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守法者不失」。
念孫案:「失」當爲「先」,字之誤也。
《呂氏春秋·先己篇》注雲:「先,猶尚也。
」言守法之人不尚此無用之物也。
尹注非。
宙 合 王施 「王施而無私,則海内來賓矣」。
念孫案:「王」,當爲「正」。
施之無私,故曰「正施」。
如此 「章道以教,明法以期,民之興善也如此,湯武之功是也」。
念孫案:「如此」,當從宋本作「如化」。
《呂氏春秋·懷寵篇》曰:「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 不究 「其處大也不究,其入小也不塞」。
尹注曰:「究,窮也。
」念孫案:「究」當爲「窕」,字之誤也。
「窕」,不滿也。
「塞」,不容也。
以小處大則窕,以大入小則塞,唯因物施宜,則處大而不窕,入小而不塞矣。
《廣雅》曰:「窕,寬也。
」昭二十一年《左傳》「鍾小者不窕,大者不摦,窕則不鹹,摦則不容」,杜注曰:「窕,細不滿也。
摦,橫大不入也。
不鹹,不充滿人心也。
不容,心不堪容也。
」《呂氏春秋·適音篇》「音太鉅則志蕩,以蕩聽鉅,則耳不容,不容則橫塞,橫塞則振,太小則志嫌,以嫌聽小,則耳不充,不充則不詹,不詹則窕」,高注曰:「窕,不滿密也。
」《淮南·本經篇》「小而行大,則滔窕而不親。
大而行小,則陿隘而不容」,高注曰:「滔窕,不滿密也。
」《大戴禮·王言篇》曰:「布諸天下而不窕,内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淮南·氾論篇》亦雲:「舒之天下而不窕,内之尋常而不塞。
」《墨子·尚賢篇》曰:「大用之天下則不窕,小用之則不困。
」「窕」本或誤作「究」,《尚同篇》雲:「大用之治天下而不窕,小用之治一國一家而不橫。
」足正「究」字之誤。
《荀子·賦篇》曰:「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郤穴而不偪。
」《淮南·原道篇》曰:「處小而不逼,處大而不窕。
」《俶真篇》曰:「處小隘而不塞,橫扃天地之間而不窕。
」皆其證也。
草書「窕」字或作「」,「究」字或作「」,二形相似,故「窕」誤爲「究」,尹氏不察,而訓「究」爲「窮」,失之矣。
法崖 「地化生無法崖」。
引之曰:「法」當爲「泮」。
《衛風·氓篇》「隰則有泮」,鄭箋曰:「泮,讀爲畔。
」「畔」,涯也,故曰:「地化生無泮崖。
」尹注雲:「物之生化無有崖畔。
」是其證。
今本「泮」作「法」者,涉注文「法天地」而誤。
巨獲 「成功之術,必有巨獲」。
念孫案:「巨獲」,讀爲「榘矱」。
「榘」,今省作「矩」。
《説文》:「巨,規巨也。
」或作「榘」。
「蒦」,度也,或作「彠」。
《楚詞》曰:「求榘彠之所同。
」今《楚詞》作「榘矱」,王注曰:「榘,法也。
矱,度也。
」下文曰:「必周於德,審於時,時德之遇,事之會也,若合符然。
」正所謂「成功之術,必有榘矱」也。
尹注非。
浧儒 「此言聖人之動靜開闔,詘信浧儒,取與之必因於時也」。
念孫案:「浧」當爲「逞」,「儒」當爲「偄」,皆字之誤也。
《幼官篇》「藏溫偄」,宋本「偄」誤作「儒」,今本又誤作「濡」。
凡隷書從耎之字,多誤從需,若「碝」之爲「礝」、「」之爲「」、「蝡」之爲「蠕」,皆是也。
「逞」與「盈」同,《左氏》春秋昭二十三年「沈子逞」,《穀梁》作「沈子盈」。
《左氏傳》「欒盈」,《史記》作「欒逞」。
又《左氏傳》昭四年「逞其心以厚其毒」,《新序·善謀篇》「逞」作「盈」。
「偄」與「緛」同。
「盈緛」,猶「盈縮」也。
《廣雅》:「緛,縮也。
」曹憲音而兖反。
《素問·生氣通天論》「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王冰曰:「緛,縮也。
」《漢書·天文志》「已出三日而復微入,三日迺復盛出,是爲耎而伏」,晉灼曰:「耎,退也。
」《太玄·耎》曰「陽氣能剛能柔,能作能休,見難而縮」,範望曰:「耎而自縮,故謂之耎。
」是「緛」與「縮」同義。
「緛」、「偄」、「耎」古字通。
