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八

關燈
謂之『追蠡』,言追出於甬上者乃蠡也,『蠡』與『螺』通,《文子》所謂『聖人法蠡蚌而閉戶』是也。

    螺小者謂之蜁蝸,郭璞《江賦》所謂『鸚螺蜁蝸』是也。

    曰旋、曰蠡,其義不殊,蓋爲金枘於甬上,以貫於縣之者之鑿中,形如螺然,如此則宛轉流動,不爲聲病矣。

    」《水經·睢水注》雲:「睢陽城内有高臺,謂之蠡臺。

    《續述征記》曰:『迴道如蠡,故謂之蠡臺。

    』」是凡言「蠡」者,皆取旋轉之義。

    「反」亦「旋」也,故曰「攭兮其相逐而反也」。

    楊説皆失之。

     測意之 「君子設辭,請測意之」。

    楊注曰:「請測其意。

    」引之曰:楊以「意」爲「志意」之「意」,非也。

    意者,度也,言請測度之也。

    《禮運》曰「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以中國爲一人者,非意之也。

    」《管子·小問篇》東郭郵曰:「君子善謀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

    」是「意」爲「度」也。

    「意」之言「億」也。

    《韓子·解老篇》「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前識者,無緣而忘意度也。

    」「忘」與「妄」同。

    《莊子·胠篋篇》雲「妄意室中之藏」是也。

    王褒《四子講德論》「今子執分寸而罔億度」,「罔億度」即「妄意度」,鄭注《少儀》曰:「測,意度也。

    」「意」本又作「億」。

    《論語·先進篇》「億則屢中」,《漢書·貨殖傳》「億」作「意」。

     不窕 行遠疾速而不可託訊者與 億忌 私置 「此夫大而不塞者與?充盈大宇而不窕,入卻穴而不偪者與?行遠疾速而不可託訊者與?往來惽憊而不可爲固塞者與?暴至殺傷而不億忌者與?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與」。

    楊注「充盈大宇」二句雲:「窕,讀爲窱,深貌也。

    言充盈則滿大宇,幽深則入卻穴,而曾無偪側不容也。

    」念孫案:楊訓「窕」爲「深貌」,又以「窕」字連下句解之,皆非也。

    「充盈大宇而不窕」爲句,「窕」者,閒隙之稱。

    言充盈大宇而無閒隙也。

    偪,不容也,「偪」與「窕」義正相反。

    《廣雅》曰:「窕,寬也。

    」昭二十一年《左傳》「鍾小者不窕,大者不摦,窕則不鹹,摦則不容」,杜注曰:「窕,細不滿也。

    摦,橫大不入也。

    不鹹,不充滿人心也。

    不容,心不堪容也。

    」《大戴禮·王言篇》曰:「布諸天下而不窕,内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管子·宙合篇》曰:「其處大也不窕,其入小也不塞。

