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隷拾遺
關燈
小
中
大
祇有二行,今此碑題名有十二行,較多十行,而《隷續》所載《天井題名》則正是十二行,一也。
《隷釋》「西狹題名」是小字,非大字。
《隷續·碑式》又雲:「《西狹頌》末有小字題名二行,低四字注許。
」今此碑題名十二行,皆是大字,則非《西狹》之題名矣,二也。
《隷釋·西狹題名》弟一行雲「丞右扶風陳倉呂國字文寶」,弟二行雲「故府掾□□□□孟字□□」,共缺六字。
今此碑弟一行與《隷釋》所載同,弟二行則雲「門下掾下辨李虔字子行」,與《隷釋》所載異,且一字不缺。
而《隷續》所載《天井題名》之弟二行,則正與此同。
其與《西狹題名》同者,唯弟一行耳。
豈得以一行相同,而即定爲《西狹題名》乎?三也。
《西狹題名》小字二行,近世拓碑者皆遺之,餘家所藏本亦然。
然末行之左有殘字一行,則「丞右扶風陳倉呂國字文寶」十一字,皆各存其右半,此行低四格,與前行「六月」之「六」字相平。
且是小字,非大字,始知洪氏之言信而有徵。
四也。
李翕析裡橋郙閣頌 右《李翕析裡橋郙閣頌》,建寧五年二月立,并額皆八分書,在漢中府略陽縣棧道中,磨崖。
是碑有申如塤重刻本,字甚拙惡,又於缺處妄補五十二字,諸家論之詳矣。
此拓本是原刻,非申本也。
弟一行「涉秋霖漉」。
「霖漉」謂山水下注也。
《説文》雲:「淋淋,山水下也。
」《一切經音義》二引《三倉》雲:「淋漉,水下也。
」「淋漉」與「霖漉」同。
弟二行「漢水逆讓」。
《管子·君臣篇》注雲:「讓猶拒也。
」言漢水暴漲,逆拒谿水,不得下注也。
弟三行「郙閣尤甚」。
案《廣雅》:「陠,衺也。
」曹憲音布乎反,其字從,甫聲。
碑文作「郙」者,移「」於右耳,非從「邑」也。
下文説郙閣之狀雲:「緣崖鑿石,處隱定柱。
臨深長淵,三百餘丈。
」蓋棧閣傾衺不平,因謂之「郙閣」矣。
弟四行「處隱定柱」。
隱,安也。
於安處立柱也。
下文雲「改解危殆,即便求隱」,「便」、「隱」皆安也。
言去危而即安也。
故《廣雅》雲:「便、隱,安也。
」弟十行「醳散關之嶃漯」。
「醳」與「釋」同。
「漯」即「燥溼」之「溼」也。
「泲漯」之「漯」,《説文》本作「」,隷省作「濕」,又作「漯」。
其右邊作「累」者,省「絲」爲「糸」,又變「日」爲「田」耳。
《金石文字記》釋此碑「漯」字,引《漢書·功臣表》「濕陰定侯昆邪」,《霍去病傳》《王莽傳》皆作「漯陰」,以證「濕」、「漯」之本爲一字。
《兩漢金石記》謂「濕陰」之「濕」音它合反,與「燥溼」之「溼」不同,不當援以爲證。
又疑此碑不當以「漯」爲「溼」。
今案:「濕」字從水,聲。
「」音五合反,而古聲則與「溼」相近。
故《説文》「溼」字即從省聲也。
凡入聲合部中從合、從及、從立、從集、從之字,古聲皆在緝部。
故「溼」從省聲而「原隰」之「隰」亦從聲也。
「原隰」之「隰」與「濕」之「濕」皆從聲,故「隰」字亦通作「濕」。
《漢書·地理志》「西河郡隰成縣」,《王子侯表》作「濕成」。
「濕」音它合反,而古聲亦與「溼」相近。
故經傳「溼」字多通作「濕」。
「濕」與「漯」本是一字,此碑以「漯」爲「溼」,猶經傳之以「濕」爲「溼」也。
《漢書·功臣表》「濕沃公士」,「濕」音它合反,《水經注》作「漯沃」。
案:此縣爲漯水之所經,故有「漯沃」之名,而《地理志》作「溼沃」,是「溼」、「漯」可以互通。
「燥溼」之「溼」通作「漯」,猶「漯」之「漯」通作「溼」,無足異也。
