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四
關燈
小
中
大
。
《説文》「蒻蒲子可以爲平席」,《文選·秋興賦》注引作「華席」,亦是「平」通作「蘋」,因誤爲「華」也。
《史記·禮書》「大路越席」,正義「越席謂蒲爲華席」,亦是「蘋席」之誤。
耽耳 「誇父耽耳在其北方」。
高注曰:「耽耳,耳垂在肩上。
耽,讀褶衣之『褶』,舊本「衣」上脫「褶」字,今補。
《喪大記》雲:「君褶衣褶衾。
」或作『攝』,以兩手攝耳,凥海中。
」舊本「海」譌作「之」,今據《海外北經》改。
念孫案:「褶」、「攝」二字,聲與「耽」不相近,「耽」字無緣讀如「褶」,亦無緣通作「攝」也。
「耽」皆當爲「耴」,今作「耽」者,後人以意改之耳。
《説文》:「耴,耳垂也,從耳下垂,象形。
《春秋傳》曰:秦公子耴。
耴者,其耳下垂,故以爲名。
」《玉篇》:「豬涉切。
」是耳下垂謂之耴。
故高注雲:「耴耳,耳垂在肩上。
」《廣韻》「耴耳,國名」,正謂此也。
《春秋》鄭公子輒,字子耳,義與耴亦相近。
字或作「聶」。
《海外北經》雲:「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爲人兩手聶其耳,縣居海水中。
」即高注所雲「以兩手聶耳居海中」者也。
「耴」與「聶」聲相近,故《海外北經》作「聶」。
「耴」與「褶」、「攝」聲亦相近,故高讀「耴」如「褶」,而字或作「攝」。
後人多見「耽」,少見「耴」,又以《説文》雲「耽,耳大垂也」,故改「耴」爲「耽」,而不知其與高注大相抵啎也。
雎出荊山 「雎出荊山」。
「雎」音「雎鳩」之「雎」,字從隹,且聲,舊本作「睢」,非「雎」,音「雖」,字從目,佳聲,今改正。
《地理志》《水經》《説文》皆作「沮」。
高注曰:「荊山,《禹貢》北條荊山,在左馮翊懷德縣之南,下有荊漂原,《地理志》作「下有彊梁原」,《水經·渭水注》作「下有荊渠」。
州浸也。
」《水經·沮水注》曰:「沮水出東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首也。
《中山經》:「荊山之首曰景山,雎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
」故《淮南子》曰:『沮出荊山。
』高誘雲:『荊山在左馮翊懷德縣。
』蓋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
斯繆證耳。
」念孫案:此所謂沮水,乃江漢雎漳之「雎」,非漆沮之「沮」。
所謂荊山,乃《禹貢》南條荊山,非北條荊山,故酈氏以高注爲繆證。
莊伯鴻欲改「雎」爲「洛」,以合高注,不知洛水過荊山入渭,《地理志》:「左馮翊褱德,《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彊梁原,洛水東南入渭。
」則不得言「洛出荊山」。
且下文明言「洛出獵山」,何不察之甚也。
汶出弗其西流合於濟 「汶出弗其,西流合於濟」。
各本脫「西」字,今據《水經注》引補。
高注曰:「弗其山在北海朱虛縣東。
」《水經·汶水注》曰:「按誘説,是乃東汶,非《經》所謂入濟者也。
蓋其誤證爾。
」引之曰:《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朱虛有「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此高注所本也。
其水入維,不入濟,故酈氏以爲誤證。
《地理志》又曰:泰山郡萊蕪有「原山,《禹貢》汶水出西南,句入。
古「濟」字。
」此則《淮南》之汶矣。
汶出原山,而此雲「出弗其」者,弗其蓋原山之别名。
《淮南》與《地理志》似異而實同也。