    」《墨子·尚賢篇》曰:「大用之天下則不窕,小用之則不困。

    」《呂氏春秋·適音篇》曰「音大鉅則志蕩,以蕩聽鉅,則耳不容,不容則橫塞,橫塞則振大;小則志嫌,以嫌聽小則耳不充,不充則不詹,不詹則窕」,高注曰:「窕,不滿密也。

    」義竝與此同。

    「暴至殺傷而不億忌」,楊雲:「億,謂以意度之,雷霆震怒,殺傷萬物,曾不億度疑忌。

    言果決不測也。

    」念孫案:「億」讀爲「意」。

    「意」、「億」古字通,説見前「測意之」下。

    意,疑也。

    言暴至殺傷,而曾無所疑忌也。

    《廣雅》曰:「意,疑也。

    」《漢書·文三王傳》「於是天子意梁」,顔師古注與《廣雅》同。

    《韓子·説疑篇》「上無意,下無怪」,無意,無疑也。

    《史記·陳丞相世家》「項王爲人,意忌信讒」,《平津侯傳》「弘爲人意忌,外寬内深」,《酷吏傳》「湯雖文深意忌」,皆謂疑忌也。

    楊以「億」爲「億度」,則分「億」與「忌」爲二義,失之矣。

    「功被天下而不私置」,楊雲:「天下同被其功,曾無所私置,言無偏頗。

    」念孫案:「置」讀爲「德」,言功被天下而無私德也。

    《繫辭傳》「有功而不德」,「德」,鄭、陸、蜀才竝作「置」。

    鄭雲:「置,當爲德。

    」《逸周書·官人篇》「有施而弗德」,《大戴禮·文王官人篇》作「有施而不置」。

    《荀子·哀公篇》「言忠信而心不德」,《大戴禮·哀公問五義篇》作「躬行忠信而心不置」,是「置」爲「德」之借字也。

    此段以「塞」、「偪」、「塞」、「忌」、「極」爲韻,「忌」讀如「極」,《左傳》「費無極」,《史記》作「費無忌」。

    「置」與「德」同。

    「行遠疾速而不可託訊」,「訊」下「者與」二字蓋因上下文而衍。

    「訊」字不入韻,上文「充盈大宇而不窕」,「窕」字亦不入韻也。

    盧雲「『訊』不與前後韻協,疑是『訊』、『託』誤倒」,非是。

    「託」字於古音屬鐸部,「塞」、「偪」等字於古音屬職部,改「託訊」爲「訊託」,仍不合韻。

     與暴爲鄰 《蠶賦》「名號不美,與暴爲鄰」。

    楊注曰:「侵暴者亦取名於蠶食,故曰『與暴爲鄰』也。

    」引之曰:如楊説則「蠶」下必加「食」字,而其義始明。

    竊謂《方言》「慘,殺也」,《説文》「慘,毒也」。

    字或作「憯」,《莊子·庚桑楚篇》曰:「兵莫憯于志,鏌鋣爲下。

    」「慘」、「蠶」、「」聲相近,故曰「與暴爲鄰」。

     五泰 「請占之五泰」。

    盧雲:「此與下文『五泰』,宋本皆作『五帝』,無『五泰,五帝也』五字注。

    今從元刻,與《困學紀聞》所引合。

    古者『帝』字不與『敗』、『世』、『害』韻,《五支》《六脂》之别也。

    」念孫案:「敗」、「世」、「害」、「泰」古音竝屬祭部,非唯不與《五支》之去聲通,并不與《六脂》之去聲通。

    此盧用段説而誤也。

    説見戴先生《聲韻攷》。

     喜溼 「喜溼而惡雨」。

    念孫案:蠶性惡溼,不得言喜溼。

    《太平禦覽·資産部五》引作「疾濕而惡雨」,是也。

    「惡雨」與「疾溼」同意。

    楊雲「溼,謂浴其種」,乃曲爲之説耳。

     簪以爲父 楊注曰:「簪形似箴而大,故曰『爲父』。

    」盧雲:「『簪』當爲『鑽』,子貫反。

    謂所以琢箴之線孔者也。

    箴賴以成形,故曰『爲父』。

    」 幽晦 「幽晦登昭,日月下藏」。

    元刻作「幽闇」。

    宋龔本同。

    念孫案:元刻是也。

    楊注「幽闇之人」,是其證。

    宋本「闇」作「晦」者,涉上文「旦暮晦盲」而誤。

    《藝文類聚·人部八》引作「幽暗登照」,「暗」與「闇」同。

     反見從橫 「公正無私,反見從橫」。

    楊注曰:「言公正無私之人,反見謂從橫反覆之志也。

    」念孫案:「反見從橫」四字文不成義。

    此本作「見謂從橫」,言公正無私之人反以從橫見謂於世也。

    楊注内「見謂」二字,即其證。

    凡見譽於人,曰「見謂」,若《王霸篇》曰「齊桓公閨門之内,縣樂奢泰遊抏之循,於天下不見謂脩」,《賈子·脩政語篇》曰「故言之者見謂智,學之者見謂賢,守之者見謂信,樂之者見謂仁,行之者見謂聖」,皆是也。