洪氏筠軒《平津讀碑記》以「漯」爲「」字之借,引《説文》「,也」,「,山形」,《玉篇》「,同,力罪切」,爲證。
案「嶄」、「巖」、「」、「」等字,古無作水旁者。
徧考諸書,「漯」字亦無力罪之音。
且「嶃」者,平之反;「溼」者,燥之反。
故雲「醳散關之嶃漯,從朝陽之平燥」,若以「漯」爲「」,則與下句不對矣。
弟十五行「□□□樂,行人夷欣」。
「樂」上似是「歡」字,其下半尚隱隱可辨也。
弟十六「行兌之閒」。
「」,古「坤」字。
坤在西南方,兌在西方,言其地當二方之閒也。
弟十八行「□□救傾兮,全育□遺」。
「救傾」上似是「扶跋」二字,其右邊皆隱隱可辨。
《説文》:「跋,蹎跋也。
」故雲「扶跋救傾」。
「遺」上是「孑」字,碑文作「孑」,惟左邊殘缺耳。
司隷校尉楊淮銘 右《司隷校尉楊淮銘》,熹平二年二月立,八分書,無額,在褒城縣棧道中,磨崖。
弟五行「弟功德牟盛」。
「」即「兄」字也。
此碑自「故司隷校尉楊君厥諱淮」至「河南尹」,皆敘楊淮歷官之事。
自「伯邳從弟諱字穎伯」至「下邳相」,皆敘楊歷官之事。
此雲「兄弟功德牟盛,當究三事,不幸早隕」,乃總承上文而言,故下文雲「二君清□,約身自守,俱大司隷孟文之元孫也」。
今本《隷續》「兄弟」作「元弟」,乃傳刻之譌。
若雲「元弟功德牟盛,當究三事」,則是專美楊而不及楊淮,無是理也。
洪氏《跋》雲:「凡稱元子、元兄、元舅之類,皆以長言之,二楊俱曰元孫,猶元士然,以元爲美稱也。
」此但釋「元孫」而不及「元弟」,故知今本「元弟」爲傳刻之譌也。
而葉氏九苞《金石録補》乃雲:「獨悼穎伯未登三公之位而卒,故稱元弟以美之。
」謬矣。
蓋今拓本「兄」上「口」字右邊一直微缺,而下一橫較長,與「元」字相似。
葉氏既爲誤本《隷續》所惑,遂不復細審而爲之説也。
司隷校尉魯峻碑 右《司隷校尉魯峻碑》,熹平二年四月立,并額及碑陰俱八分書,在濟寧州儒學中。
弟三行「博覽羣書,無物不栞」。
《隷釋》雲:「以『栞』爲『看』。
」《隷辨》雲:「『栞』乃『刊正』之『刊』。
」《兩漢金石記》雲:「『栞』即『刊』字,猶筆削勘定之義。
」念孫案:《廣雅》雲:「記、栞、志,識也。
」「識」即「多學而識之」之「識」。
「博覽羣書,無物不栞」,即《曲禮》所謂「博聞強識」,非謂觀看,亦非謂刊正也。
弟八行「蠲細舉大,榷然疏發」。
「榷然」,猶較然,明貌也。
《廣雅》雲:「較,明也。
」曹憲音「角」。
《史記·平津侯主父傳》「較然著明」,索隱雲:「較音角。
」《漢書·張安世傳》雲:「賢不肖較然。
」《一切經音義》七雲:「較,古文榷,同古學反。
」「較然」之爲「榷然」,猶「較崇」之爲「榷崇」,《考工記·輿人》「以其隧之半,爲之較崇」,鄭注:「故書較爲榷。
」杜子春雲:「當爲較。
」釋文:「較,古學反。
」「大較」之爲「大榷」,《史記·律書》「世儒闇於大較」,索隱:「較音角。
」《續漢書·律曆志》「其可以相傳者,唯大榷常數而已」,「大榷」即「大較」。
「辜較」之爲「辜榷」也。
《漢書·陳鹹傳》「沒入辜榷財物」,晉灼注《鄭當時傳》作「辜較」。
銘詞雲「礧落彰」,義亦同也。
「」與「較」同。
《史記·伯夷傳》「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彰明較著」即此所謂「彰」。
「内懷溫潤」,「溫」字作「」。
《説文》:「溫,從水,聲。
」「」從皿、從囚。
