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關燈
行。

    将至宮門,忽卷起一陣風,寒飕飕刮地而來,将衆宮女俱吹得寒毛直豎,個個心驚,一時間将紗燈紅燭打得半明半滅。

    昏昏慘慘之中,隻見一人绯袍玉帶,前後侍從跟随。

    衆宮女視之,卻是先帝,遂一齊驚惶,俯伏道旁,一個個俱吓得毛骨悚然。

     内中有膽大的仰面偷看,隻見先帝怒目掀髯,忽開口指着寶卷說道:“昏君無道,敗我江山,朕不久假人之手奪汝魂魄。

    ”說完,倏忽不見,依舊燈燭尤明。

    此時寶卷被宮娥閹人扶定,醉眼乜斜,隻覺得昏昏沉沉過了一會,早被這風吹得遍體清涼,忙将兩眼開看,隻見這些宮女俱在地下扒起,慌張失志,因問道:“爾等為何如此?”衆宮女定了神,半晌方奏道:“方才見先皇帝有嗔怒之意,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寶卷聽了大怒道:“朕為天子,百神皆畏,何物魍魉,敢在宮中作祟乎!就是先帝,已登鬼錄,朽腐久矣,與魍魉何異,隻可在孤村野外作旋風趕漿水,舞弄愚人,俟有人拯濟孤魂,在施食台前覓食可也,怎敢在朕深宮中如此大膽,獨不畏朕之法乎!明日必當使其碎首銷形,方消朕恨。

    ”說罷,悻悻入宮而去。

     到了次日,寶卷怒猶未息,因使宮人将菱草一束,縛做人形,冠袍束帶,上插一面小旗,寫着“明帝。

    二字,叫宮女鳴鑼擊鼓,牽到芳樂苑中。

    寶卷左手撩衣,右手提劍,大踏步向前,将菱草的人頭一劍揮落在地,說道:“以後還敢如此作怪麼!”遂叫宮人将頭懸于苑門口示衆。

    後人讀史至此,不勝歎息。

    有詩為證: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一旦綱常滅,不顧養育恩。

     生時不曾弑,死後喪其元。

     是惡不至此,千載罵其昏。

     寶卷在位如此妄為,上下離心,人人思叛,自然該一日喪亡。

    而猶然在位者,正所謂惡貫未滿,頑福未消,隻到福去災來,欣然粉骨。

    此時正是十月間,有中郎将許準來見徐孝嗣,勸他行廢立之事。

    徐孝嗣遲疑未決,因說道:“就要廢立,必須俟齊主出遊,緊閉台城,然後召百僚集議而廢之可也。

    ”許準見徐孝嗣無大志,又去說沈文季,沈文季自托老疾不預朝權。

    又有一個侍中沈昭略也來見沈文季,說道:“叔父行年六十,為員外仆射,欲求自兔,可豈得乎?”沈文季笑而不答。

    不期謀事不密,被人竊知,暗暗奏知寶卷。

     寶卷即遣使召徐孝嗣、沈文季、沈昭略入華林殿賜宴。

    三人不知事發,欣然應召。

    茹法珍以藥酒持進,說道:“皇上所賜,汝等可速飲之。

    ”三人見賜藥酒,各面面相觑。

    沈昭略怒罵徐孝嗣道:“廢昏立明,古今常典,宰相無才,緻有今日之禍。

    ”遂飲幹藥酒,将酒杯掼在徐孝嗣臉上,道:“使你做個破面鬼!”徐孝嗣、沈文季無言回答,隻得也飲。

    不一時藥性大發,三人七竅流血而死。

    寶卷一時将明帝所托的幾個大臣盡皆處死,自此朝中竟無一人敢言,凡事肆其所為。

     早有人報入北魏,魏主大喜,即遣拓跋勰、王肅等攻侵齊地。

    齊将一時無備,被魏兵殺得大敗虧輸,失去壽陽、合肥、建安三大郡。

    齊将連夜上表告急。

    寶卷見失了壽陽,也甚是着急,遂傳旨調豫州刺史蕭懿救援江北地方。

    又遣平北将軍崔慧景領水陸大小軍士共合十萬進救壽陽。

    寶卷見大軍起身之日,自出台城,親送至汪千,君臣相别而行。

    俄而遣内侍召回崔慧景,慧景單騎至前,寶卷道:“卿此行若不得壽陽,無令生還。

    ”崔慧景拜辭而去。

    兵過了廣陵數十裡,崔慧景集諸将谕之道:“吾荷齊三帝厚恩,又當顧托之重,今幼主昏狂,朝綱攘亂,若危而不扶責在于我。

    今日欲與諸君共建大功,以安社稷,不識諸君以為何如?”諸将聽了,一時皆拜賀道:“明公此舉,是救民水火,我等惟命是從也。

    ”崔慧景見衆心歸一,心中大喜,遂引軍退歸廣陵。

     廣陵司馬崔恭祖納之,遂同崔慧景引兵渡江,先遣使奉江夏王寶伭為主。

    寶伭大喜,遂遣兵接應,同崔慧景提兵望建康殺來,進攻竹裡。

    紛紛報入建康。

    寶卷見報大驚,即聚群臣商議。

    遂遣左興盛督羽林軍馬十萬前去迎敵。

    兩軍合于竹裡,安營立寨畢。

    次日,兩下鼓炮喧天,崔慧景遣大将萬副兒出馬與左興盛交戰,并不搭話,兩馬相交,槍刀并舉,鬥經三十餘合,不分勝敗。

    崔慧景遂揮兵混戰,從辰時戰至未時,各自鳴金罷戰,兩邊皆有傷損。

    崔恭祖因對崔慧景商議道:“台軍今日之戰,來分勝負,若使遲延,彼必有後軍相繼,則我兵遠疲而銳挫矣。

    莫若今夜出其不意,暗劫其營,彼必無備,左興盛必被我擒也。

    ”崔慧景聽了大喜,依計,遂遣萬副兒、丁奉:“引軍五千暗劫齊營,吾自引兵接應。

    ” 二人引了五千人馬,人盡銜枚馬皆摘鈴,候至更深,引了兵卒悄悄到了齊營左側。

    果然齊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