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七

關燈
,非謂視如頭也。

    且「魄」與「石」、「客」爲韻,若作「醜」,則失其韻矣。

    《集韻》「倛」字注雲:「《淮南》祈雨土偶人曰倛。

    」但言「倛」而不言「倛魄」,似所見本「魄」字已誤作「醜」,然「倛」字尚未改作「」,且高氏「請雨土人」之注亦未嘗改也。

    今則正文既改,而高注亦非其舊矣。

     生時幹心 「使神滔蕩而不失其充,日夜無傷,而與物爲春,則是合而生時幹心也」。

    高注曰:「若是者,合於道,生四時化其心也,言不幹時害物也。

    」劉績曰:「案:《文子》作『則是合而生時於心者也』,《九守篇》。

    《莊子》作『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德充符篇》則『幹』乃『于』字之誤。

    」念孫案:高注「生四時化其心也」當作「生四時之化于其心也」。

    此是釋「生時于心」之義。

    生時于心而與物爲春,則是順時以養物,故注又雲「言不幹時害物也」。

    今本正文「于」字作「幹」,即涉注文「幹時」而誤。

     無損於心 「且人有戒形而無損於心,有綴宅而無秏精」。

    念孫案:「無損於心」,「於」,衍字也。

    「戒形」與「損心」,「綴宅」與「秏精」,皆相對爲文,則「損」下不當有「於」字。

    《莊子·大宗師篇》「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即《淮南》所本。

     樸桷 「今高臺層榭,人之所麗也,而堯樸桷不斲,素題不枅」。

    高注曰:「樸,采也。

    」念孫案:如高注,則「樸」爲「樣」之誤也。

    隸書「樸」或作「」,「樣」或作「」,二形相近,故「樣」誤爲「樸」。

    「樣」,即今「橡栗」字也。

    《説文》曰:「樣,栩實。

    」又曰:「栩,柔也。

    其實草,今借用「早」字,俗作「皁」。

    一曰樣。

    」又曰:「草鬥,櫟實。

    一曰樣鬥。

    」高注《呂氏春秋·恃君篇》曰:「橡,早鬥也,其狀似栗。

    」應劭注《漢書·司馬相如傳》曰:「櫟,采木也。

    」《韓子·五蠹篇》曰:「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史記·太史公自序》索隱引韋昭《漢書注》曰:「采椽,櫟榱也。

    」合觀諸説,櫟一名栩,一名柔,一名采,其實謂之早,亦謂之樣。

    是樣爲采實而非采也。

    然司馬彪注《莊子·齊物論篇》雲「芧,橡子也」,「芧」與「柔」同。

    則采亦謂之樣矣。

    故《韓子》言「采椽不斲」,此言「樣桷不斲」,而高注亦訓「樣」爲「采」也。

    又案:《説文》「樣」字,今書傳皆作「橡」,蓋後人所改也。

    此「樣」字若不誤爲「樸」,則後人亦必改爲「橡」矣。

     奇異 「珍怪奇異,人之所美也,而堯糲粢之飯,藜藿之羹」。

    莊氏伯鴻曰:「『奇異』本皆作『奇味』,唯《藏》本作『異』。

    」念孫案:作「味」者是也。

    上文「高臺層榭」指宮室言之,與「樣桷素題」相對;下文「文繡狐白」指衣服言之,與「布衣鹿裘」相對;此文「珍怪奇味」指飲食言之,與「糲粢藜藿」相對。

    若雲「珍怪奇異」,則不專指飲食,失其指矣。

    《藝文類聚·帝王部一》、《太平禦覽·皇王部五》《百穀部六》、《文選·劉琨〈荅盧諶詩〉》注引此竝作「奇味」。

     天下之細 「故覩堯之道,乃知天下之輕也;觀禹之志,乃知天下之細也」。

    念孫案:「天下之細」,「天下」當爲「萬物」,此涉上「天下之輕」而誤也。

    上文雲:「輕天下則神無累矣,細萬物則心不惑矣。

    」又雲:「堯舉天下而傳之於舜,若解重負然,此輕天下之具也。

    」「禹視龍猶蝘蜓,龍乃弭耳掉尾而逃,禹之視物亦細矣。

    」此文「知天下之輕」承上堯「輕天下」而言,「知萬物之細」則承上禹「細萬物」而言。

    今本「萬物」作「天下」,則與上文不合。

     獨住 「輕舉獨住,忽然入冥」。

    念孫案:「住」當爲「往」,謂輕舉而獨行也。

    若作「住」,則與「忽然入冥」句義不相屬矣。

    隸書從彳、從亻,從、從主之字多相亂,故「往」誤爲「住」。

    《莊子·養生主篇》郭注「不在理上往」,釋文:「往,一本作住。

    」 乃性 乃使始 「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爲樂矣;嘗試爲之擊建鼓,撞巨鐘,乃性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

    念孫案:「性」字義不可通,「性」當爲「始」,古人多以「乃始」二字連文。

    《俶真篇》曰:「乃始昧昧楙楙,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視於天地之閒。

    」又曰:「儒墨乃始列道而議,分徒而訟。

    」《管子·版法篇》曰:「外之有徒,禍乃始牙。

    」《莊子·馬蹄篇》曰:「民乃始踶跂好知,争歸於利。

    」《在宥篇》曰:「之八者,乃始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