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二
關燈
小
中
大
:《説文》《玉篇》《廣韻》《集韻》皆無「」字,「」當爲「」,字之誤也。
《玉篇》:「,古文垠字。
」字從土,猌聲。
《説文》:「猌,讀若『銀』。
」「九」,即「九垠」也。
上文曰:「蘆苻之厚,通於無。
」「無」即「無垠」也。
《兵略篇》「不見朕」,《覽冥篇》作「朕垠」。
彼注雲「垠,形狀也」,故此注亦雲「,形也」。
周室之衰 「施及周室之衰」。
引之曰:「之衰」二字,後人所加也。
尋繹上文,自伏羲氏以下皆爲衰世,則方其盛時,亦謂之衰,不待其衰而後爲衰也。
下文「周室衰而王道廢」,始言周室之衰耳。
若此句先言周室之衰,則下文不須更言衰矣。
《文子·上禮篇》作「施及周室」,無「之衰」二字。
雜道以僞 「澆淳散樸,雜道以僞,儉德以行,而巧故萌生」。
高注曰:「雜,粈。
」念孫案:「雜」當爲「離」,字之誤也。
「儉」讀爲「險」。
「險」、「儉」,古字通。
説見《經義述聞·大戴禮》「惠而不儉」下。
《莊子·繕性篇》「德又下衰,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郭象注:「有善而道不全,行立而德不夷。
」此正《淮南》所本。
《文子》作「離道以爲僞,險德以爲行」,又本於《淮南》。
然則原文作「離道」明矣。
高注訓「雜」爲「粈」,則所見本已誤作「雜」。
又案:「僞」,古「爲」字。
説見《史記·淮南衡山傳》「爲僞」下。
「爲」亦「行」也。
《齊俗篇》「矜僞以惑世,伉行以違衆」,「矜僞」猶「伉行」耳。
上文曰:「夫趨舍行僞者,爲精求於外也。
」《荀子·儒效篇》曰:「其衣冠、行僞,已同於世俗矣。
」「行僞」,即「行爲」。
「離道以僞,險德以行」,言所爲非大道,所行非至德也,與詐僞之「僞」不同。
下句「巧故萌生」始言詐僞耳。
《文子》改作「以爲僞」、「以爲行」,失之。
疑聖 「於是博學以疑聖,華誣以脅衆」。
高注曰:「博學楊墨之道,以疑孔子之術。
」引之曰:「疑」讀曰「擬」。
博學以擬聖,謂博學多聞以自比於聖人也。
鄭注《周官·司服》曰:「疑之言擬也。
」《史記·平準書》「人徒之費,擬於南夷」,《漢書·食貨志》「擬」作「疑」。
《文子》作「狙學以擬聖」,是其證。
《莊子·天地篇》「博學以擬聖,於于以蓋衆」,即《淮南》所本也。
高説失之。
真清 「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人性安靜而嗜欲亂之」。
念孫案:「真」字於義無取,疑後人所加。
《太平禦覽·方術部一》引此作「夫水之性清而土汩之,人之性安而欲亂之」,於義爲長。
《呂氏春秋·本生篇》雲:「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
人之性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
」「抇」與「汩」同。
芳臭 「耳目之於聲色也,口鼻之於芳臭也」。
念孫案:下句本作「口鼻之於臭味」,謂口之於味,鼻之於臭也。
後人誤讀「臭」爲「腐臭」之「臭」,而改「臭味」爲「芳臭」,則與「口」字義不相屬矣。
《太平禦覽》引此正作「鼻口之於臭味」。
淵清 「是故神者,智之淵也。
淵清,則智明矣。
智者,心之府也。
智公,則心平矣」。
念孫案:以下二句例之,則「淵清」當爲「神清」。
此涉上句「淵」字而誤也。
《太平禦覽》引此正作「神清」。
《文子·九守篇》同。
流沫 沫雨 「人莫鑑於流沫,而鑑於止水者,以其靜也」。
高注曰:「沫雨,雨潦上沫起覆甌也。
」舊本脫一「雨」字,今據《説山篇》注補。
又《説山篇》「人莫鑑于沫雨,而鑑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蕩也」,注曰:「沫雨,雨潦上覆甕也。
『沫雨』或作『流潦』。
」念孫案:「流沫」本作「沫雨」,故高注及《説山篇》俱作「沫雨」。
又《太平禦覽·服用部十九》《方術部一》竝引《淮南子》「人莫鑑於沫雨,而鑑於止水」。
今本作「流沫」者,後人以意改之耳。
又案:「沫雨」者,「流雨」之譌也。
水動則濁,靜則清,故曰「人莫鑑於流雨,而鑑於止水者,以其靜也」。
「動」與「靜」相對,「流」與「止」相對。
「流」隷或作「」,見《魯相史晨饗孔廟後碑》。
形與「沫」相似,因譌爲「沫」。
高以爲「雨潦上覆甌」,非也。
據高雲「『沫雨』或作『流潦』」,《文子·九守篇》亦作「流潦」。
《文選·江賦》注引作「流瀿」,又引許慎注雲:「楚人謂水暴溢爲瀿。
」則「沫」爲「」字之譌明矣。
《莊子·德充符篇》「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崔譔本「流」作「沫」,亦是「」字之譌。
以覩其易也 形物之性也 「莫窺形於生鐵,而窺於明鏡者,以覩其易也。
夫唯易且靜,形物之性也」。
念孫案:「以覩其易也」,「以」下本無「覩」字。
「以其靜也」、「以其易也」相對爲文,則不當有「覩」字。
