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四

關燈
,後人所改耳。

    《太平禦覽·服章部三》引此正作「捷」。

    鈔本如是,刻本「捷」譌作「揵」。

    孫説同。

     應公之賜 「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

    念孫案:應者,受也。

    《廣雅》:「應,受也。

    」《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韋注曰:「應,猶受也。

    」《周頌·賚篇》曰:「我應受之。

    」襄十三年《左傳》曰:「應受多福。

    」《逸周書·祭公篇》曰:「應受天命。

    」是「應」與「受」同義。

    《康誥》曰:「應保殷民。

    」言受保殷民也。

    僖十二年《左傳》曰:「餘嘉乃勳,應乃懿德。

    」言受乃懿德也。

    桓公郊迎管仲而禮之,故仲稱「受公之賜,死且不朽」。

    尹以「賜」爲「賜死」,大謬。

     戎馬 「戎馬待遊車之弊」。

    念孫案:「戎馬」,當依《齊語》作「戎車」。

    據尹注,亦作「戎車」。

     十邑爲率 三鄉爲屬屬有帥五屬一大夫 「制五家爲軌,軌有長。

    六軌爲邑,邑有司。

    十邑爲率,率有長。

    十率爲鄉,鄉有良人。

    三鄉爲屬,屬有帥。

    五屬一大夫」。

    劉曰:「《齊語》作『制鄙三十家爲邑,邑有司。

    十邑爲卒,卒有卒帥。

    十卒爲鄉,鄉有鄉帥。

    三鄉爲縣,縣有縣帥。

    十縣爲屬,屬有大夫。

    五屬,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屬焉。

    』案後『屬退而脩連,連退而脩鄉』,則此當作『三鄉爲連,連有帥,十連爲屬』。

    今『三鄉』下缺『爲連連有帥十連』七字,但《齊語》以『連』爲『縣』耳。

    」念孫案:「十邑爲率」,「率」當依《齊語》作「卒」。

    下同。

    下文「鄉退而脩卒」,亦與《齊語》同也。

    隷書「率」字或作「」,見漢《韓勑造孔廟禮器碑》。

    形與「卒」相似,故「卒」誤爲「率」。

    「屬有帥」,當作「屬有大夫」,此涉上文「連有帥」而誤。

    「五屬一大夫」,「一」當爲「五」,下文雲:「正月之朝,五屬大夫復事於公,擇其寡功者而譙之曰:『列地分民者若一,何故獨寡功?』」是每屬有一大夫,故《齊語》雲「五大夫各治一屬」,不得言「五屬一大夫」也。

     權節具備其械器用 「審其四時,權節具備其械器用」。

    劉曰:「下二句當作『權節其用,備其械器』,乃字誤亂耳。

    《齊語》作『權節其用』,是也。

    注皆非。

    」 穀芨 「比耒耜穀芨」。

    孫雲:「『穀芨』,當依《齊語》作『耞芟』。

    宋明道本如是,韋注:「耞,拂也,所以擊草也。

    芟,大鎌,所以芟草也。

    」宋庠本「耞」作「枷」。

    宋本作『芨』,『』即『耞』字之壞,今又譌爲『穀』矣。

    尹注非。

    」 旦暮 「以旦暮從事於田壄」。

    引之曰:「旦暮」,本作「旦昔」,此後人據《齊語》改之也,不知《齊語》作「旦莫」,《管子》自作「旦昔」。

    上文言士,下文言工與商,皆雲「旦昔從事於此」,不應此處獨作「旦暮」也。

    「昔」與「夕」通。

     敬畏 「是以聖王敬畏戚農」。

    念孫案:「敬畏戚農」,當作「敬農戚農」,言農民耕,則多粟,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之親之也。

    「農」與「畏」,字形相近而誤。

    尹注非。

     論比計 「權節其用,論比計」。

    引之曰:「計」當作「汁」,字形相似而譌。

    「汁」與「協」通。

    《周禮·大行人》「協辭命」,故書「協」作「汁」。

    《大戴禮·朝事篇》譌作「計」,《史記·曆書》「祝犂協洽」,單行《索隱》本「協」作「汁」,譌作「計」。

    「汁」下當有「材」字,《齊語》正作「論比協材」,韋注曰:「協,和也,和其剛柔也。

    」 犧牲不勞 「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犧牲不勞,則牛馬育」。

    尹注曰:「過用謂之『勞』。

    」念孫案:尹説非也。

    「勞」,讀爲「撈」。

    《方言》曰:「撈,取也。

    」《廣雅》同。

    古無「撈」字,借「勞」爲之。

    《齊語》作「犧牲不略,則牛羊遂」,韋注曰:「略,奪也。

    」「略」與「勞」一聲之轉,皆謂奪取也。

    「無奪民時」,不輕用民也,「犧牲不勞」,不妄取於民也,今俗語猶謂略取人物曰「撈」矣。

     止民用 「舉財長工以止民用」。

    念孫案:「止」當爲「足」,尹注非。

     則其制令 「鄉有行伍卒長,則其制令」。

    孫雲:「當依《通典》百四十八作『則有制令』。

    」 師 「五鄉一師,故萬人爲一軍,今本脫「爲」字,據上文四「爲」字及《齊語》《通典》補。

    五鄉之師率之」。

    念孫案:「師」,皆當依《齊語》《通典》作「帥」,上文「三鄉一帥」即其證。

     政定 「是故卒伍政定於裡,軍旅政定於郊」。

    《通典》作「卒伍定於裡,軍政定於郊」,「政」,當爲「旅」。

    《齊語》作「卒伍整於裡,軍旅整於郊」。

    念孫案:「政」即「正」字也,「正」與「定」古字亦通。

    《堯典》「以閏月定四時」,《史記·五帝紀》「定」作「正」。

    《齊語》「正卒伍」,《漢書·刑法志》「正」作「定」。

    今「政定」竝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