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廿二

關燈
陰陽無爲故能和」七字,則與「逶蛇」、「陵遲」、「優遊」之義,鹹不相比附矣。

     有不審文義而妄删者。

    《道應篇》:「敖幼而好遊,至長不渝解。

    」「渝解」,猶懈怠也。

    後人不知其義,遂以「至長不渝」絶句,而删去「解」字矣。

    《人閒篇》:「城中力已盡,糧食匱,武大夫病。

    」武大夫,士大夫也。

    《淮南》書謂「士」爲「武」,後人不達,遂删去「武」字矣。

     有不識假借之字而妄删者。

    《人閒篇》:「此何遽不能爲福乎!」「能」讀曰「乃」。

    言何遽不乃爲福也。

    後人不知「能」與「乃」同,遂删去「能」字矣。

     有不識假借之字而顛倒其文者。

    《人閒篇》「國危不而安,患結不而解,何謂貴智?」「而」讀曰「能」。

    言危不能安,患不能解,則無爲貴智也。

    後人不知「而」與「能」同,遂改爲「國危而不安,患結而不解」矣。

     有失其句讀而妄移注文者。

    《説山篇》:「無言而神者,載無也。

    有言則傷其神句之神者,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聽。

    」高解「有言則傷其神」,雲:「道賤有言而多反有言,故曰『傷其神』。

    」據此,則當以「則傷其神」絶句,其「之神者」三字,乃起下之詞。

    之,此也。

    言此神者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聽也。

    後人誤以「則傷其神之神者」爲句,而移注文於「之神者」下,則上下文皆不可讀矣。

     有既誤而又妄改者。

    《氾論篇》:「使人之相去也,若玉之與石,葵之與莧,則論人易矣。

    」玉與石、葵與莧,皆不相似,故易辨也。

    俗書「葵」字作「」,「美」字作「羙」,「葵」之上半與「羙」相似,因誤而爲「美」。

    後人又改爲「美之與惡」,則不知爲何物矣。

    《人閒篇》:「嘳然而歎。

    」「嘳然」,即喟然。

    隷書「賁」字或作「」,形與「貴」相似,故「嘳」誤爲「噴」,而後人遂改爲「憤」矣。

    《脩務篇》:『明鏡之始下型,矇然未見形容。

    及其扢以玄錫,摩以白旃,則鬢眉微毛,可得而察。

    」「扢」讀若「槩」。

    高注雲:「扢,摩。

    」《藏》本正文「扢」字誤作「粉」,注文「扢」字又誤作「於」,劉本又改「於摩」爲「摩磨」,則誤之又誤矣。

    《泰族篇》:「捷昒而朝天下。

    」「捷」與「插」同。

    「昒」與「曶」同,古「笏」字也。

    插笏,笏也。

    隷書「捷」字或作「揵」,形與「挺」相似,故《藏》本「捷」字誤爲「挺」,「昒」字又誤爲「肳」。

    朱東光本改「挺肳」爲「笏」,義則是而文則非矣。

    「聘納而取婦,冠絻而親迎」。

    俗書「冠」字作「」,與「初」字相似,故《藏》本「冠絻」誤爲「初絻」,而劉本又改爲「紱絻」矣。

     有因誤字而誤改者。

    《道應篇》:「孔子亦可謂知化矣。

    」「知化」,謂知事理之變化也。

    「化」誤爲「」,而後人遂改爲「禮」矣。

    《詮言篇》:「自身以上至於荒芒,亦遠矣;自死而天地無窮,亦滔矣。

    」兩「亦」字皆誤爲「爾」,而後人遂改爲「爾」矣。

     有既誤而又妄加者。

    《俶真篇》:「雲臺之高,墮者折脊碎腦,而蟁蝱適足以翾。

    」翾,許緣反,小飛也。

    「翾」誤爲「翺」,後人遂於「翺」下加「翔」字,不知蟁蝱之飛可謂之翾,不可謂之翺翔也。

    《覽冥篇》「治日月之行,律陰陽之氣」,高注:「律,度也。

    」此三字傳寫誤在「律」字之下、「陰陽」之上,以緻隔絶上下文義。

    後人遂以「律」字上屬爲句,而於「陰陽」上加「治」字矣。

    《主術篇》:「不智而辯慧懁給,則乘驥而或。

    」「懁」與「儇」同。

    「或」與「惑」同。

    高注雲:「不智之人,辯慧懁給,不知所裁之,猶乘驥而或,不知所詣也。

    」懁,佞也。

    傳寫以「懁」誤爲「懷」,「乘」誤爲「棄」,「或」誤爲「式」,後人又於「式」上加「不」字,則文不成義矣。

    《人閒篇》:「孫叔敖病且死。

    」「且」字因與「病」字相連而誤爲「疽」,後人以下文「謂其子曰」雲雲,乃未死以前之事,故又於「死」上加「將」字,而不知「疽」爲「且」之誤。

    且,即將也。

     有既誤而又妄删者。

    《主術篇》:「堯、舜、禹、湯、文、武,皆坦然南面而王天下焉。

    」《藏》本作「王皆坦然天下而南面焉」,顛倒不成文理。

    劉本又删去「王」字,則誤之又誤矣。

    《人閒篇》:「或直於辭而不周於事者,或虧於耳以忤於心而合於實者。

    」「周」亦「合」也,謂不合於事也。

    隷書「周」與「害」相似,故《藏》本「周」誤爲「害」,而劉績不達,遂於「害」上删「不」字矣。

    下文曰「此所謂直於辭而不周於事者也」,即承此文言之。

    傳寫誤爲「不用於事」,而後人又改爲「不可用」矣。