此碑「溫」字右邊作「」,其上半即「人」字也,有「人」無「囗」音「圍」。
者,隷省耳。
《隷釋》《漢隷字原》竝作「」,今本《隷釋》又譌作「溫」,此依明萬曆本。
《兩漢金石記》作「溫」,皆非其原文也。
唯《隷辨》不誤。
弟十七行「矣旳旳」。
洪雲:「旳字易火以日。
」案説文:「旳,明也。
從日,勺聲。
」《小雅·賓之初筵》雲:「發彼有旳,俗作「的」。
以祈爾爵。
」然則「旳」字古讀若「勺」,故與「」、「」、「綽」、「逴」、「虐」、「邈」、「榷」、「」、「樂」爲韻。
「旳」訓爲「明」,故曰「矣旳旳」,非字本作「灼」而易「火」以「日」也。
碑陰上列弟一行「河内褢管懿」。
「褢」與「懷」同,漢書、漢碑多以「褢」爲「懷」。
謂河内郡懷縣也。
「褢」字下半微缺而張氏亟齋遂釋爲「夏」字,誤矣。
下列弟六行「東郡樂平邢顥□□」,「顥」下一字似「」字。
武都太守耿勳碑 右《武都太守耿勳碑》,熹平三年四月立,八分書,無額,在成縣棧道中,磨崖。
是碑經後人重鑿,頗多謬誤,《兩漢金石記》辯之已詳,其未經重鑿而誤釋者,尚有數字,今具論之。
弟三行「壓難和戎,武慷慨」。
《隷續》作「武慮慷慨」。
案此句弟一字右邊已泐,而「武」字在左,則非「武」字也。
弟二字亦非「慮」字,諦審碑文,似是「虣虎」二字。
「虣」,古「暴」字也。
《周官》、漢碑「暴」字多作「虣」。
「暴虎慷慨」,喻其赴敵之勇耳。
《論語》「暴虎馮河」,亦謂行三軍之事也。
弟五行「考績有成,苻莢乃胙」。
《兩漢金石記》「莢」字作「」,説雲:「,即筭字。
《蕩陰令張遷碑》『八月民』,即此字。
『苻乃胙』者,『胙』即『福祚』之『祚』,古通用也。
」念孫案:「符筭乃祚」,義無所取。
且碑文明是「莢」字,非「」字也。
「苻莢」即「符策」。
胙者,賜也。
言考績有成,乃賜之以符策,命爲太守也。
韋注《齊語》雲:「胙,賜也。
」隱八年《左傳》「胙之土而命之氏」是也。
下文雲「天胙顯榮」,義亦同也。
弟六行「喜不縱慝,感不戮仁」。
《隷續》「感」作「威」。
案:碑文是「感」字,非「威」字。
古字以「感」爲「憾」。
憾,恨也。
不以忿恨而戮及仁人也。
《説文》無「憾」字。
昭十一年《左傳》「唯蔡於感」,「感」即「憾」字。
《宣十二年》「二憾往矣」,《成二年》「大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唐石經》竝作「感」。
《宣二年》「以其私憾」,《襄十六年》「以齊人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二十九年》「美哉猶有憾」。
《釋文》竝作「感」。
《逸周書·大戒篇》「内姓無感,外姓無讁」,《韓策》「感忿睚眦之意」,《鹽鐵論·備胡篇》「士卒失職,而老母妻子感恨」,《漢書·張安世傳》「何感而上書,歸衞將軍富平侯印」,《杜鄴傳》「内無感恨之隙」,竝以「感」爲「憾」。
弟十行「捄活□□千有餘人」。
《隷續》「捄活」作「扶活」。
案碑文作「捄」,明是「捄」字,非「扶」字也。
「捄」即「救」字。
《漢書·董仲舒傳》「將以捄溢扶衰」是也。
弟二十行「拯阸捄傾」,字作「」,《隷續》亦誤作「扶」。
「赤子遭慈」,「遭」字碑文作「」,《隷續》作「遺」。
案「赤子遺慈」,文義殊晦,且碑文是「」字,非「遺」字也。
「赤子遭慈,活生」,言赤子遭慈母而生活也。
校官碑 右《校官碑》,光和四年十月立,并額俱八分書,在江寧府溧水縣儒學中。
