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臧」,古「藏」字。
鼓本無聲,擊之而後有聲;鏡本無形,物來而後有形,故曰「鼓不藏於聲」、「鏡不設於形」。
作「滅」、作「沒」,則義不可通矣。
《文選·演連珠》注引此作「鏡不設形,故能有形」。
《文子·上德篇》作「鼓不藏聲,故能有聲;鏡不設形,故能有形」,是其證。
弗吹弗聲 「金石有聲,弗叩弗鳴;管簫有音,弗吹弗聲」。
劉本依《文子》改「弗聲」爲「無聲」,而諸本皆從之。
莊本同。
念孫案:劉改非也。
《白虎通義》曰:「聲者,鳴也。
」言管簫有音,弗吹弗鳴也。
《兵略篇》曰:「彈琴瑟,聲鍾竽。
」亦謂鳴鍾竽也。
劉誤以「聲」爲「聲音」之「聲」,故依《文子》改之耳。
「金石有聲」、「管簫有音」,「音」,亦「聲」也。
此謂「聲音」之「聲」。
「弗叩弗鳴」、「弗吹弗聲」,「聲」,亦「鳴」也。
與「聲音」之「聲」異義。
若雲「弗吹無聲」,則與上文不類矣。
怨 「故譽生則毀隨之,善見則怨從之」。
劉本依《文子·符言篇》改「怨」爲「惡」。
念孫案:劉改是也。
「譽」與「毀」對,「善」與「惡」對。
《道藏》本作「怨」者,涉上文兩「怨」字而誤。
焉可以託天下 「能不以天下傷其國,而不以國害其身者,焉可以託天下也」。
念孫案:「焉」,猶「則」也。
《老子》「故貴以身爲天下,則可寄天下」,《道應篇》引作「焉可以託天下」,是其證。
《荀子·禮論篇》「三者偏亡,焉無安人」,《史記·禮書》作「則無安人」。
是「焉」與「則」同義。
詳見《老子》「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下。
《道藏》本、劉本、朱本竝作「焉」。
茅一桂不解「焉」字之義,而改「焉」作「爲」,莊本從之,謬矣。
持無所監 「持無所監,謂之狂生」。
今本高注雲:「持無所監,所監者非元德,故爲狂生。
」李善注《文選·任昉〈哭範僕射詩〉》曰:「《淮南子》曰:『臺無所監,謂之狂生。
』高誘曰:『臺,持也。
所鑒者非元德,故爲狂生。
臺,古「握」字也。
』」念孫案:如李注所引,則今本正文及高注皆經後人删改明矣。
又案:「臺」與「握」不同字,「臺」當爲「」,字之誤也。
《説文》:「,古文握。
」故高注雲「,持也」,又雲「,古握字也」。
後人不知「臺」爲「」之誤,而改「臺」爲「持」,又改高注「臺,持也」爲「持無所監」,并删去「臺古握字也」五字以滅其跡。
甚矣其妄也。
怨無所滅 「民已受誅,怨無所滅,謂之道」。
念孫案:「怨無所滅」,《文子·道德篇》作「無所怨憾」,是也。
道固當誅,故受誅者無所怨憾。
今本「怨」字誤在「無所」上,「憾」字又誤作「滅」,則文不成義。
屈奇 「聖人無屈奇之服,無瑰異之行」,高注曰:「屈,短。
奇,長也。
」念孫案:「屈奇」猶「瑰異」耳。
《周官·閽人》「奇服怪民不入宮」,鄭注曰:「奇服,衣非常。
」「屈奇之服」,即「奇服」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摧崣崛崎」,義與「屈奇」相近。
「屈奇」雙聲字,似不當分爲兩義也。
捉得其齊 「善博者,平心定意,捉得其齊,行由其理」。
高注曰:「齊,得其適也。
」念孫案:「捉」當爲「投」。
「投得其齊」,謂投箸也。
《秦策》曰:「君獨不觀博者乎?或欲大投,或欲分功。
」「行由其理」,謂行棊也。
《楚辭·招魂》注曰:「投六箸,行六棊,故爲六博。
」是也。
隷書「投」字或作「」,「捉」字或作「」,二形相似,故「投」誤爲「捉」。
《太平禦覽·工藝部十一》引此正作「投」。
駎 「駎者不貪最先,不恐獨後」。
高注曰:「駎,競驅也。
」劉曰:「駎,除救切。
」莊曰:「駎,即騁字省文。
孫編脩、程文學説皆如是。
」孫氏頤谷《讀書脞録》曰:「《玉篇》:『駎,除救切。
』《廣韻》在《四十九宥》。
注皆訓爲『競馳』,與高注正合,非『騁』之省文也。
」念孫案:劉注及孫頤谷説是也。
《玉篇》《廣韻》「競馳」之訓,既本於高注,則讀「駎」爲「胄」,亦必本於高注。
今本高注有義無音,寫者脫之耳。
駎之言逐也。
「逐」、「駎」古同聲。
《大畜》九三「良馬逐」,釋文:「逐如字。
鄭本作『逐逐』,雲:『兩馬走也』。
一音『冑』。
」《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郭注:「逐,音『冑』。
」晉灼注《漢書·五行志》曰:「競走曰逐。
」故高注言「競驅」。
若是「騁」字,則但可訓爲「驅」,不可訓爲「競驅」矣。
與人競驅,故雲「不貪最先,不恐獨後」,若但曰「騁」,則無先後之可言矣。
孫、程必以爲「騁」之省文者,徒以《説文》無「駎」字故耳。
不知是書之字,固有《説文》所不收者。
且馳謂之騁,競驅謂之駎,一從甹聲,一從由聲,「駎」從由聲,與「冑」、「宙」同。
不得以甲代乙也。
不通 「有智而無術,雖鑽之不通;有百
