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九

關燈
簿書不報,期會之閒,以爲大故。

    至於俗流失,「失」與「泆」同,《禮樂志》作「風俗流溢」。

    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

    念孫案:「因」當爲「固」,字之誤也。

    「固」與「顧」同,顧,反也。

    見《秦策》及《呂氏春秋·審分篇》、《淮南·説山篇》注。

    「恬而」,恬然也。

    古謂「然」爲「而」,説見《釋詞》。

    言大臣但以簿書期會爲急,至於俗流泆、世壞敗,反恬然不以爲怪也。

    《賈子·俗激篇》正作「固恬弗知怪」。

     則是豈可不爲寒心哉 「《筦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使筦子愚人也則可,筦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可不爲寒心哉」。

    師古曰:「若以管子爲微識治體,則當寒心而憂之。

    」念孫案:「則是豈可不爲寒心哉」當從《賈子·俗激篇》作「則是豈不可爲寒心哉」,「是」字指「四維不張」而言,言使管子而少知治體,則今之四維不張,豈不可爲寒心哉。

    「可爲寒心」者,危之之詞,非謂當寒心而憂之也。

    《羣書治要》引此已誤。

    《史記·田單傳》曰:「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爲寒心。

    」《漢書·杜欽傳》曰:「小卞之作,可爲寒心。

    」 而羣臣衆信上不疑惑 「姦人亡所幾幸,而羣臣衆信,上不疑惑」。

    念孫案:「而羣臣衆信,上不疑惑」本作「羣衆信上而不疑惑」,今本「羣」下衍「臣」字,此涉上文「君君臣臣」而衍。

    而字又誤在「羣臣」上,師古遂以「羣臣衆信」爲句,師古曰:「衆信謂共爲忠信也。

    」「上不疑惑」爲句矣。

    不知此謂「衆不疑惑」,非謂「上不疑惑」也。

    「姦人亡所幾幸」對上文「姦人幾幸」而言,「羣衆信上而不疑惑」對上文「衆心疑惑」而言,「羣衆」即「衆」也,古人自有複語耳。

    《楚辭·七諫》曰:「羣衆成朋。

    」《賈子·俗激篇》正作「羣衆信上而不疑惑」。

     瞽史 「瞽史誦詩,工誦箴諫」。

    念孫案:上既言「有記過之史」,則此不當更言「史」,且誦詩乃瞽之事,非史之事。

    襄十四年《左傳》曰:「史爲書,瞽爲詩,工誦箴諫。

    」《周語》曰:「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

    」《楚語》曰:「史不失書,矇不失誦。

    」又《賈山傳》見下。

    《大戴禮記·保傅篇》作「瞽夜誦詩」是也。

    盧辯注反以「夜」爲「史」之誤,失之。

    《列女傳·母儀傳》曰「夜則令瞽誦詩」,是其證。

    《後漢書·馬廖傳》亦曰:「願置章坐側,以當瞽人夜誦之音。

    」今本「夜」作「史」者,涉上文而誤。

    《賈子·保傅篇》亦作「史」,則後人以誤本《漢書》改之耳。

     視已成事 「鄙諺曰:『不習爲吏,視已成事。

    』」念孫案:「視已成事」本作「如視已事」,此後人不解「如」字之義而改之也。

    「已事」即「成事」,無庸更加「成」字。

    「如」者,當也。

    古者「如」與「當」同義。

    昭二十一年《左傳》「君若愛司馬,則如亡」,杜注:「言若愛司馬,則當亡走。

    」定五年《傳》「不能如辭」,杜注:「言自知不能,當辭勿行。

    」或訓「如」爲「不如」者,非也。