    見毀於人,亦曰「見謂」,若《莊子·達生篇》曰「居鄉不見謂不修,臨難不見謂不勇」,《漢書·兒寬傳》曰「張湯爲廷尉,盡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寬以儒生在其閒見謂不習事」,《邶風·谷風》箋曰「涇水以有渭,故見謂濁」,今本「謂」譌作「渭」,據《正義》改。

    及此言「見謂縱橫」,皆是也。

    後人不曉「見謂」二字之義,又以楊注雲「反見謂從橫」,遂改正文「見謂」爲「反見」,不知楊注特加「反」字以申明其義,非正文所有也。

    《藝文類聚·人部八》引此正作「見謂從橫」。

     貳兵 「憼革貳兵」。

    楊注:「憼,與儆同。

    」念孫案:「貳兵」二字,文義不明。

    「貳」當爲「戒」,字之誤也。

    隷書「戒」字作「」,與「貳」相似。

    「戒兵」,與「憼革」同義。

    楊雲「貳,副也」,未安。

     將將 「道德純備,讒口將將」。

    楊注曰:「將,去也。

    言以讒言相退送,或曰:『將將』讀爲『鏘鏘』,進貌。

    」念孫案:楊後説讀「將將」爲「鏘鏘」,是也;而雲「進貌」,則古無此訓。

    餘謂「將將」,集聚之貌也。

    《周頌·執競篇》「磬筦將將」,毛傳曰:「將將,集也。

    」然則「讒口將將」,亦謂讒言之交集也。

    《小雅·十月篇》「讒口嚻嚻」,箋雲:「嚻嚻,衆多貌。

    」義亦與「將將」同。

     雜布與錦 「雜布與錦,不知異也」。

    念孫案:此謂布與錦雜陳於前而不知别異。

    《説文》「布,枲織也。

    」言美惡不分也。

    楊以「雜布」二字連讀,而訓爲「麤布」,失之。

     閭娵子奢 楊注曰:「閭娵,古之美女,《後語》作『明陬』,蓋一名『明陬』。

    《漢書音義》韋昭曰:『閭陬,梁王魏嬰之美女。

    』『子奢』,當爲『子都』,鄭之美人。

    《詩》曰『不見子都』,《後語》作『子都』。

    」盧雲:「『明』是『閭』字之誤,楊未省照耳。

    」汪雲:「『都』、『奢』古本一音,不必改字。

    」 大 略 教出 而後士 「諸侯相見,卿爲介,以其教出畢行」,楊注曰:「教,謂戒令。

    畢行,謂羣臣盡行從君也。

    」念孫案:「教岀」當爲「教士」,謂常所教習之士也。

    《大戴禮·虞戴德篇》雲「諸侯相見,卿爲介,以其教士畢行」,文與此同也。

    下文曰「君子聽律習容而後士」,楊雲:「言威儀如此,乃可爲士。

    」念孫案:「士」當爲「出」,言必聽律習容而後出也。

    楊雲:「聽律,謂聽佩聲,使中音律也。

    」《玉藻》雲「習容觀玉聲乃出」,鄭注曰:「玉,佩也。

    」是其證也。

    隷書「士」、「出」二字相似,傳寫往往譌溷。

    隷書「出」字或省作「士」,若「」省作「敖」,「」省作「賣」,「」省作「款」,皆是也。

    故諸書中「士」、「出」二字,傳寫多誤。

    僖二十五年《左傳》「諜出曰『原將降矣』」,《呂氏春秋·爲欲篇》「諜出」譌作「謀士」,《管子·大匡篇》「士欲通,吏不通」,今本「士」譌作「岀」。

    《史記·呂後本紀》「齊内史士」,徐廣曰:「一作出。

    」《夏本紀》「稱以出」,《大戴禮·五帝德篇》作「稱以上士」,皆其證也。

    楊説皆失之。

     虛之 非禮也 非義也 「仁非其裡而虛之,非禮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

    楊注曰:「虛,讀爲『居』,聲之誤也。

    」念孫案:「虛」當爲「處」,字之誤也。

    下文雲「君子處仁以義」,是其證。

    陳説同,又引《論語》「裡仁爲美」、「擇不處仁」。

    又案:楊雲「仁非其裡,義非其門,皆謂有仁義而無禮也」,盧雲「『非義也』,亦當爲『非禮也』」。

    案:楊、盧之説皆非也。

    「非禮也」當作「非仁也」,劉説同。

