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十二

關燈
者 「敗矣子之所使求者」。

    念孫案:「求」下脫「馬」字。

    《郤正傳》注及《白帖》引此竝有「馬」字。

    《列子》同。

     在内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内而忘其外」。

    念孫案:「在」下本有「其」字,後人以意删之也。

    《爾雅》曰:「在,察也。

    」「察其内」,即「得其精」也,「忘其外」,即「忘其粗」也。

    後人不知「在」之訓爲「察」,故删去「其」字耳。

    《郤正傳》注引此正作「在其内而忘其外」。

    《列子》同。

    《白帖》引作「見其内而忘其外」,雖改「在」爲「見」,而「其」字尚存。

     屈宜若 「吳起爲楚令尹,適魏,問屈宜若」。

    注:「屈宜若,楚大夫,亡在魏者也。

    」念孫案:此許注也。

    「宜若」當爲「宜咎」,字之誤也。

    隷書「咎」字或作「」,與「若」相似。

    《史記·六國表》《韓世家》竝作「宜臼」,《集解》引《淮南》許注雲「屈宜臼,楚大夫,亡在魏者也」,正與此注同。

    《説苑·指武篇》亦作「屈宜臼」,《權謀篇》作「屈宜咎」,是「臼」、「咎」古字通。

    「屈宜臼」之爲「宜咎」,亦猶「平王宜臼」之爲「宜咎」矣。

    《晉語》及《小雅·小弁》傳、《白華》箋竝作「宜咎」。

     爲人 「王不知起之不肖,而以爲令尹,先生試觀起之爲人也」。

    念孫案:「爲人」本作「爲之」,此後人以意改之也。

    「爲之」,謂爲楚國之政也。

    下文「將衰楚國之爵而平其制祿」雲雲,正承此句言之。

    若作「爲人」,則與上下文全不相涉矣。

    《説苑·指武篇》正作「爲之」。

     時争利 「砥礪甲兵,時争利於天下」。

    念孫案:「時」上當有「以」字,謂因時而動,與天下争利也。

    脫去「以」字,則文義不明。

    《説苑》有「以」字。

     子韋 「是寡人之命固已盡矣,子韋無復言矣」。

    念孫案:「韋」字因上下文而衍。

    《呂氏春秋·制樂篇》《新序·雜事篇》《論衡·變虛篇》皆作「子無復言矣」,無「韋」字。

     必有三賞君 「君有君人之言三,天必有三賞君」。

    念孫案:次句「有」字因下文「故有三賞」而衍。

    《呂氏春秋》《新序》《論衡》皆作「天必三賞君」,無「有」字。

     七裡 「星必三徙舍,舍行七裡,三七二十一,故君移年二十一歲」。

    念孫案:「七裡」當爲「七星」,字之誤也。

    古謂二十八宿爲二十八星。

    七星,七宿也。

    《呂氏春秋》《新序》《論衡》皆作「舍行七星」。

    又《新序》《論衡》「舍行七星」下皆有「星當一年」四字,於義爲長。

    舍行七星,三舍則行二十一星,星當一年,故延年二十一歲也。

    《呂氏春秋》亦雲:「星一徙,當七年。

    」 故曰 「故曰聖人之處世,不逆有伎能之士」。

    念孫案:「故」下「曰」字因下文「故老子曰」而衍。

    此因述公孫龍納善呼者一事,而言聖人不棄伎能之士,非引古語爲證,不當有「曰」字。

    下文「故老子曰」雲雲,方引老子之言以證之耳。

    下文曰「故伎無細而能無薄,在人君用之耳」,今本「故」下有「曰」字,誤與此同。

    又曰「故人主之嗜欲見於外,則爲人臣之所制」,又曰「故周鼎著倕而使齕其指,先王以見大巧之不可爲也」,又曰「故大人之行不掩以繩,至所極而已矣」。

    其下皆引書爲證,與此文同一例,而「故」下皆無「曰」字。

     是以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

    念孫案:「是以」當依《列子·説符篇》作「以是」。

     使之時 其度安至 「成王問政於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時而敬順之。

    』王曰:『其度安至?』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念孫案:「使之時而敬順之」,「順」與「慎」同。

    「時」上當有「以」字。

    《説苑·政理篇》《文子·上仁篇》竝作「使之以時」,是其證。

    「其度安至」,劉本改「至」爲「在」,而莊本從之。

    案:「其度安至」者,謂敬慎之度何所至,猶言當如何敬慎也。

    下文「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正言敬慎之度所至也。

    若雲「其度安在」,則謬以千裡矣。

    《太平禦覽·皇王部九》引此正作「其度安至」,《説苑》同。

     奚適其無道也 「跖之徒問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奚適其無道也!夫意而中藏者,聖也;入先者,勇也;出後者,義也;分均者,仁也;知可否者,智也。

