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關燈
小
中
大
兵入了郢城,便星夜着人到元帥軍中求計。
柳慶遠又付一錦囊,着人帶回。
三将聚看,上寫的是:“作速進兵,若齊将敗後,須緊困之,自有可破之機。
”三将見了大喜,又因休養了多日,人人思戰,無不勇往。
忽哨馬報到,說齊将統兵城外立寨,三将便引軍馬離了石橋浦安營。
齊将陳伯之見張沖已死,便領兵出城,使偏将王綱為左先鋒,元則為右先鋒,各引五千人馬分為左右兩翼,自己同了薛元嗣總領大軍,今見蕭将立寨,便準備交鋒。
到了次日,兩陣對圓。
陳伯之遣元則出馬掠陣。
昌義之看見,即提了渾鐵扁擔沖出陣前,一馬截住。
俱不答話,兩馬相交,動器械殺了二十餘合,元則怎當得昌義之這根扁擔沉重,漸漸招架不住。
昌義之正殺得性起,那扁擔隻不離元則的頭上亂劈。
不一時早将元則的腦袋分開,一交跌下馬來,隻殺得空馬奔回齊陣。
陳伯之見元則落馬,忙遣周同、張武二将齊出來攻。
昌義之全無畏怯,不一時将兩員齊将打落下馬。
昌義之殺得性起,喊叫如雷,便往齊陣趕入。
陳伯之見他欺敵,心中大怒,大喝道:“林野牧童,不得猖狂!”說罷,綽刀接住。
你看他二人才是一場好殺,但見: 兩下鳴鑼擊鼓,三軍呐喊搖旗。
大刀招展振天雷,扁擔塞光邀冰雪。
這一個舍命沖鋒扶社稷,那一個棄生接戰定乾坤。
口裡管天崩地裂未曾休,隻殺到馬倒人翻還不住。
兩下戰了八十餘合,隻看得人人喝采,不分誰勝誰強。
王珍國、陳剛忙催軍接戰。
齊陣上薛元嗣看見,也揮動大軍,兩下混戰。
不一時齊兵力怯,蕭将威強,王珍國、陳剛分頭沖擊,一霎時将齊兵殺得血流滿地,骨肉成堆。
陳伯之正與昌義之苦争苦鬥,忽見軍馬被蕭将沖得七零八落,四處奔逃,紛紛亂竄,心下着慌,不敢戀戰,隻得用刀左右遮擋,欲尋脫身之計。
早被昌義之一渾鐵扁擔打來,陳伯之忙舉刀與扁擔一近,早将陳伯之的手腕虎口震裂,便拍馬奔逃,連叫道:“好利害!好利害!”便招呼敗卒逃入城中,将城門緊閉而守。
昌義之三将見他逃入城中,不來追趕,隻遣軍馬圍得郢城鐵桶相似,不通水洩。
陳伯之在城上看見如此圍困,無法可施。
又因手痛流血不止,醫人敷藥調治,一時不得收口,隻指點将士死守。
蕭兵百計攻城,城中百般防守。
早有人報入建康,說魯山、郢城大敗,蕭衍引兵日夜攻擊,危在旦穸。
朝中臣子不敢隐瞞,隻得入朝奏知詳細。
寶卷忙聚王咺之、梅蟲兒、茹法珍一班佞臣商議,道:“魯山、郢城乃江南保障,若有差失,則蕭衍乘勝長驅,建康危矣,如之奈何?”王咺之等奏道:“以陛下之富,兵馬之廣,何慮蕭衍一人?隻消降旨速調淮南淮北及兩浙軍士,可得五十餘萬,再以毘陵,吳郡二處,可得百萬,兵精糧廣,合而并力,諒蕭衍匹夫,決難抵敵,終當授首,陛下又何慮焉?” 寶卷聽了大喜,随即傳旨,征調數處兵将糧草。
果然旨意一出,誰敢不遵。
不消一月,各處軍馬糧饷俱陸續而來。
寶卷遂命軍主吳子陽、淮南将軍陳虎牙,其餘大小戰将一百餘員,統領五十餘萬大兵救援郢城、魯山。
二人引兵而進,不日已到,遂将軍馬屯于白陽壘立寨,離魯山三十裡,又進據加湖,離郢城三十裡,俱依山偏水結寨,連絡上下,以作聲勢。
怎奈兩城受敵,信息不通,郵傳飛報俱被張惠紹、朱思遠水陸截住擒獲,吳子陽不知虛實,不敢驟進。
後史官閱此有詩道: 兵多糧足雖然好。
将帥無人那怕多。
元氣洩傷筋骨損,自然宮阙忝離過。
卻說房僧寄用計受虧,退回魯山,喜得蕭衍不十分追逼,遂收拾殘兵依舊在城外分營立寨。
把守險要之處,不許蕭衍進兵。
整理了數日,便又差人下書與蕭衍索戰。
蕭衍即批示來日。
下書人回來,房僧寄不敢用計,隻将人馬分為五寨,以待交鋒。
卻說柳慶遠到了五更時分,便喚王茂、韋睿、呂僧珍、曹景宗、張弘策,各付以五色旗号,按了金木水火土,俱附耳授計而去。
又喚過馮道根分付道:“與你五千人馬在壁山守候。
此處有兩條路徑可通魯山,房僧寄敗走,必由此處而來。
你隻在大路中埋伏,見他來時,你使人放火,他見了必從大路而走,俟其過半,你可截出,收其部衆,縱他入城。
毋違吾令。
”馮道根得令去了。
到了平明,兩邊戰鼓齊敲,四下炮聲俱發,各将弓弩射住了陣腳。
