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五

關燈
十五年《穀梁傳》「天子救日,陳五兵」,徐邈曰:「矛在東,戟在南,鉞在西,楯在北,弓矢在中央。

    」彼言「鉞在西」,正與此「秋用戉」同義。

    又案:《説文》引《司馬法》作「戉」,今經傳皆作「鉞」,未必非後人所改。

    此「戉」字若不誤爲「戈」,則後人亦必改爲「鉞」矣。

    《史記·周本紀》「斬以玄鉞」,《太平禦覽·皇親部一》引作「玄戈」,「戈」亦「戉」之誤。

     迎秋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秋於西郊」。

    念孫案:「迎秋」本作「迎歲」,後人依《月令》改之耳。

    上文孟春、孟夏及下文孟冬,竝作「迎嵗」。

    高注曰:「迎歲,迎春也。

    」又曰:「迎歲,迎夏也。

    」則此亦當雲「迎歲,迎秋也」。

    後人既改「迎歲」爲「迎秋」,又删去高注,斯爲妄矣。

    孟冬下亦删去「迎歲,迎冬也」五字,而正文「迎歲」尚未改。

     戴荏 「命太僕及七騶、鹹駕、戴荏」。

    劉績曰:「『戴荏』,《記》作『載旌旐』,疑『荏』乃『旌』字之誤。

    」念孫案:劉説是也。

    隸書「旌」字或作「」,與「荏」相似而誤。

    「載」、「戴」古字通。

     至國而後已 「通路除道,從境始,至國而後已」。

    念孫案:「後」字後人所加。

    季春言「從國始,至境止」;季秋言「從境始,至國而已」。

    「已」亦「止」也,無庸加「後」字。

     鵲加巢 「鵲加巢」。

    高注曰:「鵲感陽而動,上加巢也。

    」念孫案:「加」讀爲「架」,謂搆架之也。

    《召南·鵲巢》箋曰:「鵲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

    」釋文:「架之,俗本或作加功。

    」案:「之」作「功」者非,「架」作「加」,則古字通用。

    劉昌宗讀「加」爲「架」,是也。

    《匡謬正俗》謂「加功力作巢」,非是。

    《本經篇》「大夏曾加」,高注謂「以材木相乘架」。

    是「加」、「架」,古字通。

    此言「鵲加巢」,即鄭箋所謂「冬至架之」者,非謂增加其巢也。

    《天文篇》曰「日冬至,鵲始加巢」,《月令》曰「季冬之日,鵲始巢」,義竝與此同。

    《召南》正義引《推度災》雲:「鵲以復至之月始作室家。

    」是也。

     青土 「東方之極,自竭石,舊本「石」下有「山」字,後人所加也。

    《太平禦覽·地部二》引此無「山」字,《尚書大傳》亦無,今據删。

    「碣」、「竭」古字通。

    《道藏》本、茅本竝作「竭石」,《史記·貨殖傳》「龍門竭石」,字亦如此。

    劉本改「竭」爲「碣」,而莊本從之,皆未達假借之義。

    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

    引之曰:「青土」當爲「青丘」,字之誤也。

    《禦覽》引此已誤。

    《本經篇》「繳大風於青丘之野」,今本「野」誤作「澤」,辯見《本經》。

    高注曰:「青丘,東方之丘名。

    」即此所雲「東至青丘之野」也。

    《呂氏春秋·求人篇》亦雲:「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之野,青丘之鄉。

    」《海外東經》雲:「青丘國在朝陽北。

    」《逸周書·王會篇》「青丘狐九尾」,孔晁曰:「青丘,海東地名。

    」服虔注《漢書·司馬相如傳》雲:「青丘國在海東三百裡。

    」 閉關閭 「閉關閭,大搜客」。

    念孫案:古書無以「關閭」二字連文者,「關」當爲「門」,此涉上文「關梁」而誤也。

    上文及《天文篇》竝雲:「閉門閭,大搜客。

    」《春秋繁露·五行順逆篇》雲:「閉門閭,大搜索。

    」《太平禦覽·時序部十二》引此作「守門閭」。

     以塞姦人已德 「蚤閉晏開,以塞姦人,已德,執之必固」。

    念孫案:「塞」本作「索」,此後人以意改之也。

    「蚤閉晏開,以索姦人」,即上文所謂「閉門閭,大搜客」也。

    下句「姦人已得」,正謂索而得之。

    若改「索」爲「塞」,則與下句義不相屬矣。

    「姦人」下當更有「姦人」二字,「德」讀爲「得」。

    「蚤閉晏開,以索姦人,姦人已得,執之必固」,皆以四字爲句。

    若弟三句無「姦人」二字,則文不成義矣。

    《太平禦覽·時序部十二》《地部二》引此「塞」作「索」,「德」作「得」,是也。

    但無「姦人」二字,則所見本已誤。

     格 「夏行冬令,格」。

    高注曰:「格,攱也。

    象冬斷刑,恩澤攱格不流下。

    」引之曰:高説非也。

    「格」讀爲「落」,謂夏行冬令,則草木零落也。

    「格」字從木、各聲,古讀如「各」。

    説見《唐韻正》。

    「格」與「落」聲相近而注字相通。

    《史記·酷吏傳》「置伯格長」,徐廣曰:「古『村落』,字亦作『格』。

    」「村落」之「落」通作「格」,猶「零落」之「落」通作「格」也。

    《月令》雲:「仲夏行秋令,則草木零落。

    」《管子·幼官篇》「夏行冬政,落」,《四時篇》同。

    尹知章曰:「寒氣肅殺,故凋落也。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篇》雲:「秋行冬政則落。

    」又雲:「夏行冬政則落。

    」皆其明證矣。

     注 而,原作「格」,據《國學基本叢書》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