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弟十一

關燈
作「九」,亦後人以誤本《漢書》改之,其《人事部四》引此正作「七」。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不振 「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愬」。

    師古曰:「振,舉也,起也。

    」念孫案:振,救也。

    見《月令》《哀公問》注、昭十四年《左傳》注及《周語》《魯語》《吳語》注。

    故《漢紀》作「天子不能救」。

     癉熱 「南方暑溼,近夏癉熱」。

    師古曰:「癉,黃病也。

    」念孫案:訓「癉」爲「黃病」,則「癉」、「熱」二字義不相屬,顔説非也。

    今案:癉者,盛也。

    《周語》曰「陽癉憤盈」,言陽盛憤盈也。

    字通作「僤」,又作「憚」。

    《大雅·闆篇》「下民卒癉」,《釋文》「癉」作「僤」。

    《爾雅·釋詁》注引《小雅·大東篇》「哀我癉人」,今本「癉」作「憚」。

    《大雅·桑柔篇》曰「逢天僤怒」,言盛怒也。

    《秦策》曰「王之威亦憚矣」,言威之盛也。

    説見《秦策》。

    《呂氏春秋·重己篇》「衣不燀熱」,高注曰:「『燀』讀曰『亶』。

    亶,厚也。

    」義與「癉熱」亦相近。

    癉熱即盛熱,言南方暑溼之地,近夏則盛熱也。

    下文「疾癘多作」,乃始言疾病耳。

     持久 「曠日持久,士卒勞倦」。

    宋祁曰:「越本『持』作『引』。

    」念孫案:景祐本亦作「引」。

    「引」與「持」字不相似,若本是「持」字,無緣譌而爲「引」。

    疑後人熟於「曠日持久」之語而輒改之也。

    引久者,長久也。

    《過秦論》曰「曠日長久而社稷安」是也。

    《漢紀》作「曠日彌久」,「彌」亦長也。

    《説文》作「镾」。

     皆從 「一方有急,四面皆從」。

    「從」字師古無音。

    念孫案:「從」讀爲「聳」。

    聳,動也。

    言一方有急而四方皆聳動也。

    「聳」或作「竦」,《文選·海賦》「莫振莫竦」,李善曰:「竦,動也。

    」《韋賢傳》雲:「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動而被其害也。

    」彼言「皆動」,猶此言「皆聳」也。

    作「從」者,借字耳。

    故《漢紀》作「四面皆聳」。

     踰領 「是時,漢兵遂出,踰領,適會閩越王弟餘善殺王以降」。

    宋祁曰:「一本『踰』字上有『未』字。

    」念孫案:一本是也。

    《漢紀》作「兵已出,未逾五嶺」,《南粵》《閩粵》兩傳皆雲「兵未隃領」,《史記》同。

     將卒 「上嘉淮南之意,美將卒之功」。

    宋祁曰:「浙本『卒』作『率』。

    」念孫案:浙本是也。

    「率」即「帥」字,《漢紀》作「美將帥之功」,是其證。

    隷書「率」與「卒」相似,因譌爲「卒」。

    説見《史記·建元以來侯者表》。

     入視之 卧内 「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視之」。

    景祐本「入」下有「内」字。

    念孫案:景祐本是也。

    今本無「内」字者,後人不曉古義而删之耳。

    「入内」即上文所雲「入室中」也。

    古者謂室爲「内」,故謂入室爲「入内」。

    《武紀》雲「甘泉宮内中産芝」,師古曰:「内中,謂後庭之室也。

    」《淮南傳》雲「閉大子,使與妃同内」,《錯傳》雲「家有一堂二内」,皆是也。

    其他書謂「室」爲「内」者甚衆,具見《經義述聞》「子有廷内」下。

    《太平禦覽·職官部五十七》引此正作「入内視之」。

    室謂之「内」,故卧室謂之「卧内」。

    《盧綰》及《楚元王傳》竝雲「出入卧内」,《周仁傳》雲「入卧内」,《霍光傳》雲「皆拜卧内牀下」,《金日磾傳》雲「直趨卧内,欲入」,《史丹傳》雲「直入卧内」,皆是也。