《太平禦覽·服用部十九》《方術部一》引此竝無「覩」字。
「夫
《玉篇》:「,古文垠字。
」字從土,猌聲。
《説文》:「猌,讀若『銀』。
」「九」,即「九垠」也。
上文曰:「蘆苻之厚,通於無。
」「無」即「無垠」也。
《兵略篇》「不見朕」,《覽冥篇》作「朕垠」。
彼注雲「垠,形狀也」,故此注亦雲「,形也」。
周室之衰 「施及周室之衰」。
引之曰:「之衰」二字,後人所加也。
尋繹上文,自伏羲氏以下皆爲衰世,則方其盛時,亦謂之衰,不待其衰而後爲衰也。
下文「周室衰而王道廢」,始言周室之衰耳。
若此句先言周室之衰,則下文不須更言衰矣。
《文子·上禮篇》作「施及周室」,無「之衰」二字。
雜道以僞 「澆淳散樸,雜道以僞,儉德以行,而巧故萌生」。
高注曰:「雜,粈。
」念孫案:「雜」當爲「離」,字之誤也。
「儉」讀爲「險」。
「險」、「儉」,古字通。
説見《經義述聞·大戴禮》「惠而不儉」下。
《莊子·繕性篇》「德又下衰,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郭象注:「有善而道不全,行立而德不夷。
」此正《淮南》所本。
《文子》作「離道以爲僞,險德以爲行」,又本於《淮南》。
然則原文作「離道」明矣。
高注訓「雜」爲「粈」,則所見本已誤作「雜」。
又案:「僞」,古「爲」字。
説見《史記·淮南衡山傳》「爲僞」下。
「爲」亦「行」也。
《齊俗篇》「矜僞以惑世,伉行以違衆」,「矜僞」猶「伉行」耳。
上文曰:「夫趨舍行僞者,爲精求於外也。
」《荀子·儒效篇》曰:「其衣冠、行僞,已同於世俗矣。
」「行僞」,即「行爲」。
「離道以僞,險德以行」,言所爲非大道,所行非至德也,與詐僞之「僞」不同。
下句「巧故萌生」始言詐僞耳。
《文子》改作「以爲僞」、「以爲行」,失之。
疑聖 「於是博學以疑聖,華誣以脅衆」。
高注曰:「博學楊墨之道,以疑孔子之術。
」引之曰:「疑」讀曰「擬」。
博學以擬聖,謂博學多聞以自比於聖人也。
鄭注《周官·司服》曰:「疑之言擬也。
」《史記·平準書》「人徒之費,擬於南夷」,《漢書·食貨志》「擬」作「疑」。
《文子》作「狙學以擬聖」,是其證。
《莊子·天地篇》「博學以擬聖,於于以蓋衆」,即《淮南》所本也。
高説失之。
真清 「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人性安靜而嗜欲亂之」。
念孫案:「真」字於義無取,疑後人所加。
《太平禦覽·方術部一》引此作「夫水之性清而土汩之,人之性安而欲亂之」,於義爲長。
《呂氏春秋·本生篇》雲:「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
人之性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
」「抇」與「汩」同。
芳臭 「耳目之於聲色也,口鼻之於芳臭也」。
念孫案:下句本作「口鼻之於臭味」,謂口之於味,鼻之於臭也。
後人誤讀「臭」爲「腐臭」之「臭」,而改「臭味」爲「芳臭」,則與「口」字義不相屬矣。
《太平禦覽》引此正作「鼻口之於臭味」。
淵清 「是故神者,智之淵也。
淵清,則智明矣。
智者,心之府也。
智公,則心平矣」。
念孫案:以下二句例之,則「淵清」當爲「神清」。
此涉上句「淵」字而誤也。
《太平禦覽》引此正作「神清」。
《文子·九守篇》同。
流沫 沫雨 「人莫鑑於流沫,而鑑於止水者,以其靜也」。
高注曰:「沫雨,雨潦上沫起覆甌也。
」舊本脫一「雨」字,今據《説山篇》注補。
又《説山篇》「人莫鑑于沫雨,而鑑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蕩也」,注曰:「沫雨,雨潦上覆甕也。
『沫雨』或作『流潦』。
」念孫案:「流沫」本作「沫雨」,故高注及《説山篇》俱作「沫雨」。
又《太平禦覽·服用部十九》《方術部一》竝引《淮南子》「人莫鑑於沫雨,而鑑於止水」。
今本作「流沫」者,後人以意改之耳。
又案:「沫雨」者,「流雨」之譌也。
水動則濁,靜則清,故曰「人莫鑑於流雨,而鑑於止水者,以其靜也」。
「動」與「靜」相對,「流」與「止」相對。
「流」隷或作「」,見《魯相史晨饗孔廟後碑》。
形與「沫」相似,因譌爲「沫」。
高以爲「雨潦上覆甌」,非也。
據高雲「『沫雨』或作『流潦』」,《文子·九守篇》亦作「流潦」。
《文選·江賦》注引作「流瀿」,又引許慎注雲:「楚人謂水暴溢爲瀿。
」則「沫」爲「」字之譌明矣。
《莊子·德充符篇》「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崔譔本「流」作「沫」,亦是「」字之譌。
以覩其易也 形物之性也 「莫窺形於生鐵,而窺於明鏡者,以覩其易也。
夫唯易且靜,形物之性也」。
念孫案:「以覩其易也」,「以」下本無「覩」字。
「以其靜也」、「以其易也」相對爲文,則不當有「覩」字。
《太平禦覽·服用部十九》《方術部一》引此竝無「覩」字。
「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