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八

關燈
子·下德篇》作「天下有能持之而未有能治之者也」,是其證。

    高所見本蓋脫「未」字。

     能愈多 「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崑崙。

    能愈多而德愈薄矣」。

    《太平禦覽·鱗介部一》引此,「能愈多」作「智愈多」。

    念孫案:當作「智能愈多」。

    「智能」二字,總承上文言之。

    今本脫「智」字,《禦覽》脫「能」字。

    《文子·下德篇》作「智能彌多,而德滋衰」,是其證。

     充忍 「德交歸焉而莫之充忍也」。

    高注曰:「忍,不忍也。

    」念孫案:高蓋誤讀「忍也」二字爲句,訓「忍」爲「不忍」,於正文無當也。

    今案:「充忍」二字當連讀,「忍」讀爲「牣」。

    《大雅·靈臺篇》「於牣魚躍」,毛傳曰:「牣,滿也。

    」德交歸焉而莫之充滿,所謂大盈若虛也。

    《鄭風·將仲子》、《大雅·抑》及《周官·山虞》釋文,「忍」字竝音「刃」。

    「忍」有「刃」音,故又與「牣」通。

    《史記·殷本紀》「充仞宮室」,《後漢書·章八王傳》「充牣其第」,「牣」、「仞」、「忍」,竝同聲而通用。

    「牣」、「仞」之通作「忍」,猶「忍」之通作「仞」。

    《墨子·節葬篇》「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仞」即「忍」字。

     鑿齒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脩蛇皆爲民害」。

    念孫案:《漢書·楊雄傳》應劭注、《文選·辯命論》注、《太平禦覽·皇王部五》《兵部三十六》引此,「鑿齒」皆在「封豨」下,各本誤在「猰貐」下。

    又案:《道藏》本、劉本、朱本「猰貐」以下六者之注文,本分見於下文六句之下。

    《文選·王融〈曲水詩序〉》注、《辯命論》注、《太平禦覽·皇王部五》《兵部三十六》《羽族部十四》所引皆如是。

    故「鑿齒,獸名」雲雲,本在下文「誅鑿齒於疇華之澤」之下,自茅本始移六者之注於此文下,而次「鑿齒」之注於「猰貐」之下、「九嬰」之上,則是以已誤之正文,改不誤之注文也。

    莊本從之,謬矣。

     疇華之野 青丘之澤 「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

    高注曰:「疇華,南方澤名。

    青丘,東方澤名也。

    」念孫案:「疇華之野」,「野」本作「澤」,故高注雲「南方澤名」。

    「青丘之澤」,「澤」本作「野」,《時則篇》雲「東至青丘樹木之野」是也。

    今本「丘」誤作「土」,辯見《時則》。

    高注本作「青丘,東方丘名也」。

    今本正文「澤」、「野」二字互誤,高注「東方丘名」,「丘」字又誤作「澤」。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引此作「青丘之澤」,亦後人依誤本改之。

    《辯命論》注引此正作「疇華之澤」、「青丘之野」。

    又舊本《北堂書鈔·地部一》及《太平禦覽·地部十八》《皇王部五》《兵部三十六》《資産部十二》引此竝作「疇華之澤」、「青丘之野」。

    又《皇王部五》《資産部十二》引高注竝作「青丘,東方丘」。

    《論衡·感類篇》亦雲「堯繳大風於青丘之野」。

     爲璇室瑤臺象廊玉牀 「晚世之時,帝有桀、紂。

    爲璇室瑤臺象廊玉牀,紂爲肉圃酒池」。

    念孫案:「爲璇室」上脫「桀」字。

    《大戴禮·少閒篇》注、《北堂書鈔·帝王部二十》《太平禦覽·皇王部七》引此「爲」上皆有「桀」字。

     拘無窮之智 「今至人生亂世之中,含德懷道,拘無窮之智」。

    念孫案:「拘」字義不可通,劉本作「抱」,是也。

    「含」、「懷」、「抱」三字同意。

     成之迹 「取成之迹,相與危坐而説之,鼓歌而舞之,故博學多聞而不免於惑」。

    陳氏觀樓曰:「『取成之迹』當依《文子·精誠篇》作『取成事之迹』。

    」 秉太一者 「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

    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

    念孫案:「秉太一者」,「秉」字,後人所加。

    下文「體太一者」雲雲,是釋上文「體太一」之義,此文「太一者」雲雲,是專釋「太一」二字之義,「太一者」之上不當有「秉」字也。

    且下文「陰陽者」、「四時者」、「六律者」,皆與此文同一例,加一「秉」字,則與下文不合矣。

    《藝文類聚·帝王部一》引此作「體太一者」,亦與下文相複。

    《文選·魏都賦》、《文賦》注引此皆作「太一者」,無「秉」字,亦無「體」字。

     無原 「贏縮卷舒,淪於不測,終始虛滿,轉於無原」。

    高注曰:「轉化歸於無窮之原本也。

    」念孫案:正文言「無原」,不言「無窮之原」,高説非也。

    原,度也,量也,言陰陽之化轉於無量也。

    《廣雅》:「量、謜,度也。

    」「謜」與「原」通。

    宋玉《神女賦》「志未可乎得原」,《韓子·主道篇》「掩其跡,匿其端,下不能原」,皆謂不可量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