    而師古注《霍光傳》雲「天子所卧牀前」,注《金日磾傳》雲「天子卧處」,皆未曉「卧内」二字之義。

     澤鹵 「地固澤鹵,不生五穀」。

    師古曰:「地多沮澤而鹹鹵。

    」念孫案:此用薛瓚注而誤。

    澤鹵即斥鹵,非謂「沮澤」也。

    説見《史記·主父傳》。

     築城 「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築城以逐匈奴」。

    念孫案:「築」字後人加之,景祐本所無也。

    城即築城也。

    《小雅·岀車》曰「城彼朔方」是也,無庸更加「築」字。

    《史記》作「蒙恬城之以逐匈奴」。

     燕郡 「徐樂,燕郡無終人也」。

    《日知録》曰:「《地理志》無燕郡,而無終屬右北平。

    考燕王定國,以元朔二年秋有罪自殺,國除。

    而元狩六年夏四月,始立皇子旦爲燕王,而其間爲燕郡者十年,而《志》軼之也。

    徐樂上書,當在此時,而無終以其時屬燕,後改屬右北平耳。

    」念孫案:景祐本及《文選·别賦》注引此竝作「燕無終人也」,《羣書治要》引作「燕人也」,皆無「郡」字。

    顧據俗本《漢書》作「燕郡」,謂徐樂上書在元朔二年改國爲郡之後,非也。

    《主父偃傳》雲:「元光元年,偃西入關,見衞將軍。

    衞將軍數言上,上不省,資用乏,留久,諸侯賓客多厭之,迺上書闕下。

    是時徐樂、嚴安亦俱上書言世務。

    上召見三人,拜爲郎中。

    」《史記》同。

    是樂之上書即在元光元年之後,故《漢紀》列其事於元光二年,在元朔二年之前凡六年。

    其時燕國尚未改爲郡,不得稱「燕郡」也。

    「郡」字乃後人所加。

     鄉曲之譽 「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鄉曲之譽」。

    念孫案:《史記·主父傳》作「無鄉曲之譽」是也。

    此脫「無」字,則文義不明。

     南挂於越 「秦禍北搆於胡,南挂於越」。

    師古曰:「挂,縣也。

    」念孫案:「挂」讀爲「絓」。

    絓,結也。

    言禍結於越也。

    《廣韻》:「絓,絲結也。

    」《楚辭·九章》曰:「心絓結而不解兮。

    」上句雲「秦禍北搆於胡」,「搆」亦「結」也。

    《史記·律書》曰「秦二世結怨匈奴,絓禍於越」,尤其明證矣。

     薦居 「北胡隨畜薦居」。

    蘇林曰:「薦,草也。

    」師古曰:「蘇説非也。

    『薦』讀曰『薦』。

    薦,屢也。

    言隨畜牧屢易故居,不安住也。

    《左傳》:『戎狄薦居』者也。

    」念孫案:師古訓「薦」爲「屢」,「隨畜屢居」,則爲不辭,故於「屢」下加「易故」二字以曲成其説,謬矣。

    蘇林訓「薦」爲「草」,是也。

    「隨畜薦居」,謂隨畜牧而草居也。

    《史記·匈奴傳》曰:「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

    」《漢書·趙充國傳》曰:「今虜亡其美地薦草。

    」襄四年《左傳》「戎狄薦居」,服虔曰:「薦,草也。

    言狄人逐水草而居徙無常處。

    」杜預曰:「薦,聚也。

    」《晉語》「戎狄薦處」,韋昭亦曰:「薦,聚也。

    」案:韋、杜之説雖與服異,而「薦」字皆不訓爲「屢」。

    師古訓「薦」爲「屢」,而引《左傳》「戎狄薦居」,斯爲誤證矣。

    劉炫案:「《莊子》雲『麋鹿食薦』,則『薦』是草也。

    服言是。

    」今本《莊子·齊物論篇》「薦」作「薦」,《釋文》:「薦,司馬雲『美草也』。

    」郭璞注《三蒼》雲「六畜所食曰薦」,《管子·八觀篇》曰「薦草多衍,則六畜易繁也」,《問篇》曰「其就山藪林澤食薦者幾何」,《韓子·七術篇》曰「猶獸鹿也,唯薦草而就」,《説文》:「薦,獸之所食艸,從廌、艸。

    古者神人以廌遺黃帝,帝曰:『何食?』曰:『食薦。

    』」此皆古人謂草爲「薦」之證。

     正 「且鹽鐵,郡有餘臧,正二國廢,國家不足以爲利害」。

    念孫案:正,猶即也,言即廢二國之鹽鐡,亦無關於國家之利害也。

    又《循吏傳》:「黃霸謂督郵曰:『許丞廉吏,雖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頗重聽,何傷?』」言即頗重聽,亦無傷也。

    又《