弟一行《隷釋》於「三百八十有七載」之下缺三字,其下有「于」字。
今案碑文非「于」字。
「誄曰」,「」即《説文》「」字,上從由,下從廾,音拱。
今碑省「」作「」,而以爲「其」之借字。
説見《鄭固碑》。
《隷釋》《金薤琳琅》作「」,皆不誤。
《兩漢金石記》改「」爲「其」,非也。
弟十一行「宗懿招德」。
宗,尊也。
「招」與「昭」同。
昭,明也。
猶言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也。
「昭」古通作「招」。
《左傳》「楚康王昭」,《史記·楚世家》《論衡·吉驗篇》「昭」竝作「招」。
《史記·建元已來王子侯者表》「劇魁侯昭」,《漢表》作「招」。
昭十二年《左傳》「作《祈招》之詩」,張衡《東京賦》「招有道於側陋」,賈逵、薛綜注竝雲:「招,明也。
」《周語》「好盡言以招人過」,亦謂彰人之過。
韋注訓「招」爲「舉」,非也。
説見《經義述聞》。
「發彼有的,雅容□閑」。
「閑」上一字諸家皆缺,今諦審碑文,亦是「」字,但「由」字不省作「田」,與上「」字小異耳。
郃陽令曹全碑 右《郃陽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十月立,并陰俱八分書,無額,在同州府郃陽縣儒學中。
弟三行「巴郡朐忍令」。
段氏若膺《説文注》雲:「《曲禮》『左朐右末』,鄭雲:『屈中曰朐。
』引伸爲凡屈曲之稱。
漢巴郡有朐忍縣。
《十三州志》曰:『其地下溼,多朐忍蟲,因名。
』朐忍蟲即蚯蚓,今俗雲曲蟺也。
漢碑、古書皆作『朐忍』。
不知何時,『朐』譌『』,『忍』譌『』。
闞駰上音『春』,下音『閏』。
《通典》上音『蠢』,下音如尹切。
《廣韻》則上音『蠢』,下音『閏』。
而大徐乃於《肉部》增『』、『
《隷釋》「西狹題名」是小字,非大字。
《隷續·碑式》又雲:「《西狹頌》末有小字題名二行,低四字注許。
」今此碑題名十二行,皆是大字,則非《西狹》之題名矣,二也。
《隷釋·西狹題名》弟一行雲「丞右扶風陳倉呂國字文寶」,弟二行雲「故府掾□□□□孟字□□」,共缺六字。
今此碑弟一行與《隷釋》所載同,弟二行則雲「門下掾下辨李虔字子行」,與《隷釋》所載異,且一字不缺。
而《隷續》所載《天井題名》之弟二行,則正與此同。
其與《西狹題名》同者,唯弟一行耳。
豈得以一行相同,而即定爲《西狹題名》乎?三也。
《西狹題名》小字二行,近世拓碑者皆遺之,餘家所藏本亦然。
然末行之左有殘字一行,則「丞右扶風陳倉呂國字文寶」十一字,皆各存其右半,此行低四格,與前行「六月」之「六」字相平。
且是小字,非大字,始知洪氏之言信而有徵。
四也。
李翕析裡橋郙閣頌 右《李翕析裡橋郙閣頌》,建寧五年二月立,并額皆八分書,在漢中府略陽縣棧道中,磨崖。
是碑有申如塤重刻本,字甚拙惡,又於缺處妄補五十二字,諸家論之詳矣。
此拓本是原刻,非申本也。
弟一行「涉秋霖漉」。
「霖漉」謂山水下注也。
《説文》雲:「淋淋,山水下也。
」《一切經音義》二引《三倉》雲:「淋漉,水下也。
」「淋漉」與「霖漉」同。
弟二行「漢水逆讓」。
《管子·君臣篇》注雲:「讓猶拒也。
」言漢水暴漲,逆拒谿水,不得下注也。
弟三行「郙閣尤甚」。
案《廣雅》:「陠,衺也。
」曹憲音布乎反,其字從,甫聲。
碑文作「郙」者,移「」於右耳,非從「邑」也。
下文説郙閣之狀雲:「緣崖鑿石,處隱定柱。
臨深長淵,三百餘丈。
」蓋棧閣傾衺不平,因謂之「郙閣」矣。