    「非義也」,「義」字不誤。

    此文雲「仁,非其裡而處之,非仁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下文雲「君子處仁以義,然後仁也;行義以禮,然後義也」,前後正相呼應,以是明之。

     不知 「審節而不知,不成禮」。

    楊注曰:「知,或爲和。

    」念孫案:作「和」者是也。

    禮以和爲貴,故審節而不和則不成禮。

    下文「和而不發」,正承此「和」字言之。

    今本「和」作「知」,字之誤耳。

    隸書「和」字或作「」,與「知」相似,見漢《白石神君碑》。

    既能審於禮節,則不得謂之「不知」,楊雲「雖能明審節制,而不知其意」,於「不知」下加「其意」二字,失之。

     殺大蚤 楊注曰:「《禮記》曰:『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

    』先於此爲早也。

    」念孫案:此説是也,前説非。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不驩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天地生之聖人成之 汪雲:「『君臣』以下四十一字錯簡,當在後『國家無禮不寧』之下。

    此因上『尚尊』、『尚親』之文而誤。

    」 寢不踰廟設衣不踰祭服 念孫案:「設」當爲「讌」,字之誤也。

    故楊注雲:「讌,宴也。

    」今注文「讌」字亦誤作「設」。

    「寢」對「廟」而言,「讌衣」對「祭服」而言。

    《王制》「燕衣不踰祭服,寢不踰廟」,是其證。

     霜降逆女冰泮殺内十日一禦 楊以「殺内」二字連讀,雲:「當爲『冰泮逆女,霜降殺内』,故《詩》曰:『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殺,減也。

    内,謂妾禦也。

    十日一禦,即殺内之義。

    冰泮逆女,謂發生之時合男女也。

    霜降殺内,謂閉藏之時禁嗜欲也。

    」盧雲:「案《詩·陳風·東門之楊》毛傳雲:『言男女失時,不逮秋冬。

    』正義引荀卿語,竝雲:『毛公親事荀卿,故亦以秋冬爲昏期。

    』《家語》所説亦同。

    《匏有苦葉》所雲『迨冰未泮』,《周官·媒氏》『中春會男女』,皆是。

    要其終,言不過是耳。

    楊注非。

    十日一禦,君子之謹遊於房也,不必連『冰泮』言。

    」引之曰:此文本作「霜降逆女,冰泮殺止」,謂霜降始逆女,至冰泮而殺止也。

    《召南·摽有梅》及《陳風·東門之楊》正義兩引此文,皆作「冰泮殺止」,《周官·媒氏疏》載王肅論引此文及《韓詩傳》亦皆作「冰泮殺止」,又《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亦雲:「古之人霜降而逆女,冰泮而殺止。

    」《東門之楊》正義所引如是,今本作「殺内」,乃後人依誤本《荀子》改之。

    自楊所見本「殺」下始脫「止」字,而楊遂以「殺内」二字連讀,誤矣。

    冰泮殺止,指嫁娶而言,「内」字下屬爲句。

    「内十日一禦」,别是一事,非承「冰泮」而言。

     大之 「立視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引之曰:「大之」當爲「六之」。

    言以「六尺」而「六之」,則爲三丈六尺也。

    楊以「廣」釋「大」,則所見本已誤。

     文貌 情用 「文貌情用,相爲内外表裏」。

    念孫案:文貌在外,情用在内,故曰「相爲内外表裏」。

    《禮論篇》曰「文理繁,情用省,是禮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禮之殺也;文理情用相爲内外表裏,竝行而雜,是禮之中流也」,彼言「文理」猶此言「文貌」。

