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關燈
憐數萬魏兵不曾走脫一個,盡為滅燼。

    後人見此,不勝傷感,有詩道: 聖帝兵惟誅有罪,仁君師不殺無辜。

     奈何盡付燎原火,一将功成萬骨枯。

     卻說李憲等見二王引着衆将殺入梁陣,便也要沖來,思量接應。

    早見梁兵已結成圍裹之勢,知中了梁人之計,隻得拔轉馬頭,保守自己寨栅。

    不期梁主在陣上見魏兵已中了柳軍師之計,便揮動三軍,一齊卷殺過來。

    一如山崩潮湧。

    魏兵将抵敵不住,各處營寨早已被梁兵盡行蹂躏,頃刻攻破。

    李憲知不可救,便引着手下兵卒,要逃入城。

    将及到城,忽斜刺裡王茂迎出,大叫道:“快下馬受降,免汝一死!”李憲不敢接戰,便望外城而入,王茂在後追來。

    不期剛走進外城,早有解糧的衆車夫,馮道根、呂僧珍等打聽得魏兵敗陣入城,便一齊發作,在外城之内殺起,正欲殺入内城,不期正遇着李憲,便将他截住不放。

    李憲見外城内俱有了梁兵,内城必然難保,一時進退無路,隻得拼死上前亂殺。

    正在危機,卻得郦道元在内城中守禦,忽報外城解糧車夫俱是梁兵梁将,做内應作反。

    郦道元大驚,即引手下千人出來撲救。

    恰遇着李憲敗逃,被梁兵圍着厮殺,他便殺入圍中救着李憲而走。

    不期王茂趕到,将郦道元一鐵槊打死下馬,李憲已逃入内城,将城門緊閉了。

    呂僧珍、王茂、馮道根奪了外城,遂欲進攻内城。

    此時梁主見王茂等得了外城,亦引兵而進,圍困内城。

    柳慶遠忙趕入止道:“不可不可,将不立于險地。

    今陛下至尊,而立于壽陽外城險地,倘魏有四境之兵援入,後無退路,前有堅城,則陛下何以應之?”梁主聽了猛省道:“軍師之言是也,如今計将安出?”柳慶遠道:“壽陽内城隻須遣将圍攻,陛下與臣集兵于外,以固聲勢,陸續交接,使軍士無怠逸之勞。

    再遣人引兵以禦四境,阻其援兵,絕其饷道,城中自有破機也。

    ”梁主聽了大喜,遂與柳慶遠出了外城。

    即遣王珍國、陳剛盼咐道:“汝二人各引五千人,到鄭城穎水之間,不許放壽陽一人一騎過去,方算汝功。

    ”又遣水軍頭領在于淝水、道水之處,不許一人渡河。

    分遣已畢,然後商議攻城不題。

     卻說李憲逃入内城,将各門緊閉督将死守,隻留着永興門已、午、未三個時辰容百姓樵采,其餘十分嚴禁。

    過不兩日,早有百姓傳入城中,說二王請将被梁兵用計圍裹入磐石山中,盡行燒死,不曾走漏一人。

    李憲聞了此信,直吓得魂魄俱消,身不動而自搖。

    再三算計,一時又無妙策,卻又被梁兵日夜攻打,隻得與諸将商議。

    諸将說道:“如今惟有死守,以待四方救援兵來,方為上策。

    ”李憲道:“朝廷差遣二王全軍敗沒,東陽、下蔡諸城又被梁人漸次得之,奪來的糧米放在外城,如今依舊歸梁。

    今困有三月,軍士漸次乏食,如之奈何?”忽有一人出帳說道:“城中糧米尚可支持半月,今城中各寺觀内僧人向來募化,必有餘積,将軍可使人分之,以濟軍急,俟平定之日加倍還他,此所謂無益而資有用,實一良策也。

    ”李憲聽了甚覺有理,即遣多人到各寺院征索糧米。

    果然向來信奉佛教,往往施舍,欲求來生富貴,以緻百姓效尤。

    故此,寺院缁流俱殷實富足。

    今見梁兵圍城,他隻将寺門緊閉,不管國家興敗,也不問誰勝誰強,惟聚集師徒飲酒食肉,快樂而已。

    忽聽得守城李将軍差人借糧米饷兵,吃驚不小。

    過不一日,早有紛紛的差人到寺中坐逼,有的沒奈何,隻得将些出來助饷,有的隻推着說本寺山門淡薄,施主稀疏。

    有的說我們是十方善信,随緣樂助,隻可僧家受用,你們在家人如何吃得。

    着是吃了,來生必要變驢變馬填還。

    怎當得兵卒求食甚急,先以軟取,後見推人,竟以力奪。

    一時間得了三萬餘鬥,李憲大喜。

    遂又羞人悄悄出城往四處去告急,不期到了中途,或交界的所在,俱被梁兵獲着。

    故此遠近州郡,隻知壽陽城戰,又見攻非一次,又見有二王協助,萬萬無妨,隻觀看消息。

    後見烽火連城,惟俟守自己地土,不敢起兵相救。

     卻說壽陽城中這些和尚,被魏兵一時逼去糧米,便叫苦連天,看看待斃。

    忽一日,李憲上城,見梁兵十分攻進,城危旦夕,心下着慌,隻得在城上料理一番,便回到府中,人内來尋夫人商量說話。

    走進房中不見,侍女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