蕭衍親立在黃羅傘下,指揮士卒。
房僧寄見是
柳慶遠又付一錦囊,着人帶回。
三将聚看,上寫的是:“作速進兵,若齊将敗後,須緊困之,自有可破之機。
”三将見了大喜,又因休養了多日,人人思戰,無不勇往。
忽哨馬報到,說齊将統兵城外立寨,三将便引軍馬離了石橋浦安營。
齊将陳伯之見張沖已死,便領兵出城,使偏将王綱為左先鋒,元則為右先鋒,各引五千人馬分為左右兩翼,自己同了薛元嗣總領大軍,今見蕭将立寨,便準備交鋒。
到了次日,兩陣對圓。
陳伯之遣元則出馬掠陣。
昌義之看見,即提了渾鐵扁擔沖出陣前,一馬截住。
俱不答話,兩馬相交,動器械殺了二十餘合,元則怎當得昌義之這根扁擔沉重,漸漸招架不住。
昌義之正殺得性起,那扁擔隻不離元則的頭上亂劈。
不一時早将元則的腦袋分開,一交跌下馬來,隻殺得空馬奔回齊陣。
陳伯之見元則落馬,忙遣周同、張武二将齊出來攻。
昌義之全無畏怯,不一時将兩員齊将打落下馬。
昌義之殺得性起,喊叫如雷,便往齊陣趕入。
陳伯之見他欺敵,心中大怒,大喝道:“林野牧童,不得猖狂!”說罷,綽刀接住。
你看他二人才是一場好殺,但見: 兩下鳴鑼擊鼓,三軍呐喊搖旗。
大刀招展振天雷,扁擔塞光邀冰雪。
這一個舍命沖鋒扶社稷,那一個棄生接戰定乾坤。
口裡管天崩地裂未曾休,隻殺到馬倒人翻還不住。
兩下戰了八十餘合,隻看得人人喝采,不分誰勝誰強。
王珍國、陳剛忙催軍接戰。
齊陣上薛元嗣看見,也揮動大軍,兩下混戰。
不一時齊兵力怯,蕭将威強,王珍國、陳剛分頭沖擊,一霎時将齊兵殺得血流滿地,骨肉成堆。
陳伯之正與昌義之苦争苦鬥,忽見軍馬被蕭将沖得七零八落,四處奔逃,紛紛亂竄,心下着慌,不敢戀戰,隻得用刀左右遮擋,欲尋脫身之計。
早被昌義之一渾鐵扁擔打來,陳伯之忙舉刀與扁擔一近,早将陳伯之的手腕虎口震裂,便拍馬奔逃,連叫道:“好利害!好利害!”便招呼敗卒逃入城中,将城門緊閉而守。
昌義之三将見他逃入城中,不來追趕,隻遣軍馬圍得郢城鐵桶相似,不通水洩。
陳伯之在城上看見如此圍困,無法可施。
又因手痛流血不止,醫人敷藥調治,一時不得收口,隻指點将士死守。
蕭兵百計攻城,城中百般防守。
早有人報入建康,說魯山、郢城大敗,蕭衍引兵日夜攻擊,危在旦穸。
朝中臣子不敢隐瞞,隻得入朝奏知詳細。
寶卷忙聚王咺之、梅蟲兒、茹法珍一班佞臣商議,道:“魯山、郢城乃江南保障,若有差失,則蕭衍乘勝長驅,建康危矣,如之奈何?”王咺之等奏道:“以陛下之富,兵馬之廣,何慮蕭衍一人?隻消降旨速調淮南淮北及兩浙軍士,可得五十餘萬,再以毘陵,吳郡二處,可得百萬,兵精糧廣,合而并力,諒蕭衍匹夫,決難抵敵,終當授首,陛下又何慮焉?” 寶卷聽了大喜,随即傳旨,征調數處兵将糧草。
果然旨意一出,誰敢不遵。
不消一月,各處軍馬糧饷俱陸續而來。
寶卷遂命軍主吳子陽、淮南将軍陳虎牙,其餘大小戰将一百餘員,統領五十餘萬大兵救援郢城、魯山。
二人引兵而進,不日已到,遂将軍馬屯于白陽壘立寨,離魯山三十裡,又進據加湖,離郢城三十裡,俱依山偏水結寨,連絡上下,以作聲勢。
怎奈兩城受敵,信息不通,郵傳飛報俱被張惠紹、朱思遠水陸截住擒獲,吳子陽不知虛實,不敢驟進。
後史官閱此有詩道: 兵多糧足雖然好。
将帥無人那怕多。
元氣洩傷筋骨損,自然宮阙忝離過。
卻說房僧寄用計受虧,退回魯山,喜得蕭衍不十分追逼,遂收拾殘兵依舊在城外分營立寨。
把守險要之處,不許蕭衍進兵。
整理了數日,便又差人下書與蕭衍索戰。
蕭衍即批示來日。
下書人回來,房僧寄不敢用計,隻将人馬分為五寨,以待交鋒。
卻說柳慶遠到了五更時分,便喚王茂、韋睿、呂僧珍、曹景宗、張弘策,各付以五色旗号,按了金木水火土,俱附耳授計而去。
又喚過馮道根分付道:“與你五千人馬在壁山守候。
此處有兩條路徑可通魯山,房僧寄敗走,必由此處而來。
你隻在大路中埋伏,見他來時,你使人放火,他見了必從大路而走,俟其過半,你可截出,收其部衆,縱他入城。
毋違吾令。
”馮道根得令去了。
到了平明,兩邊戰鼓齊敲,四下炮聲俱發,各将弓弩射住了陣腳。
蕭衍親立在黃羅傘下,指揮士卒。
房僧寄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