弟四行「處隱定柱」。
隱,安也。
於安處立柱也。
下文雲「改解危殆,即便求隱」,「便」、「隱」皆安也。
言去危而即安也。
故《廣雅》雲:「便、隱,安也。
」弟十行「醳散關之嶃漯」。
「醳」與「釋」同。
「漯」即「燥溼」之「溼」也。
「泲漯」之「漯」,《説文》本作「」,隷省作「濕」,又作「漯」。
其右邊作「累」者,省「絲」爲「糸」,又變「日」爲「田」耳。
《金石文字記》釋此碑「漯」字,引《漢書·功臣表》「濕陰定侯昆邪」,《霍去病傳》《王莽傳》皆作「漯陰」,以證「濕」、「漯」之本爲一字。
《兩漢金石記》謂「濕陰」之「濕」音它合反,與「燥溼」之「溼」不同,不當援以爲證。
又疑此碑不當以「漯」爲「溼」。
今案:「濕」字從水,聲。
「」音五合反,而古聲則與「溼」相近。
故《説文》「溼」字即從省聲也。
凡入聲合部中從合、從及、從立、從集、從之字,古聲皆在緝部。
故「溼」從省聲而「原隰」之「隰」亦從聲也。
「原隰」之「隰」與「濕」之「濕」皆從聲,故「隰」字亦通作「濕」。
《漢書·地理志》「西河郡隰成縣」,《王子侯表》作「濕成」。
「濕」音它合反,而古聲亦與「溼」相近。
故經傳「溼」字多通作「濕」。
「濕」與「漯」本是一字,此碑以「漯」爲「溼」,猶經傳之以「濕」爲「溼」也。
《漢書·功臣表》「濕沃公士」,「濕」音它合反,《水經注》作「漯沃」。
案:此縣爲漯水之所經,故有「漯沃」之名,而《地理志》作「溼沃」,是「溼」、「漯」可以互通。
「燥溼」之「溼」通作「漯」,猶「漯」之「漯」通作「溼」,無足異也。
洪氏筠軒《平津讀碑記》以「漯」爲「」字之借,引《説文》「,也」,「,山形」,《玉篇》「,同,力罪切」,爲證。
案「嶄」、「巖」、「」、「」等字,古無作水旁者。
徧考諸書,「漯」字亦無力罪之音。
且「嶃」者,平之反;「溼」者,燥之反。
故雲「醳散關之嶃漯,從朝陽之平燥」,若以「漯」爲「」,則與下句不對矣。
弟十五行「□□□樂,行人夷欣」。
「樂」上似是「歡」字,其下半尚隱隱可辨也。
弟十六「行兌之閒」。
「」,古「坤」字。
坤在西南方,兌在西方,言其地當二方之閒也。
弟十八行「□□救傾兮,全育□遺」。
「救傾」上似是「扶跋」二字,其右邊皆隱隱可辨。
《説文》:「跋,蹎跋也。
」故雲「扶跋救傾」。
「遺」上是「孑」字,碑文作「孑」,惟左邊殘缺耳。
司隷校尉楊淮銘 右《司隷校尉楊淮銘》,熹平二年二月立,八分書,無額,在褒城縣棧道中,磨崖。
弟五行「弟功德牟盛」。
「」即「兄」字也。
此碑自「故司隷校尉楊君厥諱淮」至「河南尹」,皆敘楊淮歷官之事。
自「伯邳從弟諱字穎伯」至「下邳相」,皆敘楊歷官之事。
此雲「兄弟功德牟盛,當究三事,不幸早隕」,乃總承上文而言,故下文雲「二君清□,約身自守,俱大司隷孟文之元孫也」。
今本《隷續》「兄弟」作「元弟」,乃傳刻之譌。
若雲「元弟功德牟盛,當究三事」,則是專美楊而不及楊淮,無是理也。
洪氏《跋》雲:「凡稱元子、元兄、元舅之類,皆以長言之,二楊俱曰元孫,猶元士然,以元爲美稱也。
」此但釋「元孫」而不及「元弟」,故知今本「元弟」爲傳刻之譌也。
而葉氏九苞《金石録補》乃雲:「獨悼穎伯未登三公之位而卒,故稱元弟以美之。
」謬矣。
蓋今拓本「兄」上「口」字右邊一直微缺,而下一橫較長,與「元」字相似。
葉氏既爲誤本《隷續》所惑,遂不復細審而爲之説也。
司隷校尉魯峻碑 右《司隷校尉魯峻碑》,熹平二年四月立,并額及碑陰俱八分書,在濟寧州儒學中。
