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弟二

關燈


    《考工記》「妢胡之笴」注:「故書『笴』爲『笱』。

    杜子春雲:『笱當爲笴。

    』」漢《巴郡太守張納碑》「犴無拘紲之人」,「拘」字作「抲」。

    《冀州從事郭君碑》「凋柯霜榮」,「柯」字作「」,其右畔極相似,又見下。

    故「苛」誤作「苟」,下文「薄稅斂,毋苛於民」,「苛」字亦誤作「苟」。

    尹注:「謂無苟取於民。

    」非是。

    《莊子·天下篇》「君子不爲苛察」,《釋文》:「苛,一本作苟。

    」《楚策》「以苛廉聞於世」,《史記·甘茂傳》作「以苟賤不廉聞於世」。

    《説文·敘》曰:「廷尉説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

    』」隷書「苛」字,或作「」,上從「艸」,下與「句」相似,而此雲「苛之字止句」者,蓋隷書從「止」之字,或作「立」,與從「艸」者相亂故也。

    皆其證矣。

    「覆」讀爲「愎」。

    「愎」、「鷙」,皆很也,言上殘苛而不已,則下很戾而不從也。

    《廣雅》曰:「愎、鷙,很也。

    」宣十二年《左傳》「剛愎不仁」,杜預曰:「愎,很也。

    」《漢書·匈奴傳》「天性忿鷙」,顔師古曰:「鷙,很也。

    」「愎」字從心聲,故與「覆」通。

    字又作「復」,《趙策》雲:「知伯之爲人好利而鷙復。

    」是也。

    《韓子·十過篇》「復」作「愎」。

    又作「蝮」,《史記·酷吏傳贊》雲:「京兆無忌,馮翊殷周蝮鷙。

    」是也。

     利壇宅 「辟田疇,利壇宅」。

    尹注曰:「壇,堂基。

    」念孫案:尹説非也。

    「利」當爲「制」,字之誤也。

    隷書「制」字,或作「」,形與「利」相似。

    「壇」讀爲「廛」,謂制爲廛宅也。

    《荀子·王制篇》曰:「順州裡,定廛宅。

    」《鹽鐵論·相刺篇》曰:「經井田,制廛裡。

    」皆是也。

    《魏風·伐檀傳》曰:「一夫之居曰廛。

    」《周官·載師》注曰:「廛民居之區域也。

    」《遂人》注曰:「廛,城邑之居。

    」「廛」與「壇」古同聲而通用。

    《周官·廛人》:「故書『廛』作『壇』,杜子春讀『壇』爲『廛』。

    」又《載師》「以廛裡任國中之地」,「故書『廛』或作『壇』」,「鄭司農雲:『壇,讀爲廛。

    』」是其證。

     振罷露 國家乃路 國家踣 「振罷露」。

    尹注曰:「疾憊裸露者振救之。

    」念孫案:上文雲:「養長老,慈幼孤,恤鰥寡,問疾病,弔禍喪,此謂匡其急。

    」此雲:「衣凍寒,食飢渴,匡貧寠,振罷露,資乏絶,此謂振其窮。

    」是上言「問疾病」乃匡急之事,非振窮之事。

    此言「振罷露」,乃振窮之事,非匡急之事。

    尹以「罷」爲「疾憊」,非也。

    至以「露」爲「裸露」,則尤未解「露」字之義。

    今案,「罷露」,謂室家疲敝也。

    「罷」與「疲」同。

    「匡貧寠」、「振罷露」、「資乏絶」,三者義相近。

    「露」之言羸也,《方言》曰:「露,敗也。

    」昭元年《左傳》「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杜注曰:「露,羸也。

    」案《廣雅》:「疲、羸,極也。

    」「疲羸」猶「罷露」,故雲:「露,羸也。

    」《正義》曰:「羸,義與倮相近。

    倮,露形也。

    羸,露骨也。

    」誤與尹注同。

    《列子·湯問篇》「氣甚猛,形甚露」,張湛曰:「有膽氣而體羸虛。

    」《逸周書·皇門篇》曰:「自露厥家。

    」《莊子·漁父篇》曰:「田荒室露。

    」《荀子·富國篇》曰:「田疇穢,都邑露。

    」楊倞注:「露,謂無城郭牆垣。

    」此亦未解「露」字之義。

    義竝同也。

    字或作「路」,又作「潞」。

    《孟子·滕文公篇》「是率天下而路也」,趙注曰:「是率導天下之人以羸路也。

    」今本「羸路」作「羸困之路」,此後人不曉「路」字之義而妄改之也。

    案《音義》曰:「丁、張竝雲:『路,與露同。

    』」又所列注文内無「困之」二字,今據删。

    《秦策》「士民潞病於内」,高注曰:「潞,羸也。

    」《韓子·初見秦篇》「潞病」作「疲病」,是「罷」與「露」同義,故《齊策》曰:「其百姓罷而城郭露。

    」合言之則曰:「罷,露矣。

    」《韓子·亡徵篇》曰:「好罷露百姓。

    」《外儲説左篇》「罷露」作「罷苦」。

    《秦策》曰:「諸侯見齊之罷露。

    」《呂氏春秋·不屈篇》曰「士民罷潞」,高注曰:「潞,羸也。

    」皆其證矣。

    又《四時篇》「不知五穀之故,國家乃路」,「路」亦與「露」同。

    露,敗也,尹注雲:「『路』謂失其常居。

    」亦失之。

    又《七臣七主篇》:「故設用無度,國家路,舉事不時,必受其菑。

    」「度」、「路」爲韻,「時」、「菑」爲韻,今本「路」作「踣」,乃後人不知古義而妄改之耳。

    下文「亡國路家」,今本「路」作「踣」,亦是後人所改。

     失 「貧富無度則失」。

    念孫案:「失」讀爲「佚」,謂放佚也。

    古字多以「失」爲「佚」,見《九經古義》。

    尹注非。

     辯事 功材 「大夫任官辯事,官長任事守職,士脩身功材」。

    尹注曰:「辯,明也,能明所任之事也。

    『材』謂藝能,士既脩身,必於藝能有功也。

    」念孫案:辯,治也。

    昭元年《左傳》曰「主齊盟者,誰能辯焉」是也。

    功,成也,謂脩身成材也。

    《爾雅》曰:「功,成也。

    」《大戴禮·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爲有功。

    」《周官·稾人》「乃入功于司弓矢及繕人」,鄭注曰:「功,成也。

    」《莊子·天道篇》曰:「帝王無爲而天下功。

    」言無爲而天下成也。

    《荀子·富國篇》曰:「百姓之力,待之而後功。

    」言待之而後成也。

    「脩身功材」與「任官辯事」、「任事守職」,皆相對爲文,是「功」爲「成」也。

    尹説皆失之。

     雕琢采 「是故博帶梨,大袂列,文繡染刻鏤削雕琢采」。

    尹注曰:「采雕琢爲純漫。

    」引之曰:「采」字義不可通,「采」疑當爲「」。

    《説文》曰:「,古文平。

    」形與「采」相似,故誤爲「采」也。

    「雕琢平」者,金曰「雕」,玉曰「琢」,皆篆刻爲文章,今則磨之使平也,與上文「刻鏤削」正同義。

    尹注非。

     不失 「古之良工,不勞其知巧以爲玩好,是故無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