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六

關燈
法參差,且與下文不對。

    若以「壅沈」二字連讀,則文不成義。

     「當此之時,卧倨倨,興」。

    俗書「眄」字如此。

    高注曰:「倨倨,卧無思慮也。

    然,視無智巧貌也。

    」念孫案:「」當爲「盱盱」。

    「盱」字本作「」,形與「」相近,故誤爲「」。

    《脩務篇》「以身解於陽盱之河」,今本「盱」誤作「」。

    《晉書·陸機傳〈豪士賦序〉》「偃仰瞪盱」,《文選》「盱」作「」。

    《莊子·應帝王篇》「其卧徐徐,其覺于于」,司馬彪曰「于于,無所知貌」,正與高注「無智巧」之意相合。

    《盜跖篇》曰:「卧居居,起于于。

    」「于」與「盱」聲近而義同也。

    《説文》:「盱,張目也。

    」《俶真篇》曰:「萬民睢睢盱盱然,莫不竦身而載聽視。

    」《魯靈光殿賦》「鴻荒樸略,厥狀睢盱」,張載曰:「睢盱,質樸之形。

    」《劇秦美新》曰:「天地未袪,睢睢盱盱。

    」故高雲:「盱盱然,視無智巧貌也。

    」若「眄」,爲邪視,則與「無智巧」之意不合矣。

    且《莊子》以「徐」、「于」爲韻,「居」、「于」爲韻,此以「倨」、「盱」爲韻,若作「眄」,則失其韻矣。

     蝮蛇 「當此之時,禽獸蝮蛇,無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

    念孫案:「蝮蛇」本作「蟲蛇」,此後人妄改之也。

    「禽獸」、「蟲蛇」相對爲文,所包者甚廣。

    改「蟲蛇」爲「蝮蛇」,則舉一漏百,且與「禽獸」二字不類矣。

    《文子·精誠篇》正作「禽獸蟲蛇」,《韓子·五蠧篇》亦雲:「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 重萬物 服駕應龍 援絶瑞 「名聲被後世,光煇重萬物。

    乘雷車,服駕應龍,驂青虯,援絶瑞」。

    念孫案:「重」字義不可通。

    《爾雅·釋魚》疏引此作「光煇熏萬物」,是也。

    熏,猶熏炙也,謂光煇熏炙萬物,《韓詩外傳》曰:「名聲足以薰炙之。

    」「薰」與「熏」同。

    故高注曰:「使萬物有煇光也。

    」「服應龍」、「驂青虯」相對爲文,故高注曰:「在中爲服,在旁爲驂。

    」「服」下不當有「駕」字,此後人據高注旁記「駕」字,因誤入正文也。

    不知高注「駕應德之龍」是解「服應龍」三字,非正文内有「駕」字也。

    《一切經音義》一、《太平禦覽·鱗介部二》及《爾雅》疏引此俱無「駕」字。

    「援絶瑞」本作「援絶應」,此亦涉注文而誤也。

    案:正文作「絶應」,故注釋之曰:「殊絶之瑞應。

    」若正文本作「絶瑞」,則無庸加「應」字以釋之矣。

    《爾雅》疏引此作「絶瑞」,則所見本已誤。

    《禦覽》引此正作「絶應」。

     裂 「植社槁而裂」。

    念孫案:《説文》《玉篇》《廣韻》《集韻》皆無「」字,「」當爲「」,隸書之誤也。

    隸書「虖」字或作「雽」,「雩」字或作「」,二形相近,故「虖」誤爲「雩」。

    《漢書·王子侯表》「虖葭康侯澤」,《史記》作「雩殷」。

    又《匈奴傳》「郎中係虖淺」,《史記》作「係雩淺」。

    《説文》:「,木也。

    」今作「樗」。

    《玉篇》:「嫭,胡故切,好皃,或作嫮。

    」皆其例也。

    《説文》:「罅,裂也。

    」又曰:「,坼也。

    」「」、「罅」古字通。

    《賈子·耳痹篇》作「置社槁而分裂」。

     莎薠 無理 「田無立禾,路無莎薠,金積折廉,璧襲無理,磬龜無腹,蓍策日施」。

    高解「路無莎薠」曰:「莎薠,讀『猿猴蹯蹂』之『蹯』,案:《爾雅》曰:「貍狐貒貈醜,其足蹯,其跡。

    」「」與「蹂」同,故曰「猿猴蹯蹂」。

    各本「蹂」誤作「躁」,今改正。

    狀如葴。

    莎,草名也。

    」引之曰:「莎薠」本作「薠莎」,故高注先釋「薠」,後釋「莎」。

    《道藏》本誤作「莎薠」,洪興祖《楚辭·九歌》補注引此已誤。

    注内「薠」上又衍一「莎」字。

    劉績不能是正,反移「莎」字之注於前,以就已誤之正文,斯爲謬矣。

    莊本同。

    「莎」與「禾」、「蠃」、「施」爲韻,各本「蠃」作「理」,乃後人所改,辯見下。

    「施」字古讀若「婆娑」之「娑」,説見《唐韻正》。

    若作「莎薠」,則失其韻矣。

     高解「璧襲無理」曰:「璧,文。

    襲,重。

    言用之煩數,皆鈍無復文理也。

    」《文子·上禮篇》「無理」作「無贏」。

    引之曰:「贏」當作「蠃」。

    《淮南》原文當亦是「蠃」字,非「理」字。

    《本經篇》「冠無觚蠃之理」,高彼注雲:「蠃,讀指端蠃文之『蠃』。

    」今本「蠃」字皆誤爲「嬴」,莊本改爲「蠃」,是也。

    《晏子春秋·諫篇》「觚蠃」作「觚羸」,「羸」字古亦讀若「蠃」,故與「蠃」通也。

    《本經篇》又曰:「蠃鏤雕琢,詭文回波。

    」「蠃鏤」亦謂轉刻如蠃文也,故彼注雲:「蠃鏤,文章鏤。

    」今本「蠃」字亦誤爲「嬴」。

    指端蠃文,今人猶有此語,謂其文之旋轉如蠃也。

    璧形圓,故謂其文曰蠃。

    久而漫滅,故曰「無蠃」。

    此注「璧文」上當有「蠃」字,「蠃,璧文」是釋「蠃」字之義。

    「襲,重」是釋「襲」字之義。

    「言用之煩數,皆鈍無復文理也」是統釋「璧襲無蠃」四字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