    楊彼注雲「文理謂威儀,情用謂忠誠」,是也,此注失之。

     脩六禮明十教 楊注曰:「十,或爲七。

    」念孫案:《王制》曰:「《司徒》脩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

    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

    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

    」則作「七教」者是也。

    凡經傳中「七」、「十」二字互誤者多矣。

    楊前注以《禮運》之「十義」爲「十教」,失之。

     管仲之爲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爲天子大夫 郝雲:「按此謂管仲尚功力而不脩仁義,不可爲王者之佐。

    注以『四子』言,恐非。

    」 害靡國家 「利夫秋豪,害靡國家」。

    楊注曰:「靡,披靡也。

    利夫秋豪之細,其害遂披靡而來,及於國家。

    」念孫案:楊説「靡」字之義非是。

    靡者,滅也。

    言利不過秋豪,而害乃至於滅國家也。

    《方言》「靡,滅也」,郭璞曰:「或作『摩滅』字,音『糜』。

    」《漢書·賈山傳》「萬鈞之所壓,無不糜滅者」,《司馬遷傳》「富貴而名摩滅」,「摩」與「糜」、「靡」古同聲而通用。

    説見《唐韻正》。

    陳雲:「靡,累也。

    言所利在秋豪,而其害累及國家也。

    《詩·周頌》傳曰『靡,累也』,是其義。

    」 場園 「大夫不爲場園」。

    念孫案:「場園」當爲「場圃」,字之誤也,《韓詩外傳》作「不爲場圃」,玩楊注,亦是「圃」字。

    《論語·子路篇》馬注及《射義》鄭注竝雲「樹菜蔬曰圃」,即楊注所本。

     然故 「然故民不困財,《羣書治要》「財」作「則」,則以「民不困」爲句,「則」字下屬爲句。

    貧窶者有所竄其手」。

    念孫案:「然故」猶「是故」也。

    《堯問篇》「然故士至」同。

    説見《釋詞》「然」字下。

     上好羞則民闇飾矣上好富則民死利矣二者亂之衢也 楊注曰:「好羞貧而事奢侈,則民闇自脩飾也。

    」念孫案:楊説迂曲而不可通。

    「羞」當爲「義」。

    「羞」字上半與「義」同,又涉上文兩「羞」字而誤也。

    上好義則民闇飾者,言上好義則民雖處隱闇之中,亦自脩飾,不敢放於利而行也。

    《呂氏春秋·具備篇》載宓子賤治亶父,使民闇行,若有嚴刑於旁,即所謂「民闇飾」也。

    《賈子·大政篇》曰:「聖明則士闇飾矣。

    」「上好義」與「上好富」對文,故下文又雲「欲富乎」、「與義分背矣」。

    「上好義則民闇飾,上好富則民死利」即上文所雲「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也。

    《鹽鐵論·錯幣篇》「上好禮則民闇飾,上好貨則下死利」,即用《荀子》而小變其文。

    劉雲:「『二者亂之衢』,『二者』二字承上兩句而言,則『亂』上當有『治』字。

    」 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 郝雲:「按『細席』注皆未安,恐『茵席』之形譌,蓋『茵』借爲『絪』,『絪』又譌爲『細』耳。

    」念孫案:郝説是也。

    《漢書·霍光傳》「加畫繡絪馮」,如淳曰:「絪,亦茵。

    」是其證。

    「茵席之言」,謂昔日之言,即《論語》所謂「平生之言」也,故《屍子》雲「臨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見楊注。

     和之璧 爲天子寶 「和之璧,井裡之厥也,盧雲:「『厥』,同『橜』,《説文》:『橜,門梱也。

    』《荀子》以『厥』爲『橜』,《晏子》以『困』爲『梱』,皆謂門限。

    《意林》不解,乃改爲『璞』矣。

    」念孫案:此段説也,見《鍾山劄記》。

    玉人琢之,爲天子寶」。

    念孫案:《文選·劉琨〈答盧諶詩〉序》「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注引此「和」下有「氏」字,《晏子春秋·雜篇》同。

    「爲天子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