    説見《釋詞》。

    言不習爲吏,則當視已事以爲法也。

    《説苑·尊賢篇》亦雲:「案往世而視已事。

    」下文雲:「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

    」「已事」二字正承此文言之,是其明證矣。

    師古注下文雲:「已事,已往之事。

    」而於此無注,則所見本已誤。

    《羣書治要》所引亦誤。

    《大戴禮》正作「如視已事」,《賈子》作「而視已事」,「而」亦「如」也。

     智誼之指 「開於道術,句智誼之指,則教之力也」。

    念孫案:「智誼之指」本作「智誼理之指」。

    「智」讀曰「知」,古字多以「智」爲「知」,説見《管子·法法篇》。

    與「開」字相對爲文,謂開通於道術,識義理之指也。

    後人誤讀「智」爲「智慧」之「智」,則「智誼理」三字義不相屬,故删去「理」字,而不知「智誼」二字義亦不相屬也。

    《通鑑》無「理」字,則所見《漢書》本已然。

    《大戴禮》《賈子》竝作「知義理之指」。

    舊本《賈子》皆如是,近時盧氏紹弓刻本又删「理」字。

     司寇 「輸之司寇,編之徒官,司寇小吏詈罵而榜笞之」。

    念孫案:兩「司寇」皆當作「司空」。

    司空掌役使罪人之事,故曰「輸之司空,編之徒官」,「徒」謂役徒也。

    《周官·大司寇》曰:「桎梏而坐諸嘉石,役諸司空。

    」《史記·儒林傳》「安得司空城旦書乎」,徐廣曰:「司空,主刑徒之官也。

    」皆其證。

    「司空小吏詈罵而榜笞之」者,謂力作不中程則小吏從而笞辱之。

    《陳鹹傳》曰:「鹹爲南陽太守,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輒論輸府,以律程作司空,爲地臼木杵,舂不中程,輒加罪笞。

    」事與此相類也。

    後人不解「輸之司空」之語,故改兩「司空」爲「司寇」,不知役使罪人非司寇所掌,且司寇定其罪而後輸之司空,則不得更言「輸之司寇」也。

    師古曰:「司寇,主刑罰之官。

    」則所見本已誤作「司寇」。

    《賈子·階級篇》作「司寇」,亦後人以誤本《漢書》改之。

    《百官表》宗正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如淳曰:「律,司空主水及罪人。

    」引此文「輸之司空,編之徒官」,是其明證矣。

     而 「夫天子之所嘗敬,衆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

    念孫案:「死而死耳」,猶言「死則死耳」也。

    又《鄒陽傳》:「夫全趙之時,武力鼎士袨服叢臺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幽王之湛患。

    淮南連山東之俠,死士盈朝,不能還厲王之西也。

    然而計議不得,雖諸、賁不能安其位,亦明矣。

    」「然而」猶「然則」也。

    故《文選》作「然則」。

    古者「而」與「則」同義,説見《釋詞》。

     縣屬 「今淮南地遠者或數千裡,越兩諸侯,而縣屬於漢」。

    師古曰:「爲縣而屬。

    」劉奉世曰:「縣讀如懸。

    」念孫案:劉音是也。

    《淮南·主術篇》注曰:「縣,遠也。

    」言越兩國之地而遠屬於漢也。

    上文雲「淮南地遠者或數千裡」,是其證矣。

    《荀子·脩身篇》:「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鼈之與六驥足哉?」「相縣」謂相遠也。