「盈縮」與「詘伸」,義相因也,《淮南·人間篇》曰得道之士「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嬴縮、卷舒,與物推移」,「詘伸嬴縮」即「詘信盈緛」。
含愁 「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陽也,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
尹注曰:「有意濟世,時亂方殷,未可明論,故曰:理代之言,陰愁而藏之。
」「治世」作「理代」,此避太宗、高宗諱。
念孫案:注言「陰愁而藏之」,則正文「含」字當是「侌」字之誤。
「侌」,古「陰」字也。
「愁」與「揫」同。
《鄉飲酒義》「秋之爲言愁也」,鄭注曰:「愁,讀爲『揫』。
揫,斂也。
」陰與陽正相反,故曰「有意而未可陽也」。
「故揫其治言,陰揫而藏之也」,謂陰斂其治世之言而藏之也。
下文「沈抑以辟罰,靜默以侔免」,正申「陰揫而藏之」之義。
辟之也 「知道之不可行,則沈抑以辟罰,靜默以侔免辟之也。
猶夏之就凊,冬之就溫焉」。
念孫案:「辟之」之「辟」,讀曰「譬」,下屬爲句。
「也」字後人所加。
後人讀「辟」爲賢者「辟世」之「辟」,而誤以爲承上之詞,故於「辟」之下加「也」字。
故曰 「故曰欲而無謀」。
念孫案:「故曰」二字,涉下文而衍。
循發蒙也 「通於可不與「否」同。
利害之理,循發蒙也」。
念孫案:「循」字義不可通。
「循」當爲「猶」,字之誤也。
隷書「猶」字或作「」,與「循」相似。
上言「若覺卧,若晦明」,此言「猶發蒙」,「猶」亦「若」也,《仲尼燕居》曰「昭然若發矇」是也。
尹注非。
義失正 「夫行私、欺上、傷民、失士,此四者用,所以害君義失正也」。
念孫案:「義失正」,當爲「失義正」,下文曰:「爲君上者,既失其義正。
」是其證。
先帝常 「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義立之謂賢」。
念孫案:「帝」即「常」字之誤而衍者,尋尹注亦無「帝」字。
「先常」猶言「故常」,「不必以先常」句絶,言大人之行,不必遵守故常,唯義立之爲賢也。
勸則告 「政易
念孫案:「失」當爲「先」,字之誤也。
《呂氏春秋·先己篇》注雲:「先,猶尚也。
」言守法之人不尚此無用之物也。
尹注非。
宙 合 王施 「王施而無私,則海内來賓矣」。
念孫案:「王」,當爲「正」。
施之無私,故曰「正施」。
如此 「章道以教,明法以期,民之興善也如此,湯武之功是也」。
念孫案:「如此」,當從宋本作「如化」。
《呂氏春秋·懷寵篇》曰:「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 不究 「其處大也不究,其入小也不塞」。
尹注曰:「究,窮也。
」念孫案:「究」當爲「窕」,字之誤也。
「窕」,不滿也。
「塞」,不容也。
以小處大則窕,以大入小則塞,唯因物施宜,則處大而不窕,入小而不塞矣。
《廣雅》曰:「窕,寬也。
」昭二十一年《左傳》「鍾小者不窕,大者不摦,窕則不鹹,摦則不容」,杜注曰:「窕,細不滿也。
摦,橫大不入也。
不鹹,不充滿人心也。
不容,心不堪容也。
」《呂氏春秋·適音篇》「音太鉅則志蕩,以蕩聽鉅,則耳不容,不容則橫塞,橫塞則振,太小則志嫌,以嫌聽小,則耳不充,不充則不詹,不詹則窕」,高注曰:「窕,不滿密也。
」《淮南·本經篇》「小而行大,則滔窕而不親。
大而行小,則陿隘而不容」,高注曰:「滔窕,不滿密也。
」《大戴禮·王言篇》曰:「布諸天下而不窕,内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淮南·氾論篇》亦雲:「舒之天下而不窕,内之尋常而不塞。
」《墨子·尚賢篇》曰:「大用之天下則不窕,小用之則不困。
」「窕」本或誤作「究」,《尚同篇》雲:「大用之治天下而不窕,小用之治一國一家而不橫。
」足正「究」字之誤。
《荀子·賦篇》曰:「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郤穴而不偪。
」《淮南·原道篇》曰:「處小而不逼,處大而不窕。
」《俶真篇》曰:「處小隘而不塞,橫扃天地之間而不窕。
」皆其證也。