弟三行「博覽羣書,無物不栞」。
《隷釋》雲:「以『栞』爲『看』。
」《隷辨》雲:「『栞』乃『刊正』之『刊』。
」《兩漢金石記》雲:「『栞』即『刊』字,猶筆削勘定之義。
」念孫案:《廣雅》雲:「記、栞、志,識也。
」「識」即「多學而識之」之「識」。
「博覽羣書,無物不栞」,即《曲禮》所謂「博聞強識」,非謂觀看,亦非謂刊正也。
弟八行「蠲細舉大,榷然疏發」。
「榷然」,猶較然,明貌也。
《廣雅》雲:「較,明也。
」曹憲音「角」。
《史記·平津侯主父傳》「較然著明」,索隱雲:「較音角。
」《漢書·張安世傳》雲:「賢不肖較然。
」《一切經音義》七雲:「較,古文榷,同古學反。
」「較然」之爲「榷然」,猶「較崇」之爲「榷崇」,《考工記·輿人》「以其隧之半,爲之較崇」,鄭注:「故書較爲榷。
」杜子春雲:「當爲較。
」釋文:「較,古學反。
」「大較」之爲「大榷」,《史記·律書》「世儒闇於大較」,索隱:「較音角。
」《續漢書·律曆志》「其可以相傳者,唯大榷常數而已」,「大榷」即「大較」。
「辜較」之爲「辜榷」也。
《漢書·陳鹹傳》「沒入辜榷財物」,晉灼注《鄭當時傳》作「辜較」。
銘詞雲「礧落彰」,義亦同也。
「」與「較」同。
《史記·伯夷傳》「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彰明較著」即此所謂「彰」。
「内懷溫潤」,「溫」字作「」。
《説文》:「溫,從水,聲。
」「」從皿、從囚。
此碑「溫」字右邊作「」,其上半即「人」字也,有「人」無「囗」音「圍」。
者,隷省耳。
《隷釋》《漢隷字原》竝作「」,今本《隷釋》又譌作「溫」,此依明萬曆本。
《兩漢金石記》作「溫」,皆非其原文也。
唯《隷辨》不誤。
弟十七行「矣旳旳」。
洪雲:「旳字易火以日。
」案説文:「旳,明也。
從日,勺聲。
」《小雅·賓之初筵》雲:「發彼有旳,俗作「的」。
以祈爾爵。
」然則「旳」字古讀若「勺」,故與「」、「」、「綽」、「逴」、「虐」、「邈」、「榷」、「」、「樂」爲韻。
「旳」訓爲「明」,故曰「矣旳旳」,非字本作「灼」而易「火」以「日」也。
碑陰上列弟一行「河内褢管懿」。
「褢」與「懷」同,漢書、漢碑多以「褢」爲「懷」。
謂河内郡懷縣也。
「褢」字下半微缺而張氏亟齋遂釋爲「夏」字,誤矣。
下列弟六行「東郡樂平邢顥□□」,「顥」下一字似「」字。
武都太守耿勳碑 右《武都太守耿勳碑》,熹平三年四月立,八分書,無額,在成縣棧道中,磨崖。
是碑經後人重鑿,頗多謬誤,《兩漢金石記》辯之已詳,其未經重鑿而誤釋者,尚有數字,今具論之。
弟三行「壓難和戎,武慷慨」。
《隷續》作「武慮慷慨」。
案此句弟一字右邊已泐,而「武」字在左,則非「武」字也。
弟二字亦非「慮」字,諦審碑文,似是「虣虎」二字。
「虣」,古「暴」字也。
《周官》、漢碑「暴」字多作「虣」。
「暴虎慷慨」,喻其赴敵之勇耳。
《論語》「暴虎馮河」,亦謂行三軍之事也。
弟五行「考績有成,苻莢乃胙」。
《兩漢金石記》「莢」字作「」,説雲:「,即筭字。
《蕩陰令張遷碑》『八月民』,即此字。
『苻乃胙』者,『胙』即『福祚』之『祚』,古通用也。
」念孫案:「符筭乃祚」,義無所取。
且碑文明是「莢」字,非「」字也。
「苻莢」即「符策」。
胙者,賜也。
言考績有成,乃賜之以符策,命爲太守也。
韋注《齊語》雲:「胙,賜也。
」隱八年《左傳》「胙之土而命之氏」是也。
