證明不錯。

    可見曹參不單是個勇猛的戰将,更是一個明是非知大體的政治家。

    然而這個政治家和曹操是沒有血緣關系的。

    因為即便能夠牽強附會地把曹參算成是宦官曹騰的祖先,可宦官是不會有親骨肉的。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至于曹嵩原先到底是誰家的孩子,陳壽在問過很多人後也“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所以曹操僅僅是曹騰名義的孫子。

     說到宦官,中國曆史上可是有着厚重的一筆。

    宦官雖然是每每被士大夫們蔑稱為“閹賊”或者“閹黨”的,準士大夫寫的戲文裡的宦官則不是大反派也起碼是個小醜,但是不能否認宦官在中國曆史上起到過作用,甚至有很多是積極的作用。

    沒有宦官景監的引薦商鞅不可能有機會幫助秦孝公變法,史家之絕唱《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寫書的時候已經是宦官了,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發明者一直也離不開宦官蔡倫這個名字,鄭和下西洋其實在明朝叫三寶太監下西洋。

    東漢一朝就有兩次皇帝奪回權力依靠的是宦官,一次是以孫程為首的十九人幫助已經被幽禁在西鐘下的前皇太子濟陰侯奪取帝位成為漢順帝;一次是單超等五人幫助漢桓帝鏟除曾經毒殺漢質帝的大将軍梁冀。

    兩次東漢的皇帝面臨着生死關頭的時候卻偏偏沒有清流的影子。

    那個清流首領李固僅僅是哭了兩聲就被梁冀抓起來辦了。

    政治鬥争中所謂的清流往往和空談是劃等号的,不一定是靠不住,是不能依靠。

    所以論功行賞時被封侯的隻能是孫程、單超等宦官,前者号稱十九侯,後者号稱五侯。

     宦官一般不是來源于司馬遷之類犯事的官員,就是家境貧寒或者被拐賣的。

    古人重視孝道,不孝是很大的罪名,無後又是不孝裡的大罪名。

    在西漢的時候成為贅婿都是一種和小偷流氓一樣的罪過,是賤民,漢武帝這個暴君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