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關燈
不失作河南公。

    ”蕭衍回書道:“當今群小用事,豈能及遠,若意外相逼,當勒馬步之軍直出掼江,則天下之事一舉可定矣。

    ”裴叔業得書持疑不決不題。

     且說寶卷既有此一番警變,宜該惕勵悔過,又得蕭懿為尚書令勵精求治,親賢遠佞,尚可挽回,收拾民心。

    無奈國運将終,豈由人造?故寶卷依舊荒淫,全無改悔。

    則蕭懿一人雖有旋斡之才,撥亂反正之手,亦無如之何矣。

    寶卷屢見蕭懿處正端方,召見時必斂容而待禮,雖如此,然其私心隻以不見蕭懿為快。

    早有茹法珍等一班佞臣礙着蕭懿在朝,作事掣肘,所為不能暢意,遂暗暗商議欲逐蕭懿,卻一時未得其便。

    忽一日在宮中與寶卷嬉戲,因乘便說道:“蕭懿自恃功高,每多不法,将行隆昌故事,陛下不可不慮。

    ”寶卷因而疑之。

    早有長史徐耀甫探知其言,密具舟楫于江東,夤夜來見蕭懿,說道:“主上昏愚,專信佞臣,将不利于公矣。

    ”遂說知前事:“我備舟楫于江東,乞明公速去與蕭雍州共謀,則大事可成。

    如遲,恐玉石俱焚矣。

    ”蕭懿聽了,笑道:“我世受國恩,當盡其忠。

    自古皆有死,豈有逃走的尚書令耶?”遂不聽。

    徐耀甫又再三苦谏,蕭懿堅執不行。

    徐耀甫見其不從,恐事累己,遂連夜登舟望雍州投蕭衍去了。

    正是: 忠良自古皆如此,鼎镬如臨含笑死。

     不殺賢臣國不亡,若殺賢臣泰運否。

     蕭懿不聽徐耀甫之言,惟盡忠盡職,無事亦不入朝,門無私谒。

    時寶卷出入無度,或有人勸蕭懿因其出門舉兵廢之。

    蕭懿道:“豈不聞前車之鑒,而複踏之,徒取臭名耳。

    ” 到了冬十一月,齊寶卷與一班嬖侍作樂,梅蟲兒說道:“陛下深處宮中,不知近日外臣作事,蕭懿總攝百官,久蓄陰謀。

    若不早除,釀成心腹之患。

    陛下獨不憶茹法珍前日之言乎!”于是寶卷決意要誅蕭懿。

    隻因無故,又躊躇了半晌,因說道:“恐殺之無名耳。

    ”王咺之道:“今蕭懿以陛下為庸主,不肯傾心,故久不入朝,奸心已露矣。

    若陛下必欲誅之,隻須召蕭懿入朝,商以軍國重務。

    他若心虛不入,即發兵擒之;倘要其來,陛下隻獎其功,賜以酒食,容臣等以金壺藥酒暗賜其死。

    不動聲色而誅此大逆,後世必以為陛下英武,不發人私,待有功之臣厚道而不苛矣。

    ”寶卷聽了大喜道:“卿言不即不離,真朕之股肱也。

    ”後人讀史至此,隻恨佞臣之害不小,有詩道: 朝無奸佞自無讒,國有賢良國始安。

     何事昏愚全不悟,自家股肱自傷殘。

     到了次日,寶卷遣中官召蕭懿入宮陛見。

    蕭懿果不見疑,即随中官入宮,拜見了寶卷。

    寶卷賜坐,說道:“崔逆之亂實賴賢卿剪除,保朕大位皆賢卿之功,今又贊理百揆,殊雲勞苦。

    朕與卿欲歡飲良辰,毋辜朕念。

    ”蕭懿連忙俯伏道:“聖天子百神呵護,殲此狂醜實賴陛下之高福,與明帝在天之佑。

    與臣何力,敢勞陛下注念?臣感激難勝,敢不肝腦塗地以報皇上之知遇也!”齊主即命光祿膳司排宴于内。

    不一時,君臣對飲,宮娥奏樂。

    飲至中間,内侍捧壺,暗藏鸠毒,便滿斟一杯送與蕭懿,又斟一杯進與齊主。

    齊主道:“賢卿可滿飲此杯,與朕同幹,遲則有罰。

    ”蕭懿疾忙一飲而幹。

    内侍又送進一杯,蕭懿又一飲而幹。

    一連三大杯,俱是壺中之酒,與齊主對飲同幹。

    原來宮中有一壺是巧匠所制,叫做鴛鴦壺,壺外面看來總是一壺,中同卻有分隔,篩酒之人将壺中的轉關放此則出藥酒,按彼則出好酒,人見之再不疑心。

    今蕭懿一連三大金杯藥酒送入腹中,不一時腹内如火,霎時間地轉天旋,存身不定。

    寶卷見蕭懿已中了藥酒,喜不自勝,因笑說道:“卿不勝酒矣,可着内侍扶出。

    ”内侍來扶。

    蕭懿此時腹中絞痛,五髒颠狂,便知齊王賜了藥酒,知死不能免,遂掙紮着大聲說道:“臣蒙先朝厚恩已建大功,非不忠于陛下。

    今陛下無故而賜臣鸠酒,臣死固不足惜,恐陛下江山旦夕莫保,何顔歸見先帝于地乎?今臣幸得從龍逢比幹于地下矣。

    臣死無所慮,隻慮家弟在雍深為陛下之憂耳。

    ”言說,大叫數聲,七竅流紅而死。

    史人有詩贊之道; 忠臣死不悔無謀,笑其龍逢地下遊。

     萬屈千冤都不說,還愁家弟在雍州。

     齊主見蕭懿已死,叫内侍拖在一邊。

    忽聽見蕭懿臨死說出雍州刺史蕭衍,便心下暗着一驚,忙對茹法珍、梅蟲兒、王咺之一班佞臣說道:“外人久稱蕭衍英勇蓋世無敵,今擁重兵,若知賜死蕭懿,安能使其不言,誠一患也。

    ”衆人聽了,隻吓得啞口無言,各驚訝吐舌。

    王咺之乃奏道:“陛下不必多慮,諒蕭衍一人何足慮哉!臣有一計,可以立除。

    ”隻因這一計有分教:一朝拜将,九曜俱齊。

    不知此計可能除得蕭衍否,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