    』」念孫案:「奚適其無道也」本作「奚適其有道也」,「適」與「啻」同。

    《孟子·告子篇》「則口腹豈適爲尺寸之膚哉」,《秦策》「疑臣者不適三人」,「適」竝與「啻」同。

    《史記·甘茂傳》作「疑臣者非特三人」。

    言豈特有道而已哉,乃聖、勇、義、仁、智五者皆備也。

    後人不知「適」之讀爲「啻」,而誤以爲適齊適楚之「適」,故改有爲「無」耳。

    《莊子·胠篋篇》本作「何適其有道邪」,「適」亦與「啻」同。

    今本作「何適而無有道邪」,「而無」二字亦後人所改,唯「有」字尚存。

    《呂氏春秋·當務篇》正作「奚啻其有道也」。

     偷也 「楚將子發好求伎道之士。

    楚有善爲偷者往見曰:『聞君求伎道之士,臣,偷也,願以伎齎一卒。

    』」念孫案:「臣,偷也」本作「臣,楚市偷也」。

    下文「市偷進請曰」即承此句言之。

    今本脫「楚市」二字。

    《太平禦覽·人事部一百十六》《一百四十》引此竝作「臣,楚市偷也」。

     何爲之禮 「左右諫曰:『偷者,天下之盜也,何爲之禮?』」念孫案:「之禮」當爲「禮之」。

    上文「出見而禮之」,即其證。

    《蜀志·郤正傳》注引此正作「何爲禮之」。

     夜解齊將軍之幬帳 「偷則夜解齊將軍之幬帳而獻之」。

    念孫案:《郤正傳》注及《北堂書鈔·衣冠部一》《太平禦覽·人事部一百十六》《一百四十》《服章部五》《服用部九》引此「夜」下俱有「出」字,於義爲長。

     明又 明日又 「明又復往取其枕,子發又使人歸之;明日又復往取其簪,子發又使歸之」。

    念孫案:「明又」、「明日又」,兩「又」字皆當爲「夕」。

    「夕」、「又」字相近,又因下句「又」字而誤。

    若以「又復」二字連讀,則「明」字文不成義。

    後人不知「又」爲「夕」之誤,故又加「日」字耳。

    偷以夜往,故言夕。

    上文曰「偷則夜出」是也。

    舊本《北堂書鈔·衣冠部一》引此作「明夕取枕」、「明夕取簪」。

    陳禹謨依俗本於「取簪」上加「又」字,而「夕」字尚未改。

    《太平禦覽》四引皆作「明夕復往取其枕」、「明夕復往取其簪」。

     楚君 則還師 「將軍與軍吏謀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頭。

    』則還師而去」。

    念孫案:「楚君」當爲「楚軍」,聲之誤也。

    《郤正傳》注、《太平禦覽》引此竝作「楚軍」。

    「則還師而去」,《道藏》本如是。

    「則」與「即」同。

    《郤正傳》注、《太平禦覽》引此竝作「即還師」。

    「即」、「則」古多通用,不煩引證。

    劉績不曉「則」字之義,改「則」爲「乃」,而諸本從之,莊本同。

    斯爲謬矣。

     故曰無細而能薄 「故曰『無細而能薄,在人君用之耳』」。

    念孫案:「故曰無細而能薄」本作「故伎無細而能無薄」,言人君能用人,則細伎薄能皆得效其用也。

    今本衍「曰」字,「曰」字因下文「故老子曰」而衍,説見前「故曰」下。

    又脫「伎」字及下「無」字,遂緻文不成義。

    《太平禦覽》兩引此文竝作「故伎無細能無薄」。

     尊重 「齊王大説,遂尊重薛公」。

    念孫案:「遂尊重薛公」本作「遂重薛公」。

    「重」,即「尊」也。

    《秦策》「請重公於齊」,高注:「重,尊也。

    」又《西周策》、《齊策》注、《呂氏春秋·勸學》《節喪》二篇注、《禮記·祭統》注竝同。

    古書無以「尊重」二字連用者,《戰國策》《史記》《漢書》及諸子書皆但言「重」,無言「尊重」者。

    唯俗語有之。

    《羣書治要》引此無「尊」字,蓋後人所加也。

     意欲 「故人主之意欲見於外,則爲人臣之所制」。

    念孫案:古書無以「意欲」二字連用者,此涉上文「欲中王之意」而誤也。

    「意欲」本作「嗜欲」。

    《主術篇》曰:「君人者,喜怒形於心,耆欲見於外,「耆」與「嗜」同。

    則守職者離正而阿上。

    」是其證。

    《羣書治要》引此正作「嗜欲」。

     淚注 「深目而玄鬢,淚注而肩」。

    今本高注雲:「淚,水。

    」念孫案:「淚注」當爲「渠頸」,高注「淚,水」當爲「渠,大」,皆字之誤也。

    俗書「渠」字或作「淭」,「淚」字或作「」,二形相似,故「渠」誤爲「淚」。

    《廣韻》「淭,強魚切」,引《方言》雲:「杷,宋魏之閒謂之淭挐。

    」「淭」即「渠」字。

    《玉篇》雲:「,俗淚字。

    」皆其證也。

    「頸」誤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