草書「窕」字或作「」,「究」字或作「」,二形相似,故「窕」誤爲「究」,尹氏不察,而訓「究」爲「窮」,失之矣。
法崖 「地化生無法崖」。
引之曰:「法」當爲「泮」。
《衛風·氓篇》「隰則有泮」,鄭箋曰:「泮,讀爲畔。
」「畔」,涯也,故曰:「地化生無泮崖。
」尹注雲:「物之生化無有崖畔。
」是其證。
今本「泮」作「法」者,涉注文「法天地」而誤。
巨獲 「成功之術,必有巨獲」。
念孫案:「巨獲」,讀爲「榘矱」。
「榘」,今省作「矩」。
《説文》:「巨,規巨也。
」或作「榘」。
「蒦」,度也,或作「彠」。
《楚詞》曰:「求榘彠之所同。
」今《楚詞》作「榘矱」,王注曰:「榘,法也。
矱,度也。
」下文曰:「必周於德,審於時,時德之遇,事之會也,若合符然。
」正所謂「成功之術,必有榘矱」也。
尹注非。
浧儒 「此言聖人之動靜開闔,詘信浧儒,取與之必因於時也」。
念孫案:「浧」當爲「逞」,「儒」當爲「偄」,皆字之誤也。
《幼官篇》「藏溫偄」,宋本「偄」誤作「儒」,今本又誤作「濡」。
凡隷書從耎之字,多誤從需,若「碝」之爲「礝」、「」之爲「」、「蝡」之爲「蠕」,皆是也。
「逞」與「盈」同,《左氏》春秋昭二十三年「沈子逞」,《穀梁》作「沈子盈」。
《左氏傳》「欒盈」,《史記》作「欒逞」。
又《左氏傳》昭四年「逞其心以厚其毒」,《新序·善謀篇》「逞」作「盈」。
「偄」與「緛」同。
「盈緛」,猶「盈縮」也。
《廣雅》:「緛,縮也。
」曹憲音而兖反。
《素問·生氣通天論》「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王冰曰:「緛,縮也。
」《漢書·天文志》「已出三日而復微入,三日迺復盛出,是爲耎而伏」,晉灼曰:「耎,退也。
」《太玄·耎》曰「陽氣能剛能柔,能作能休,見難而縮」,範望曰:「耎而自縮,故謂之耎。
」是「緛」與「縮」同義。
「緛」、「偄」、「耎」古字通。
「盈縮」與「詘伸」,義相因也,《淮南·人間篇》曰得道之士「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嬴縮、卷舒,與物推移」,「詘伸嬴縮」即「詘信盈緛」。
含愁 「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陽也,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
尹注曰:「有意濟世,時亂方殷,未可明論,故曰:理代之言,陰愁而藏之。
」「治世」作「理代」,此避太宗、高宗諱。
念孫案:注言「陰愁而藏之」,則正文「含」字當是「侌」字之誤。
「侌」,古「陰」字也。
「愁」與「揫」同。
《鄉飲酒義》「秋之爲言愁也」,鄭注曰:「愁,讀爲『揫』。
揫,斂也。
」陰與陽正相反,故曰「有意而未可陽也」。
「故揫其治言,陰揫而藏之也」,謂陰斂其治世之言而藏之也。
下文「沈抑以辟罰,靜默以侔免」,正申「陰揫而藏之」之義。
辟之也 「知道之不可行,則沈抑以辟罰,靜默以侔免辟之也。
猶夏之就凊,冬之就溫焉」。
念孫案:「辟之」之「辟」,讀曰「譬」,下屬爲句。
「也」字後人所加。
後人讀「辟」爲賢者「辟世」之「辟」,而誤以爲承上之詞,故於「辟」之下加「也」字。
故曰 「故曰欲而無謀」。
念孫案:「故曰」二字,涉下文而衍。
循發蒙也 「通於可不與「否」同。
利害之理,循發蒙也」。
念孫案:「循」字義不可通。
「循」當爲「猶」,字之誤也。
隷書「猶」字或作「」,與「循」相似。
上言「若覺卧,若晦明」,此言「猶發蒙」,「猶」亦「若」也,《仲尼燕居》曰「昭然若發矇」是也。
尹注非。
義失正 「夫行私、欺上、傷民、失士,此四者用,所以害君義失正也」。
念孫案:「義失正」,當爲「失義正」,下文曰:「爲君上者,既失其義正。
」是其證。
先帝常 「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義立之謂賢」。
念孫案:「帝」即「常」字之誤而衍者,尋尹注亦無「帝」字。
「先常」猶言「故常」,「不必以先常」句絶,言大人之行,不必遵守故常,唯義立之爲賢也。
勸則告 「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