《禹貢錐指》因高注誤證,而竝以《淮南》爲誤,則過矣。
弗其即是原山,在萊蕪縣,與不其縣之不其山名相似,而地則不同。
漢萊蕪故城在今淄川縣東南,不其故城在今即墨縣西南,二縣相去甚遠。
莊氏伯鴻以爲即不其山,謬矣。
丹水出高褚 「丹水出高褚」。
高注曰:「高褚一名冢領山,在京兆上雒,丹水所出,東至均入沔也。
」劉績曰:「冢領山在陜西西安府商縣南,丹水出於此,東流至河南内鄉縣,與淅水合流入漢江,非此所謂丹水也。
『高褚』恐『高都』之譌。
漢上黨高都縣莞谷,丹水所出,東南入絶水。
見《地理志》。
今山西澤州高平,即高都,有丹水,源出仙公山,南流合白水,入沁河。
此丹水是。
」念孫案:劉説是也。
《北山經》曰:「沁水之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舊本作「丹林之水」,衍「林之」二字,今依《水經注》删。
南流注于沁。
舊本作「注于河」,涉上文「沁注于河」而誤,今依《水經注》改。
」《水經·沁水注》曰:「丹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東會絶水,又東南流,白水注之,又東南流,注於沁。
」《竹書紀年》:「晉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絶,不流。
」皆謂此丹水也。
漢高都故城在今澤州府鳳臺縣東北,此作「高褚」,豈「都」字古通作「諸」,因誤爲「褚」與? 股出嶕山 「股出嶕山」。
高無注。
引之曰:徧考地理書,無股水之名。
「股」疑當爲「般」。
隷書「舟」字多作「」,故「般」誤爲「股」。
漢《巴郡太守張納功德敘》「般桓弗就」,《司隷校尉魯峻碑陰》「平原般」,竝作「股」,與「」相似。
《爾雅·釋水》「鉤,般」,釋文:「般,李本作股。
」《漢書·地理志》濟南郡般陽,應劭曰:「在般水之陽。
」《水經·濟水注》曰:「般水出般陽
《説文》「蒻蒲子可以爲平席」,《文選·秋興賦》注引作「華席」,亦是「平」通作「蘋」,因誤爲「華」也。
《史記·禮書》「大路越席」,正義「越席謂蒲爲華席」,亦是「蘋席」之誤。
耽耳 「誇父耽耳在其北方」。
高注曰:「耽耳,耳垂在肩上。
耽,讀褶衣之『褶』,舊本「衣」上脫「褶」字,今補。
《喪大記》雲:「君褶衣褶衾。
」或作『攝』,以兩手攝耳,凥海中。
」舊本「海」譌作「之」,今據《海外北經》改。
念孫案:「褶」、「攝」二字,聲與「耽」不相近,「耽」字無緣讀如「褶」,亦無緣通作「攝」也。
「耽」皆當爲「耴」,今作「耽」者,後人以意改之耳。
《説文》:「耴,耳垂也,從耳下垂,象形。
《春秋傳》曰:秦公子耴。
耴者,其耳下垂,故以爲名。
」《玉篇》:「豬涉切。
」是耳下垂謂之耴。
故高注雲:「耴耳,耳垂在肩上。
」《廣韻》「耴耳,國名」,正謂此也。
《春秋》鄭公子輒,字子耳,義與耴亦相近。
字或作「聶」。
《海外北經》雲:「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爲人兩手聶其耳,縣居海水中。
」即高注所雲「以兩手聶耳居海中」者也。
「耴」與「聶」聲相近,故《海外北經》作「聶」。
「耴」與「褶」、「攝」聲亦相近,故高讀「耴」如「褶」,而字或作「攝」。
後人多見「耽」,少見「耴」,又以《説文》雲「耽,耳大垂也」,故改「耴」爲「耽」,而不知其與高注大相抵啎也。
雎出荊山 「雎出荊山」。
「雎」音「雎鳩」之「雎」,字從隹,且聲,舊本作「睢」,非「雎」,音「雖」,字從目,佳聲,今改正。
《地理志》《水經》《説文》皆作「沮」。
高注曰:「荊山,《禹貢》北條荊山,在左馮翊懷德縣之南,下有荊漂原,《地理志》作「下有彊梁原」,《水經·渭水注》作「下有荊渠」。
州浸也。