下文雲「天胙顯榮」,義亦同也。
弟六行「喜不縱慝,感不戮仁」。
《隷續》「感」作「威」。
案:碑文是「感」字,非「威」字。
古字以「感」爲「憾」。
憾,恨也。
不以忿恨而戮及仁人也。
《説文》無「憾」字。
昭十一年《左傳》「唯蔡於感」,「感」即「憾」字。
《宣十二年》「二憾往矣」,《成二年》「大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唐石經》竝作「感」。
《宣二年》「以其私憾」,《襄十六年》「以齊人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二十九年》「美哉猶有憾」。
《釋文》竝作「感」。
《逸周書·大戒篇》「内姓無感,外姓無讁」,《韓策》「感忿睚眦之意」,《鹽鐵論·備胡篇》「士卒失職,而老母妻子感恨」,《漢書·張安世傳》「何感而上書,歸衞將軍富平侯印」,《杜鄴傳》「内無感恨之隙」,竝以「感」爲「憾」。
弟十行「捄活□□千有餘人」。
《隷續》「捄活」作「扶活」。
案碑文作「捄」,明是「捄」字,非「扶」字也。
「捄」即「救」字。
《漢書·董仲舒傳》「將以捄溢扶衰」是也。
弟二十行「拯阸捄傾」,字作「」,《隷續》亦誤作「扶」。
「赤子遭慈」,「遭」字碑文作「」,《隷續》作「遺」。
案「赤子遺慈」,文義殊晦,且碑文是「」字,非「遺」字也。
「赤子遭慈,活生」,言赤子遭慈母而生活也。
校官碑 右《校官碑》,光和四年十月立,并額俱八分書,在江寧府溧水縣儒學中。
弟一行《隷釋》於「三百八十有七載」之下缺三字,其下有「于」字。
今案碑文非「于」字。
「誄曰」,「」即《説文》「」字,上從由,下從廾,音拱。
今碑省「」作「」,而以爲「其」之借字。
説見《鄭固碑》。
《隷釋》《金薤琳琅》作「」,皆不誤。
《兩漢金石記》改「」爲「其」,非也。
弟十一行「宗懿招德」。
宗,尊也。
「招」與「昭」同。
昭,明也。
猶言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也。
「昭」古通作「招」。
《左傳》「楚康王昭」,《史記·楚世家》《論衡·吉驗篇》「昭」竝作「招」。
《史記·建元已來王子侯者表》「劇魁侯昭」,《漢表》作「招」。
昭十二年《左傳》「作《祈招》之詩」,張衡《東京賦》「招有道於側陋」,賈逵、薛綜注竝雲:「招,明也。
」《周語》「好盡言以招人過」,亦謂彰人之過。
韋注訓「招」爲「舉」,非也。
説見《經義述聞》。
「發彼有的,雅容□閑」。
「閑」上一字諸家皆缺,今諦審碑文,亦是「」字,但「由」字不省作「田」,與上「」字小異耳。
郃陽令曹全碑 右《郃陽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十月立,并陰俱八分書,無額,在同州府郃陽縣儒學中。
弟三行「巴郡朐忍令」。
段氏若膺《説文注》雲:「《曲禮》『左朐右末』,鄭雲:『屈中曰朐。
』引伸爲凡屈曲之稱。
漢巴郡有朐忍縣。
《十三州志》曰:『其地下溼,多朐忍蟲,因名。
』朐忍蟲即蚯蚓,今俗雲曲蟺也。
漢碑、古書皆作『朐忍』。
不知何時,『朐』譌『』,『忍』譌『』。
闞駰上音『春』,下音『閏』。
《通典》上音『蠢』,下音如尹切。
《廣韻》則上音『蠢』,下音『閏』。
而大徐乃於《肉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