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三

關燈
:「倚,依也。

    自隱其行,以避所依也。

    卑身雜處,所以遁上。

    隱行避倚,所以遁民。

    」劉曰:「隱,『索隱行怪』之『隱』。

    辟、倚,皆『邪』也。

    」念孫案:尹注甚謬,劉説「辟倚」是也。

    《版法篇》曰:「植固不動,倚邪乃恐。

    」「倚邪」即《周官》之「奇衺」。

    《樞言篇》曰:「名正則治,名倚則亂。

    」《荀子·榮辱篇》曰:「飾邪説,文姦言,爲倚事。

    」是「倚」爲「邪」也。

    「隱行辟倚」,謂隱行其僻邪之事也。

    劉以「隱」爲「索隱行怪」之「隱」,亦非。

    「遁上而遁民者」,遁,欺也,言上欺君而下欺民也。

    《廣雅》曰:「遁,欺也。

    」賈子《過秦篇》曰:「姦僞竝起而上下相遁。

    」《史記·酷吏傳序》曰:「姦僞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

    」皆謂上下相欺也。

    「遁」,字亦作「遯」。

    《淮南·脩務篇》「審於形者,不可遯以狀」,高注曰:「遯,欺也。

    」 和親 「莫敢布惠緩行,脩上下之交,以和親於民」。

    念孫案:「和親」當爲「私親」,字之誤也,上文曰「厚財博惠以私親於民」,是其證。

     漁利蘇功 「莫敢超等踰官,今本「莫」上有「故」字,涉上文「故士莫敢」而衍,茲據上句删。

    漁利蘇功,以取順其君」。

    尹注曰:「因少搆多,謂之蘇功。

    蘇,生息也。

    」念孫案:尹説甚迂。

    蘇者,取也,言漁利取功也。

    《楚辭·離騷》「蘇糞壤以充幃兮」,王注曰:「蘇,取也。

    」《淮南·脩務篇》「蘇援世事」,高注曰:「蘇,猶索也。

    」索,亦取也。

    《説文》:「穌,把取禾若也。

    」《廣雅》曰:「穌,取也。

    」「穌」與「蘇」字異而義同。

     重 令 綦組 「而女以美衣錦繡綦組相穉也」。

    念孫案:「綦」當爲「纂」,字之誤也。

    隷書「纂」或作「繤」,與「綦」相似而誤。

    《爾雅·釋天》注:「用纂組飾旒之邊。

    」今本「纂」誤作「綦」。

    《説文》曰:「纂,似組而赤。

    」《七臣七主篇》曰:「文采纂組者,燔功之窯也。

    」《楚辭·招魂》曰:「纂組綺縞,結琦璜些。

    」《淮南·齊俗篇》《漢書·景帝紀》竝曰:「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

    」是其證。

     其攻 「明主能勝其攻,今本「主」譌作「王」,以意改。

    故不益於三者,而自有國正天下,亂主不能勝其攻,故亦不損於三者,而自有天下而亡」。

    念孫案:「其攻」皆當爲「六攻」,字之誤也。

    其字古作「」,與「六」相似,故「六」譌爲「其」。

    《史記·周本紀》「三百六十夫」,索隱曰:「劉氏音破『六』爲古『其』字。

    」《淮南·地形篇》「通谷六易林蠱之臨,周流六虛」,今本「六」字竝譌作「其」。

    「勝六攻」,即承上文「攻而毀之者六」而言,下文「六攻者何也」又承此文「勝六攻」而言,《版法解》亦曰「明君能勝六攻」,「不肖之君不能勝六攻」。

     三者字 「雖不聽而可以得存者,雖犯禁而可以得免者,雖毋功而可以得富者」。

    念孫案:三「者」字皆因下文而衍,下文曰:「凡國有不聽而可以得存者,則號令不足以使下;有犯禁而可以得免者,則斧鉞不足以威衆;有毋功而可以得富者,則祿賞不足以勸民。

    」上有「有」字,則下當有「者」字。

    此文上無「有」字,則下不當有「者」字。

    《版法解》無。

     則戰不勝以下三句 「若此,則民毋爲自用。

    民毋爲自用,則戰不勝。

    戰不勝而守不固。

    守不固,則敵國制之矣」。

    念孫案:「則戰不勝」以下當作「則戰不勝而守不固。

    戰不勝而守不固,則敵國制之矣」。

    此文之兩「民毋爲自用」,兩「戰不勝而守不固」,義皆上下相承,今「則」下三句顛倒而失其指矣。

    《七法篇》曰:「國貧而用不足,則兵弱而士不厲。

    兵弱而士不厲,則戰不勝而守不固。

    戰不勝而守不固,則國不安矣。

    」文義正與此同。

     法 法 民力必竭 「故曰:『上無固植,下有疑心。

    國無常經,民力必竭。

    數也。

    』」引之曰:「必」字因注而誤,當作「不竭」。

    此承上文言之,號令、禮義、度量、刑法者,國之經也,今皆變易無常,則民無所勸懲,莫肯竭力以事其上矣。

    《君臣篇》曰:「羣臣盡智竭力以役其上。

    」故曰「國無常經,民力不竭」也。

    上雲「民不勸」、「民不畏」,此雲「民力不竭」,義相因也。

    上無固植,則下有疑心,國無常經,則民力不竭,乃理之必然者,故曰「數也」。

    尹注曰:「數,理也。

    國無常經,民力必竭,而曰不竭者,此非理之言也。

    」蓋誤解「民力不竭」爲「民力不窮」。

    然據其説,則正文之本作「不竭」可知,蓋注「民力必竭」,乃反言以起下之詞,而曰「不竭」者雲雲,則依正文作解也。

    其所見本之爲「民力不竭」明甚。

    若如今本作「民力必竭」,則注但言「必竭」可矣,何必迂回其詞而論「不竭」之「非理」乎? 礦石 「故赦者,犇馬之委轡也。

    今本脫「也」字,據《羣書治要》及《初學記·政理部》、《藝文類聚·治政部》、《太平禦覽·兵部八十九》《刑法部十八》所引補。

    毋赦者,痤雎與「疽」同。

    之礦石也」。

    《初學記·政理部》《太平禦覽·兵部八十九》引此亦作「礦石」,《説文繫傳》引作「磏石」。

    念孫案:「礦」,字本作「磺」。

    《説文》:「磺,銅鐵樸也。

    」「磏,厲石也。

    」皆非治痤疽者所用。

    《羣書治要》及《太平禦覽·刑法部十八》引此竝作「砭石」,是也。

    《説文》:「砭,石刺病也。

    」《素問·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民,其病皆爲癰瘍,其治宜砭石。

    」故曰「痤雎之砭石」。

     所以 「是故先王制軒冕,所以著貴賤,不求其美;設爵祿,所以守其服,不求其觀也」。

    宋本上「所以」作「足以」。

    念孫案:兩「所以」皆當作「足以」,「足」與「不求」文義正相承。

    下文曰:「明君制宗廟,足以設賓祀,不求其美;爲宮室臺榭,足以避燥濕寒暑,不求其大;爲雕文刻鏤,足以辨貴賤,不求其觀。

    」是其明證也。

    後人改「足以」爲「所以」,則非其指矣。

    《羣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