」《水經·沮水注》曰:「沮水出東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首也。
《中山經》:「荊山之首曰景山,雎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
」故《淮南子》曰:『沮出荊山。
』高誘雲:『荊山在左馮翊懷德縣。
』蓋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
斯繆證耳。
」念孫案:此所謂沮水,乃江漢雎漳之「雎」,非漆沮之「沮」。
所謂荊山,乃《禹貢》南條荊山,非北條荊山,故酈氏以高注爲繆證。
莊伯鴻欲改「雎」爲「洛」,以合高注,不知洛水過荊山入渭,《地理志》:「左馮翊褱德,《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彊梁原,洛水東南入渭。
」則不得言「洛出荊山」。
且下文明言「洛出獵山」,何不察之甚也。
汶出弗其西流合於濟 「汶出弗其,西流合於濟」。
各本脫「西」字,今據《水經注》引補。
高注曰:「弗其山在北海朱虛縣東。
」《水經·汶水注》曰:「按誘説,是乃東汶,非《經》所謂入濟者也。
蓋其誤證爾。
」引之曰:《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朱虛有「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此高注所本也。
其水入維,不入濟,故酈氏以爲誤證。
《地理志》又曰:泰山郡萊蕪有「原山,《禹貢》汶水出西南,句入。
古「濟」字。
」此則《淮南》之汶矣。
汶出原山,而此雲「出弗其」者,弗其蓋原山之别名。
《淮南》與《地理志》似異而實同也。
《禹貢錐指》因高注誤證,而竝以《淮南》爲誤,則過矣。
弗其即是原山,在萊蕪縣,與不其縣之不其山名相似,而地則不同。
漢萊蕪故城在今淄川縣東南,不其故城在今即墨縣西南,二縣相去甚遠。
莊氏伯鴻以爲即不其山,謬矣。
丹水出高褚 「丹水出高褚」。
高注曰:「高褚一名冢領山,在京兆上雒,丹水所出,東至均入沔也。
」劉績曰:「冢領山在陜西西安府商縣南,丹水出於此,東流至河南内鄉縣,與淅水合流入漢江,非此所謂丹水也。
『高褚』恐『高都』之譌。
漢上黨高都縣莞谷,丹水所出,東南入絶水。
見《地理志》。
今山西澤州高平,即高都,有丹水,源出仙公山,南流合白水,入沁河。
此丹水是。
」念孫案:劉説是也。
《北山經》曰:「沁水之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舊本作「丹林之水」,衍「林之」二字,今依《水經注》删。
南流注于沁。
舊本作「注于河」,涉上文「沁注于河」而誤,今依《水經注》改。
」《水經·沁水注》曰:「丹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東會絶水,又東南流,白水注之,又東南流,注於沁。
」《竹書紀年》:「晉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絶,不流。
」皆謂此丹水也。
漢高都故城在今澤州府鳳臺縣東北,此作「高褚」,豈「都」字古通作「諸」,因誤爲「褚」與? 股出嶕山 「股出嶕山」。
高無注。
引之曰:徧考地理書,無股水之名。
「股」疑當爲「般」。
隷書「舟」字多作「」,故「般」誤爲「股」。
漢《巴郡太守張納功德敘》「般桓弗就」,《司隷校尉魯峻碑陰》「平原般」,竝作「股」,與「」相似。
《爾雅·釋水》「鉤,般」,釋文:「般,李本作股。
」《漢書·地理志》濟南郡般陽,應劭曰:「在般水之陽。
」《水經·濟水注》曰:「般水出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