鼓本無聲,擊之而後有聲;鏡本無形,物來而後有形,故曰「鼓不藏於聲」、「鏡不設於形」。
作「滅」、作「沒」,則義不可通矣。
《文選·演連珠》注引此作「鏡不設形,故能有形」。
《文子·上德篇》作「鼓不藏聲,故能有聲;鏡不設形,故能有形」,是其證。
弗吹弗聲 「金石有聲,弗叩弗鳴;管簫有音,弗吹弗聲」。
劉本依《文子》改「弗聲」爲「無聲」,而諸本皆從之。
莊本同。
念孫案:劉改非也。
《白虎通義》曰:「聲者,鳴也。
」言管簫有音,弗吹弗鳴也。
《兵略篇》曰:「彈琴瑟,聲鍾竽。
」亦謂鳴鍾竽也。
劉誤以「聲」爲「聲音」之「聲」,故依《文子》改之耳。
「金石有聲」、「管簫有音」,「音」,亦「聲」也。
此謂「聲音」之「聲」。
「弗叩弗鳴」、「弗吹弗聲」,「聲」,亦「鳴」也。
與「聲音」之「聲」異義。
若雲「弗吹無聲」,則與上文不類矣。
怨 「故譽生則毀隨之,善見則怨從之」。
劉本依《文子·符言篇》改「怨」爲「惡」。
念孫案:劉改是也。
「譽」與「毀」對,「善」與「惡」對。
《道藏》本作「怨」者,涉上文兩「怨」字而誤。
焉可以託天下 「能不以天下傷其國,而不以國害其身者,焉可以託天下也」。
念孫案:「焉」,猶「則」也。
《老子》「故貴以身爲天下,則可寄天下」,《道應篇》引作「焉可以託天下」,是其證。
《荀子·禮論篇》「三者偏亡,焉無安人」,《史記·禮書》作「則無安人」。
是「焉」與「則」同義。
詳見《老子》「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下。
《道藏》本、劉本、朱本竝作「焉」。
茅一桂不解「焉」字之義,而改「焉」作「爲」,莊本從之,謬矣。
持無所監 「持無所監,謂之狂生」。
今本高注雲:「持無所監,所監者非元德,故爲狂生。
」李善注《文選·任昉〈哭範僕射詩〉》曰:「《淮南子》曰:『臺無所監,謂之狂生。
』高誘曰:『臺,持也。
所鑒者非元德,故爲狂生。
臺,古「握」字也。
』」念孫案:如李注所引,則今本正文及高注皆經後人删改明矣。
又案:「臺」與「握」不同字,「臺」當爲「」,字之誤也。
《説文》:「,古文握。
」故高注雲「,持也」,又雲「,古握字也」。
後人不知「臺」爲「」之誤,而改「臺」爲「持」,又改高注「臺,持也」爲「持無所監」,并删去「臺古握字也」五字以滅其跡。
甚矣其妄也。
怨無所滅 「民已受誅,怨無所滅,謂之道」。
念孫案:「怨無所滅」,《文子·道德篇》作「無所怨憾」,是也。
道固當誅,故受誅者無所怨憾。
今本「怨」字誤在「無所」上,「憾」字又誤作「滅」,則文不成義。
屈奇 「聖人無屈奇之服,無瑰異之行」,高注曰:「屈,短。
奇,長也。
」念孫案:「屈奇」猶「瑰異」耳。
《周官·閽人》「奇服怪民不入宮」,鄭注曰:「奇服,衣非常。
」「屈奇之服」,即「奇服」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摧崣崛崎」,義與「屈奇」相近。
「屈奇」雙聲字,似不當分爲兩義也。
捉得其齊 「善博者,平心定意,捉得其齊,行由其理」。
高注曰:「齊,得其適也。
」念孫案:「捉」當爲「投」。
「投得其齊」,謂投箸也。
《秦策》曰:「君獨不觀博者乎?或欲大投,或欲分功。
」「行由其理」,謂行棊也。
《楚辭·招魂》注曰:「投六箸,行六棊,故爲六博。
」是也。
隷書「投」字或作「」,「捉」字或作「」,二形相似,故「投」誤爲「捉」。
《太平禦覽·工藝部十一》引此正作「投」。
駎 「駎者不貪最先,不恐獨後」。
高注曰:「駎,競驅也。
」劉曰:「駎,除救切。
」莊曰:「駎,即騁字省文。
孫編脩、程文學説皆如是。
」孫氏頤谷《讀書脞録》曰:「《玉篇》:『駎,除救切。
』《廣韻》在《四十九宥》。
注皆訓爲『競馳』,與高注正合,非『騁』之省文也。
」念孫案:劉注及孫頤谷説是也。
《玉篇》《廣韻》「競馳」之訓,既本於高注,則讀「駎」爲「胄」,亦必本於高注。
今本高注有義無音,寫者脫之耳。
駎之言逐也。
「逐」、「駎」古同聲。
《大畜》九三「良馬逐」,釋文:「逐如字。
鄭本作『逐逐』,雲:『兩馬走也』。
一音『冑』。
」《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郭注:「逐,音『冑』。
」晉灼注《漢書·五行志》曰:「競走曰逐。
」故高注言「競驅」。
若是「騁」字,則但可訓爲「驅」,不可訓爲「競驅」矣。
與人競驅,故雲「不貪最先,不恐獨後」,若但曰「騁」,則無先後之可言矣。
孫、程必以爲「騁」之省文者,徒以《説文》無「駎」字故耳。
不知是書之字,固有《説文》所不收者。
且馳謂之騁,競驅謂之駎,一從甹聲,一從由聲,「駎」從由聲,與「冑」、「宙」同。
不得以甲代乙也。
不通 「有智而無術,雖鑽之不通;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