     有既脫而又妄加者。

    《主術篇》:「是故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五寸之鍵,而制開闔。

    」《藏》本脫「而」字,劉績不能補正,又於「制開闔」下加「之門」二字矣。

    《詮言篇》:「故中心常恬漠,不累其德。

    」「累」讀「負累」之「累」。

    傳寫脫去「不」字,後人又誤以「累」爲「累積」之「累」,遂於「累」下加「積」字矣。

     有既脫而又妄删者。

    《天文篇》:「天地之偏氣,怒者爲風;天地之合氣,和者爲雨。

    」《藏》本上句脫「地」字,劉本又删去下句「天」字,則是以風屬天、雨屬地,其失甚矣。

     有既衍而又妄加者。

    《氾論篇》:「履天子之籍,造劉氏之冠。

    」「冠」上誤衍「貌」字,後人遂於「籍」上加「圖」字,以與「貌冠」相對,而不知「圖籍」不可以言履也。

     有既衍而又妄删者。

    《主術篇》:「主道員者,運轉而無端,化育如神,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也。

    臣道方者,論是而處當,爲事先倡,守職分明,以立成功也。

    」《藏》本「臣道方者」作「臣道員者運轉而無方者」。

    以上十字,《藏》本原文。

    其「員者運轉而無」六字,乃涉上文而衍。

    劉績又讀「臣道員者」爲句,「運轉而無方」爲句,而於「方」下删「者」字,則誤之又誤矣。

     有既誤而又改注文者。

    《原道篇》「夫蘋樹根於水」,高注:「蘋,大萍也。

    」正文「蘋」字誤作「萍」,後人遂改注文之「蘋大萍」爲「萍大蘋」,以從已誤之正文矣。

     有既誤而又增注文者。

    《俶真篇》「辯解連環,辭潤玉石」,高注:「潤,澤也。

    」正文「辭」字涉注文而誤爲「澤」,後人又於注文「潤,澤也」上加一「澤」字,以從已誤之正文矣。

    《精神篇》:「故覺而若眯,生而若死。

    」「眯」讀若「米」。

    高注:「眯,厭也。

    楚人謂厭爲眯。

    」「厭」,即今「魘」字。

    傳寫以「眯」誤作「昧」,後人遂誤讀爲暗昧之「昧」,而於注内加「暗也」二字矣。

    《説山篇》「人不小覺,不大迷」,高注:「小覺不能通道,故大迷也。

    」兩「小覺」竝誤爲「小學」,後人又於注文「小學」下加「不博」二字,以牽合正文矣。

    《泰族篇》「故因則大,作則細矣」,高注:「能循則必大也,欲作則小矣。

    」古「作」字爲「」,形與「化」相似,因誤爲「化」,後人又於注文「欲作」上加「化而」二字矣。

     有既誤而又移注文者。

    《地形篇》曰:「天地之閒,九州八柱。

    」下文曰:「八紘之外,乃有八極。

    」高注:「八極,八方之極也。

    」正文「八柱」誤爲「八極」,而後人遂移「八極」之注於前,以從已誤之正文矣。

    《道應篇》「輪扁斲輪於堂下」,高注:「輪扁,人名。

    」正文「輪扁」誤爲「輪人」,而後人遂移注文於下文「輪扁曰」雲雲之下矣。

    《詮言篇》「蘇秦善説而亡身」,高注:「蘇秦死於齊也。

    」正文「亡身」誤爲「亡國」,後人又移注文於「亡」字之下、「國」字之上,則是以「亡」字絶句,而以已誤之「國」字下屬爲句,其失甚矣。

     有既改而又改注文者。

    《原道篇》「幹越生葛絺」,高注:「幹,吳也。

    」劉本改「幹越」爲「于越」,并改高注,而不知「于」之不可訓爲「吳」也。

    「九疑之南,民人劗髮文身,以像鱗蟲」。

    「劗」讀若「鑽」,又讀若「欑」。

    高注:「劗,翦也。

    」後人不識「劗」字,遂改「劗髮」爲「被髮」,并改高注,而不知「被」之不可訓爲「翦」也。

    「聖人處之,不爲愁悴怨慰」。

    「怨」讀爲「苑」。

    苑、慰,皆病也。

    故高注雲:「慰,病也。

    」後人改「怨慰」爲「怨懟」,并改高注,而不知「懟」之不可訓爲「病」也。

    《地形篇》「誇父耴耳」,高注:「『耴』讀『褶衣』之『褶』。

    」後人改「耴耳」爲「耽耳」,并改高注,而不知「耽」之不可讀爲「褶」也。

    《氾論篇》「周棄作稼穡」,高注:「周棄,後稷也。

    」後人改正文「周棄」爲「後稷」,又改注文爲「稷,周棄也」。

    斯爲謬矣。

    《兵略篇》「西包巴蜀,東裹郯邳」,高注:「巴、蜀、郯、邳,地名。

    」後人改「邳」爲「淮」,并改高注,而不知「淮」乃水名,非地名也。

    「伐橪棗而爲矜」。

    橪,而善反。

    高注:「橪棗,酸棗也。

    」後人不識「橪」字,遂改「橪」爲「棘」,并改高注,而不知「棘」非「酸棗」也。

     有既改而復增注文者。

    《道應篇》「吾與汗漫期於九垓之上」,高注:「九垓,九天也。

    」後人改「之上」爲「之外」,又於注文「九天」下加「之外」二字矣。

    《詮言篇》「三關交争,以義爲制者,心也」,高注:「三關,謂食、視、聽。

    」後人改「三關」爲「三官」,又於注文「三關」上加「三官」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