    《史記·高祖紀》「縣隔千裡」,謂遠隔也。

     揵之江 「梁起於新郪以北著之河,淮陽包陳以南揵之江」。

    如淳曰:「『揵』,謂立封界也。

    或曰,揵,接也。

    」師古曰:「揵音鉅偃反。

    」念孫案:「揵」當爲「捷」,字之誤也。

    隷書「捷」字或作「」,與「揵」字相似,因誤而爲「揵」。

    漢《巴郡太守張納功德敘》:「收功獻捷」,「捷」字作「」,是其證也。

    《士冠禮》「建柶」,今本譌作「捷柶」。

    《史記·衞世家》「嗣伯卒,子疌伯立」,《邶風譜》正義引作「建伯」,蓋從疌、從建之字,傳寫往往譌溷。

    「捷」之言「接」也。

    如淳前説是解「揵」字,故訓爲「立」,後説是解「捷」字,故訓爲「接」,後説是也。

    諸書無訓「揵」爲「接」者,而「捷」與「接」同義。

    如淳讀「揵」爲「捷」,故訓爲「接」也。

    《爾雅》:「接,捷也。

    」郭璞曰:「『捷』謂相接續也。

    」《公羊春秋》莊十二年「宋萬弑其君接」,僖三十二年「鄭伯接卒」,文十四年「晉人内接菑于邾婁」,《左氏》、《穀梁》皆作「捷」。

    《莊子·則陽篇》「接子」《漢書·古今人表》作「捷」,是「捷」與「接」字異而義同。

    「梁起於新郪以北著之河」者,「著」音直略反,謂相聯屬也。

    「淮陽包陳以南捷之江」者,「捷」與「接」同,亦謂相聯屬也。

    此言梁之地北屬於河,淮陽之地南屬於江也。

    如淳前説訓「揵」爲「立」,非也。

    「淮陽包陳以南立之江」,斯爲不詞矣。

     頤指 「今陛下力制天下,頤指如意」。

    如淳曰:「但動頤指麾,則所欲皆如意。

    」念孫案:人之動頤不能指麾,如説非也。

    「頤」當爲「顧」。

    「顧指」謂目顧人而指使之也。

    「顧」與「頤」草書相似,因譌而爲「頤」。

    左思《吳都賦》「搴旗若顧指」,劉逵注引此傳曰:「顧指如意。

    」是所見本與如本不同也。

    《莊子·天地篇》曰:「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

    」是其證。

    《釋文》「顧」本亦作「頤」,此亦草書之誤。

    《貢禹傳》曰「家富埶足,目指氣使」,師古曰:「動目以指物,出氣以使人。

    」《燕策》曰:「馮幾據杖,眄視指使。

    」《後漢書·仲長統傳》曰:「睇眄則人從其目之所視,喜怒則人隨其心之所慮。

    」義與「顧指」竝相近。

     言問其臣 「臣聞聖主言問其臣而不自造事」。

    師古曰:「欲發言則問其臣。

    」引之曰:師古以「言」爲「發言」,非也。

    「言」亦問也。

    連稱「言問」者,古人自有複語耳。

    《爾雅》曰:「訊,言也。

    」郭注曰:「相問訊。

    」《廣雅》曰:「言,問也。

    」《聘禮》:「若有言,則以束帛,如享禮。

    」鄭注曰:「有言,有所告請。

    若有所問也。

    」《曲禮》:「君言不宿於家。

    」注曰:「言,謂有故所問也。

    」《曾子問》「召公言於周公」,正義曰:「言猶問也。

    」《哀公問》曰:「寡人願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昭二十五年《左傳》曰:「叔孫氏之司馬鬷戾言於其衆曰:『若之何?』」此古人謂「問」爲「言」之證。

    《周官·冢人》「言鸞車象人」,注曰:「鄭司農雲:『言,言問其不如灋度者。

    』」《大祝》「言甸人」,注曰:「鄭司農雲:『甸人主設復梯,大祝主言問其具梯物。

    』」《小雅·出車篇》「執訊獲醜」,鄭箋曰:「訊,言也。

    執其可言問、所獲之衆以歸。

    」《大雅·皇矣篇》「執訊連連」,箋曰:「訊,言也。

    執所生得者而言問之。

    」此「言」「問」二字連用之證。

     財幸 裁察 財擇 財哀 財留神 財覽 「唯陛下財幸」。

    師古曰:「『財』與『裁』同。

    裁擇而幸從其言。

    」念孫案:如師古説,則「財」「幸」二字意不相屬。

    今案「財」猶「少」也。

    「唯陛下財幸者」,唯陛下少幸從之,猶下文言「願陛下少留計」也。

    《諸葛豐傳》曰:「唯陛下裁幸!」《佞幸傳》曰:「唯陛下哀憐財幸!」義竝同也。

    《錯傳》曰:「唯陛下裁察!」又曰:「唯陛下財察!」皆言唯陛下少察之也。

    《錯傳》又曰:「唯陛下財擇。

    」《王吉傳》曰:「唯陛下財擇焉。

    」皆言唯陛下少擇之也。

    《張安世傳》曰:「唯天子財哀以全老臣之命。

    」言唯天子少哀之也。

    《李尋傳》曰:「唯財留神反覆,覆愚臣之言。

    」言唯陛下少留神,猶賈誼言「願陛下少留計」也。

    師古以「財」爲「裁量」,非是。

    《師丹傳》曰:「唯陛下財覽衆心。

    」言唯陛下少覽衆心也。

    「財」與「裁」古通用,亦通作「纔」。

    《李陵傳》注曰:「『財』,僅也。

    」《廣雅》曰:「堇,少也。

    」「堇」與「僅」同。

     爰盎錯傳 本兵柄 「是時絳侯爲大尉,本兵柄」。

    師古曰:「執兵權之本。

    」念孫案:師古説非也。

    「本」者,主也。

    言主兵柄也。

    《大戴禮·曾子疾病篇》曰:「言有主,行有本。

    」《繫辭傳》:「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説苑·説叢篇》「主」作「本」,是「本」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